米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余波还在全球蔓延 —— 县城网吧里的报纸头版,仍印着 “那斯打科指数跌破 1800 点” 的黑体字,网管擦着键盘时总念叨 “听说京城那边有网站倒了,烧钱烧得太急”;而京华大学校园里,教授的选修课上已开始讨论 “中国互联网的破局机会”,苏晴从图书馆借来的《互联网周刊》里,夹着她随手画的 “校园论坛用户增长曲线”,铅笔痕迹还带着点潦草的温度。
县一中的晚自习结束后,沈浩没有直接回晓雅书屋,而是绕到了胡同口那家 “新世纪网吧”。玻璃门上贴着 “拨号上网 2 元 \/ 小时” 的红色海报,推开时一股混合着泡面味和烟味的热气扑面而来 —— 十几台笨重的 cRt 显示器亮着,屏幕上大多是聊天室或论坛页面,拨号上网的 “滋滋啦啦” 声此起彼伏,像某种时代特有的背景音。
“沈浩,又来查资料啊?” 网管老张头熟稔地递过一张上网卡,“你要的那本《风险投资》,我帮你在藏经阁论坛找着了,存 E 盘里了。” 他知道这个高中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人来网吧都聊 qq、玩传奇,沈浩却总查些 “创业”“互联网” 的东西,偶尔还会帮他修修卡住的电脑。
沈浩接过网卡,走到角落里那台贴着 “学生专用” 标签的电脑前坐下。开机画面停留在 windows 98 的蓝天白云,他双击 “拨号连接”,听着 modem 发出的 “滴滴嘟嘟” 声,像在跟远方的服务器做某种笨拙的对话。刚登上邮箱,就看到苏晴发来的未读邮件,主题栏写着 “泡沫里的光 —— 给沈浩的互联网思考”,发件时间正是她选修课刚结束的时候。
邮件开头没有寒暄,直接附了张扫描的报纸剪报 ——《中国青年报》的 “互联网观察” 版,标题是《泡沫退去,华国. 还有机会吗?》,苏晴用红笔在旁边批注:“教授说,米国泡沫是因为‘只烧钱不盈利’,但国内不一样,我们已有 1 亿网民的基础,只要找到‘赚钱的路子’,就有机会。”
沈浩的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批注,想起之前去县城图书馆时,看到的《人民日报》报道 ——“国内互联网用户刚突破 1 亿大关,其中学生群体占比超四成”,当时他还特意抄在笔记本上,如今和苏晴的分析对应上,心里突然有了清晰的脉络。
“我上周去听了经济学院的讲座,教授说‘互联网不是泡沫,是未来趋势’。” 邮件里的文字继续往下,带着苏晴特有的理性与温柔,“他举了新浪的例子,虽然现在不赚钱,但新闻资讯的流量是实的;还有家刚起步的网站叫淘宝,说要做‘网上集市’,这其实和你之前在论坛帮商家推广的思路很像 —— 都是‘连接需求’。”
看到 “帮商家推广” 几个字,沈浩忍不住笑了。他想起之前在 “华国少年” 论坛帮晓雅书屋、建国五金店发帖时,每天只能用拨号上网传几张图片,回复要等半小时才能刷新出来,如今想来,那竟是他最早的 “互联网运营” 实践。
“不过风险确实要注意。” 苏晴的笔锋突然一转,字里行间多了点谨慎,“讲座里提到‘风险投资’,说米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倒在‘钱烧完却没找到盈利模式’,我们以后要是做项目,得先想清楚‘怎么赚钱’—— 比如你之前帮商家推广收服务费,就是很实在的盈利方式,比单纯‘拉流量’靠谱。”
她还附了张自己画的 “风险分析图”:左边是 “高风险领域”(纯概念网站、无盈利模式的项目),右边是 “低风险机会”(实体 + 互联网、精准服务),中间用箭头标着 “我们可以从右边切入”。图的右下角,还画了个小小的星星,旁边写着 “等你考上生物系,咱们可以一起搞个‘校园生物资料共享’的小项目,既用得上你的专业,又能试试互联网模式”。
沈浩盯着那个小星星看了很久,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着。作为带着前世记忆的人,他比谁都清楚互联网浪潮的爆发方向 —— 日后会有平台崛起改变购物方式,会有社交软件重塑人际连接,互联网终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但他也记得,前世很多人因为不懂 “风险控制”,在浪潮里翻了船,苏晴的提醒,恰好戳中了他心里最在意的点。
“该走了,沈浩,网吧要关门了。” 老张头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沈浩赶紧把邮件里的资料保存到软盘里 —— 那是当时最常用的存储工具,容量只有 1.44mb,他不得不把 “风险分析图” 压缩成低像素图片,才勉强装下。
走出网吧时,胡同里的路灯已经亮了。晓雅正站在建国五金店门口等他,手里攥着个保温袋,里面是沈母刚煮的绿豆汤。“沈浩哥,你怎么才回来?我都等你半小时了。” 她拉着他的袖口,辫子上的小熊发卡蹭过他的胳膊,“是不是又去查资料了?苏晴姐发邮件了吗?”
沈浩点头,从口袋里掏出软盘,在路灯下晃了晃:“发了,还帮我分析了互联网的趋势,让我注意风险,以后可以学‘风险投资’,为咱们的项目做准备。” 他把苏晴的分析简单讲了讲,刻意避开了 “泡沫破裂” 的沉重,只捡 “未来机会” 说。
晓雅似懂非懂地点头,却还是认真地说:“那我帮你整理资料吧!你要是找书,我去县图书馆借 —— 上次我看到有本《商业实务》,里面好像提到‘投资’的事。” 她拉着沈浩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等咱们去北京,苏晴姐懂医学,你懂生物和互联网,我可以帮你们写文案、整理资料,咱们的小项目肯定能成!”
沈浩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晓雅或许不懂 “风险投资”“盈利模式”,但她的支持,是他最踏实的底气。
第二天周末,沈浩和晓雅一起去了县图书馆。那是栋老旧的三层小楼,木质书架上摆着很多泛黄的书籍,“经济类” 书架在最角落,上面只有寥寥几本书。晓雅踮着脚,从顶层抽出一本旧版的《风险投资实务》,书页里还夹着上一任读者留下的便签,写着 “看不懂,弃读”。
“就是这本!” 晓雅把书递给沈浩,兴奋地说,“我上次翻了几页,里面有‘项目评估’‘风险控制’的内容,正好你能用!” 沈浩接过书,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里突然有了种 “握住未来” 的感觉 —— 这本在别人眼里 “看不懂” 的书,在他看来,却是打开互联网浪潮的钥匙。
接下来的日子,沈浩把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 “风险评估表”,把苏晴邮件里提到的 “低风险机会” 一条条列出来,旁边标注 “适合的项目方向”:比如 “校园二手书交易”(连接学生需求,低投入)、“专业资料共享”(结合他的生物专业,精准服务);他还把之前帮商家推广的 “盈利数据” 整理出来,计算 “投入产出比”,这些带着 “老灵魂” 经验的分析,让他对 “互联网 +” 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你这写的是什么呀?” 沈父偶尔会凑过来看他的笔记本,指着 “盈利模式” 几个字问。沈浩耐心解释:“爸,就是以后做互联网项目,得先想清楚怎么赚钱,不能像米国那些公司一样瞎烧钱。比如我之前帮五金店推广,收 200 元服务费,这就是很实在的盈利方式。”
沈父虽然听不懂 “互联网”,却懂 “实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想做就去做,爸不懂这些,但知道你做事靠谱。要是需要钱买资料,爸给你拿。” 旁边的林母也笑着说:“晓雅说帮你抄笔记,我让她多抄一份,你们俩一起看。”
远在北京的苏晴,很快收到了沈浩的回信。他在邮件里详细写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我借了本《风险投资实务》,正在整理‘低风险项目清单’,还把之前论坛推广的数据分析了一遍,发现‘精准服务’比‘泛流量’更赚钱 —— 比如帮书屋推广‘中考真题’,来的都是目标客户,转化率很高。”
苏晴看着邮件,忍不住在图书馆里笑出声。她想起上次去经济学院借书时,教授说 “未来的互联网创业者,既要懂趋势,又要懂落地”,现在看来,沈浩早就具备了这两种特质。她赶紧回信,附了张刚从学校数据库下载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报告》:“你要的用户数据,学生群体最喜欢‘资料共享’和‘二手交易’,咱们之前想的‘校园生物资料’项目,正好符合这个趋势。”
邮件末尾,她又加了句:“等你来了北京,咱们可以去听风险投资的讲座,学校里有很多这样的资源,还能认识些做互联网的学长 —— 他们说不定能给咱们的小项目提建议。” 这句话她删了又改,最后还是保留了下来,藏在 “项目” 背后的,是她不敢说出口的 “想和你一起探索未来” 的心意。
沈浩收到邮件时,正在帮晓雅整理英语作文模板。晓雅凑过来看,指着 “听讲座” 几个字,眼睛亮了:“苏晴姐说的讲座,咱们以后一定要去!说不定还能遇到厉害的人,帮咱们的项目出主意!” 她拉着沈浩的手,在笔记本上画了个 “项目团队” 的小图:苏晴(医学 + 资源)、沈浩(生物 + 互联网)、晓雅(文案 + 整理),旁边写着 “北京项目组”。
沈浩看着那个小图,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苏晴的邮件不仅是 “趋势分析”,更是在为他们的北京约定铺路;晓雅的小图,不仅是 “团队规划”,更是对未来的信任。而他手里的旧版《风险投资实务》,软盘里的资料,笔记本上的分析,都是在为那个 “一起搞项目” 的未来,一点点筑牢根基。
初夏的风从晓雅书屋的窗户吹进来,带着香樟树的清香。沈浩把苏晴的邮件打印出来,和《风险投资实务》里的重点章节订在一起,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 —— 旁边是北京租房的照片,是模拟考的荣誉证书,是晓雅画的 “项目团队” 小图。这些东西凑在一起,像一幅清晰的 “未来地图”,指引着他们朝着北京的方向,朝着互联网的浪潮,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下去。
他想起苏晴邮件里的最后一句话:“泡沫会退去,但趋势不会变,我们要做的,是在浪潮来之前,准备好船和帆。” 沈浩摸了摸口袋里的软盘,那里存着他们的 “船”(项目思路)和 “帆”(风险控制方法),而他知道,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乘着这张帆,在互联网的浪潮里,驶向属于他们的北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