咍hāi,嗤笑。屈原《九章·惜诵》:“又众兆之所咍。”(众兆:众多的人。)
《九章·惜诵》是屈原《九章》中的首篇,其中“又众兆之所咍”一句凝聚了诗人强烈的悲愤情绪。以下为原文片段、注释、翻译及深度解析:
原文片段
《九章·惜诵》
发愤以抒情兮,羌不知余之所藏。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众兆之所咍。
注释
1. 众兆:指绝大多数人。“兆”本为古代数量单位(百万为兆),此处极言其多。
2. 咍(hāi):楚地方言,讥笑、嘲弄。《说文解字》:“蚩笑也”,即嗤笑之意。
3. 郁邑:忧闷堆积的样子,“邑”通“悒”。
4. 侘傺(chà chi):失意而神情恍惚的状态。
5. 蔽:指被小人蒙蔽、压制。
翻译
我抒发愤懑以倾吐心声啊,世人却不知我内心的真诚。
情感压抑难以表达啊,又受蒙蔽而无处申明。
心中忧闷怅然失意啊,更遭众人集体嘲讥!
创作背景
《惜诵》可能作于屈原首次被楚怀王疏远期间。诗中“惜诵”意为“痛惜陈述”,诗人因直言进谏遭贬斥,陷入“忠而见疑”的困境。众人嘲笑他的坚守,实则是庸众对理想主义者的集体排斥。
意象解析- “众兆之所咍”的深层含义:
屈原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况,“众兆”代表被世俗利益蒙蔽的群体,“咍”不仅是嘲笑,更是对诗人理想与人格的否定。这种对立揭示了真理先行者与庸众的永恒矛盾。
· 悲剧的双重性:
诗人不仅遭受政治打压,更承受精神孤立。众人之“咍”实为一种精神暴力,试图消解其坚守的价值。屈原以“咍”字刺破世俗的虚伪,反向强化自身人格的崇高。
文化寓意-知识分子的宿命隐喻:
中国历史上众多文人(如贾谊、柳宗元)都经历过“忠而被谤”的困境。屈原在此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当个体良知与群体愚昧冲突时,坚守者必然承受孤独。
· 现代启示:
诗句映射了当代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常面临的困境:当一个人坚持真理时,往往被庸常大众视为异类。屈原的回应不是妥协,而是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完成对世俗价值的超越。
哲学思考
屈原通过“众兆之所咍”叩问了终极命题:个体如何在不被理解的环境中保持精神独立? 他的选择是以诗歌铸造不朽,将现实失败转化为美学胜利。这种“悲剧美”成为中华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维度,激励后世在黑暗中守护思想的火种。
这句诗不仅是屈原个人的哀叹,更是一曲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永恒悲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勇气,正是在千万人的嘲笑中,依然为真理站立如松。
这句诗的力量,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声个人的悲叹,而是刺穿了历史时空,揭示了一种永恒的人类困境,并树立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范式。
一、从历史语境到人类普遍困境
· 具体情境: 在屈原的时代,他的“忠”与“谏”不被楚王所接受,他的“高洁”被朝堂上的谗佞小人所遮蔽和歪曲。因此,“众兆”所指的,首先是那些被张仪等利益集团蛊惑、或沉溺于短暂安宁的楚国贵族与庸众。
· 普遍困境: 当我们将视角拉远,“众兆之所咍”便超越了楚国的宫墙,成为了一个普遍隐喻:任何时代的先行者、理想主义者、坚持真理的少数派,都难免要面对大多数人的不解、非议甚至敌视。 这背后是“多数人的暴政”与“少数人的孤独”之间的经典矛盾。苏格拉底饮鸩、布鲁诺赴火,乃至近代科学先驱的遭遇,无不是这种困境的写照。
二、文化人格的奠基:确立“殉道者”原型
屈原通过这句诗及其整个生命实践,为中国知识分子奠定了一种核心的人格原型——“殉道者”原型。
· 与世界的决裂: “众兆之所咍”标志着他与世俗世界的彻底决裂。这种决裂不是被动的,而是在认清其污浊本质后,一种主动的精神划界。他通过被“咍”,反而确认了自己所坚守之道的纯洁与高贵。
· 孤独的价值化: 在此之前,孤独多是一种不幸的状态。而屈原将这种孤独价值化、美学化了。他的孤独,是因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种“伟大的孤独感”成为了后世无数失意文人的精神慰藉与力量源泉。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都能看到屈原孤独背影的投射。
· “失败”的胜利: 在现实政治层面,屈原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但正是这种现实的失败,通过他的诗歌,反而成就了精神的永恒胜利。他向我们证明:有一种胜利,不在于征服世界,而在于不被世界所征服;有一种成功,是以肉身的陨落,换取精神的永生。
三、悲剧美学的巅峰:将苦难炼成艺术
“又众兆之所咍”所描绘的场景,是屈原悲剧人生的一个浓缩镜头。但屈原的伟大在于,他没有让痛苦仅仅停留在呻吟层面,而是将其作为原材料,锻造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绚烂的悲剧美学。
· 痛感与美感的交融: 被众人嘲笑的痛苦是极其尖锐的。但屈原用瑰丽的想象、香草的意象、磅礴的情感,将这种个人的痛感升华为一种可供审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悲剧美感。我们读他的诗,感受到的不仅是同情,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
· 确立了“发愤以抒情”的创作传统: 这句诗所在的段落开篇便是“发愤以抒情”。这直接启发了司马迁“发愤着书”的理论,成为后世无数优秀文学作品创作的动力源泉——将个人的不幸与愤懑,转化为不朽的篇章。
四、对现代个体的启示
在今天,“众兆之所咍”可以具象化为:坚持原则者在职场中被视为“异类”,追求理想者在功利社会中被嘲笑为“天真”,保持独立思考者在网络喧嚣中被“群嘲”。
屈原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1. 审视“众兆”: 当感到被“众兆”所咍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我怀疑,而是冷静审视:这“众兆”所代表的,是否是真理和正义?抑或只是被潮流、利益或愚昧驱动的“乌合之众”?
2. 内化力量: 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确信。屈原的力量来自“九死未悔”的信念。当我们认定所坚持之事有其价值,那么外界的嘲笑反而会成为反向的“勋章”。
3. 创造性的转化: 我们可以学习屈原,将外部的压力与内心的痛苦,转化为某种创造性的产出。无论是写作、艺术,还是更扎实的工作,用创造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对“众兆之咍”最有力的回应。
最终小结
“又众兆之所咍”——它是一个瞬间,凝固了一个孤独灵魂被世界背弃的悲凉;它是一种姿态,宣告了精神贵族对世俗庸众的决绝蔑视;它是一个起点,开启了中国文人将个人悲剧淬炼为永恒美学的伟大传统;它是一面镜子,让每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处境与选择。
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进步,往往不是由那些受到“众兆”欢呼的人所推动,而恰恰是由那些在“众兆”的嗤笑声中,依然选择独自前行、直至以身殉道的孤独者所引领。这,正是屈原虽死犹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