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的深秋,长安城里 “逸品粮” 丰收的喜讯还在街头巷尾流传 —— 茶馆里的说书人将玉米土豆的高产故事编进了新话本,市井间的孩童唱着 “金黄玉米棒,饱腹暖心房” 的童谣,就连西市的胡商们,也开始打探 “逸品粮” 的贸易渠道,盼着能将这神奇作物运往西域。可就在满城欢庆之时,户部侍郎李逸的身影,却频繁出现在长安最脏乱的贫民窟,眉头始终紧锁。
此时的长安,早已不是贞观初年的规模。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都城人口已突破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东西两市商贾云集,皇城内外宫殿巍峨,可繁华表象之下,城市治理的积弊却如附骨之疽,日益凸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落后,早已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 街道上污水横流,雨水与生活污水顺着青石板的缝隙淤积在低洼处,久而久之形成墨绿色的臭水坑,即便到了深秋,仍散发着刺鼻的恶臭;百姓们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点,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墙角、巷尾,甚至朱雀大街的僻静角落,也能看到腐烂的菜叶与破旧的衣物;每到夏季,湿热的气候让这些垃圾迅速变质,蚊虫滋生,瘟疫便会如期而至,而贫民窟更是重灾区,狭窄的巷道、拥挤的棚屋、污浊的水源,让瘟疫传播速度极快,每年都有数百人因此丧命。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逸便带着户部的三名官员,换上一身普通的粗布衣裳,悄然走出府门,朝着城东的贫民窟走去。城东的贫民窟紧邻渭河,是长安最贫困的区域,这里的百姓多是失地农民、破产工匠与流民,他们搭建的棚屋用茅草与破木板拼凑而成,密密麻麻地挤在狭窄的巷道两侧,连阳光都难以穿透。
刚走进贫民窟的入口,一股混杂着污水、垃圾与霉味的恶臭便扑面而来,随行的年轻官员忍不住捂住口鼻,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李逸却仿佛早已习惯,只是眉头皱得更紧,脚步丝毫没有停顿。狭窄的小巷不足三尺宽,脚下的土路泥泞不堪,污水顺着墙角的沟壑缓缓流淌,在低洼处积成一个个小小的臭水坑,水面上漂浮着菜叶、破布,甚至还有死去的老鼠。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正光着脚在污水旁追逐嬉戏,身上沾满了污泥,脸上却带着天真的笑容,丝毫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危险。
“李大人,您看那边。” 一名年长的官员指着巷尾,声音带着几分不忍。李逸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处低矮的棚屋旁,堆着一座一人多高的垃圾堆,腐烂的食物残渣与破旧的家具混杂在一起,苍蝇在上面嗡嗡作响,几只野狗正低着头,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不时发出凶狠的嘶吼。路过的百姓纷纷加快脚步,用袖子捂住口鼻,脸上满是厌恶与无奈。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穿着补丁摞补丁衣裳的老妇人,拄着一根破旧的木棍,颤巍巍地从棚屋里走出来。她看到李逸一行人,眼中先是闪过一丝警惕,随即又被绝望取代。当李逸走到她面前,轻声询问生活状况时,老妇人突然抓住他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涌出泪水,声音哽咽地说:“李大人,您是来体察民情的官吧?求您救救我们吧!每年夏天一到,我们这就闹瘟疫,去年我的小孙子,就是因为喝了巷子里的脏水,上吐下泻,没几天就没了…… 您看看这日子,污水到处流,垃圾没人管,我们就算不饿死,也得被这脏东西害死啊!”
老妇人的手粗糙而冰凉,紧紧地攥着李逸的手腕,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李逸心中像被针扎了一样,一阵刺痛。他看着老妇人满是皱纹的脸,看着她眼中绝望的泪水,又看了看巷子里在污水中嬉戏的孩童、在垃圾堆旁觅食的野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握紧老妇人的手,语气郑重地说:“大娘,您放心,我李逸在此承诺,定会想办法改善长安的环境,让大家能住上干净、安全的房子,喝上干净的水,不再受瘟疫的折磨!”
老妇人闻言,泪水流得更凶,她不停地对着李逸磕头:“多谢李大人!多谢青天大老爷!您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李逸连忙将她扶起,又安慰了几句,才带着官员们继续走访。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李逸一行人走遍了城东的贫民窟,看到的景象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 有的棚屋因为长期浸泡在污水中,地基已经腐烂,随时可能坍塌;有的百姓因为喝了脏水,患上了痢疾,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却没钱医治;还有的巷道因为垃圾堵塞,雨水无法排出,整个巷道都被淹没,百姓们只能踩着木板出行。每看到一处惨状,李逸的心情就沉重一分,改革城市治理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中午时分,李逸带着官员们回到户部。刚走进衙门,他便立刻下令:“传我命令,召集工部的工匠、户部的主事,还有长安府的官员,半个时辰后在户部大堂召开会议,商议长安城市改革事宜!”
半个时辰后,户部大堂内挤满了人。工部的工匠们穿着沾满木屑的衣裳,手里还拿着工具;户部的主事们抱着账本,脸上满是疑惑;长安府的官员们则神色凝重,显然已经猜到会议的主题。李逸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开门见山地说:“今日召集大家,是为了商议长安城市治理的改革。想必大家也知道,如今长安人口激增,可基础设施却极为落后,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每年夏季瘟疫频发,百姓苦不堪言。若是再不改革,不仅会影响百姓生活,还会损害大唐的颜面!”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经过今日的走访,我提出三项改革举措,大家共同商议。第一,改良下水道系统。目前长安的下水道多是土沟,容易堵塞,还会渗透污水污染地下水。我计划用砖石砌成管道,按照街道的走向铺设,将污水统一引入城外的渭河,避免淤积。同时,在主要街道的两侧开挖明沟,用于排放雨水,防止内涝。”
话音刚落,一名年长的工部工匠便站起身,眉头紧锁地说:“李大人,您的想法虽好,可改良下水道需要大量的砖石与工匠。长安城内的砖石储备本就不足,若是要铺设全城的管道,至少需要十万块砖石,还需要数百名熟练的工匠,短期内根本无法筹备齐全啊!”
“砖石不足,就从周边的州县调运。” 李逸立刻说道,“我会奏请陛下,拨款五万贯,从京兆府、华州、同州等地采购砖石,再安排驿站的驿卒负责运输,确保砖石能及时供应。工匠方面,除了工部现有的工匠,还可以从流民中招募 —— 长安城外有不少流民,他们大多有手艺,只是没有生计。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食宿,每月发放两贯钱的工钱,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参与。”
工匠们闻言,脸上的顾虑渐渐消散。一名年轻的工匠说道:“若是能解决砖石与工匠的问题,改良下水道系统便可行。只是管道的设计需要仔细规划,要根据街道的坡度确定管道的倾斜度,确保污水能顺利流淌,避免堵塞。”
“这个问题,就交给你们工部负责。” 李逸点头,“你们要尽快绘制出下水道的设计图,标注好管道的位置、尺寸与倾斜度,一周后交给我审核。”
随后,李逸提出了第二项改革举措:“第二,在长安每坊设立一座公共厕所。目前长安百姓大多随地大小便,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传播疾病。每坊的公共厕所要建在坊内的偏僻角落,用砖石砌成,分为男女两个区域,内部铺设石板,定期派专人清理,将粪便运出城外,用于农田施肥。”
长安府的一名官员立刻提出疑问:“李大人,长安共有一百一十坊,每坊建一座公共厕所,需要大量的土地与资金。而且,百姓们已经习惯了随地大小便,突然让他们去公共厕所,恐怕难以适应,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土地方面,每坊都有闲置的空地,足以建造公共厕所。” 李逸说道,“资金可以从城市治理专项拨款中支出,不够的话,再从户部的备用金里调剂。至于百姓的适应问题,我们可以先在几个坊试点,派衙役与里正宣传公共厕所的好处,同时制定奖惩制度 —— 凡是随地大小便的,罚款五十文;主动使用公共厕所的,每月可领取两斤大米作为奖励。相信用不了多久,百姓们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官员们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名里正说道:“李大人的办法可行。只要宣传到位,再加上奖惩制度,百姓们肯定愿意配合。而且,公共厕所建好后,坊内的环境会改善很多,百姓们也能切实受益。”
最后,李逸提出了第三项改革举措:“第三,推广垃圾集中处理。我们要在长安的主要街道旁,每隔五十步放置一个木质垃圾箱,箱子上标注‘垃圾投放处’的字样,由官府派专人每日清理,将垃圾运出城外的指定地点填埋。同时,鼓励百姓将可回收的垃圾,如破铜烂铁、废旧纸张等,送到指定的回收站,官府按照重量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减少了垃圾量,又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名户部主事站起身,担忧地说:“李大人,木质垃圾箱需要定期更换,而且每日清理垃圾也需要不少人力。长安的街道绵延数十里,光是垃圾箱的制作与维护,还有清理人员的招募,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户部的财政恐怕难以承担。”
“开支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 李逸说道,“首先,垃圾箱可以用官府闲置的木材制作,减少采购成本;其次,清理垃圾的人员,可以从流民中招募,与修建下水道的工匠待遇相同;另外,我们可以鼓励商户参与 —— 凡是在街道旁放置垃圾箱的区域,商户们每月缴纳少量的费用,用于垃圾箱的维护与清理,官府则会为这些商户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一来,既能减轻户部的财政压力,又能调动商户的积极性。”
主事们闻言,纷纷点头:“这个办法考虑周全,既能解决开支问题,又能让商户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一举两得。”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众人围绕着三项改革举措,详细讨论了实施细节,从材料采购、人员招募,到宣传推广、奖惩制度,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初步的方案。虽然过程中仍有不少困难,比如砖石运输的路线、公共厕所的管理细则、垃圾填埋场的选址等,但在李逸的主持下,这些问题都一一得到了初步解决。
散会时,天色已暗,长安城里亮起了灯笼。李逸站在户部的门口,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长安城市治理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征程,会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 —— 既有财政上的压力,也有百姓习惯的抵触,甚至可能会有官员的推诿懈怠。但他更清楚,为了长安百万百姓的福祉,为了大唐都城的繁荣,这场改革必须推行下去,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就在这时,一名官员匆匆赶来,递给他一份奏折:“李大人,这是陛下刚刚批复的奏折,同意拨款五万贯作为城市改革的专项经费,还批准了从周边州县调运砖石、招募流民的请求。”
李逸接过奏折,看着上面李治的朱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了朝廷的支持,改革的步伐就能更快一些。他抬头望向夜空,月亮已经升起,洒下清冷的光辉。他仿佛看到,几年后的长安,街道干净整洁,再也没有污水横流与垃圾遍地;贫民窟的百姓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孩子们在干净的街道上嬉戏,再也不用担心瘟疫的威胁;整个都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真正的盛世之都。
“改革,从明日就开始!” 李逸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转身走进户部,开始起草明日的改革实施方案,灯光在他的身后亮起,照亮了长安城市改革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