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的金秋九月,阳光褪去了夏日的灼热,变得温和而醇厚。江南苏州的田野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 试点田中的玉米秆早已褪去翠绿,染上了浓郁的金黄,每一根秆子上都挂满了饱满的玉米棒,外层的苞叶微微张开,露出里面金黄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远远望去,整片田野就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辰时刚过,李逸便带着户部的五位官员,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苏州试点田。他穿着一身青色长衫,却难掩心中的激动,刚下马车,便快步走向田间。农户们早已等候在田边,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镰刀或篮子,脸上满是期待 —— 今天,是玉米测产的日子,所有人都想知道,这 “新奇作物” 到底能产多少粮。
“李大人,您可算来了!” 王老实快步迎上前,手里还提着一个刚摘下的玉米棒,“您看这玉米,长得多好!每个棒子都这么大,颗粒还饱满,俺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
李逸接过玉米棒,轻轻剥开苞叶,金黄的玉米粒紧密地排列着,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他用手指捻起一粒,放在手心掂量,笑着说:“王老汉,这玉米能长得这么好,多亏了大家的精心照料。现在,咱们就开始测产,让大家看看这玉米到底有多高产!”
测产的流程早已安排妥当 —— 农户们分成十组,每组负责一亩地,先将玉米棒全部收割下来,集中堆放在田边的空地上;随后,农科学子们负责将玉米棒脱粒,再将玉米粒摊在竹席上晾晒,去除水分;最后,由户部官员用标准的官秤称重,记录下每亩地的产量。
随着李逸一声令下,农户们立刻拿起镰刀,走进田里。“唰唰唰” 的割玉米秆声响起,金黄的玉米棒被不断地从秆子上掰下,扔进篮子里,再由年轻力壮的农户挑到田边的空地上。王老实虽然年纪大了,却干劲十足,他一手握着玉米秆,一手用力掰下玉米棒,动作娴熟,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篮子。“加油啊!咱们今天一定要让李大人看看,这玉米没白种!” 他一边干活,一边朝着身边的农户喊道。
农科学子们则在田边忙碌着 —— 有的搭建临时的脱粒架,有的铺开竹席,有的准备称重的官秤。女子学堂的农科女学员们也没闲着,她们穿梭在农户与学子之间,帮忙搬运玉米棒,或是记录收割的进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忙碌的喜悦。
太阳渐渐升高,田边的空地上,玉米棒已经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农科学子们开始脱粒 —— 他们将玉米棒放在脱粒架上,用特制的木槌轻轻敲打,金黄的玉米粒便簌簌落下,掉进下方的竹筐里。不一会儿,竹筐就被装满,女学员们再将玉米粒倒在竹席上,摊开晾晒。
户部的官员们则站在一旁,仔细监督着每一个环节,确保测产过程公平公正。一位年长的户部官员,不时弯腰查看晾晒的玉米粒,还拿出随身携带的湿度计,测量玉米粒的水分含量,嘴里念叨着:“水分含量正好,符合测产标准。”
午时过后,第一亩地的玉米粒终于晾晒完毕。两名农户抬起装满玉米粒的竹筐,走到官秤旁。户部官员亲自上前,将竹筐挂在秤钩上,然后慢慢移动秤砣。当秤杆平稳时,官员眯起眼睛,仔细看了看秤星,随后高声喊道:“第一亩地,亩产玉米五石!”
“五石?!” 田边的农户们瞬间沸腾了。要知道,苏州当地最好的水稻田,亩产也不过两石五,这玉米的产量,竟然整整高出了一倍!王老实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快步走到官秤旁,反复确认:“大人,您说的是真的?这一亩地,真的能产五石粮?”
“千真万确!” 户部官员笑着点头,“这还是去除水分后的净产量,若是按新鲜玉米粒算,产量还能更高!”
接下来的测产,结果同样喜人 —— 剩下的九十九亩地,亩产最低的也有四石八斗,最高的达到了五石二斗,平均亩产正好五石。农户们欢呼雀跃,有的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俺们再也不用愁粮食不够吃了!” 一位农妇抹着眼泪,哽咽着说道,“有了这么高产的玉米,俺家娃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李逸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他走到农户中间,高声说道:“乡亲们,这玉米高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朝廷说到做到,不仅会按照承诺,以高于市场价两成的价格收购大家的玉米种子,还会给每户额外发放两贯钱的奖励,鼓励大家明年扩大种植!”
“多谢李大人!多谢朝廷!” 农户们纷纷朝着李逸拱手行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西北凉州的土豆试点田,也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凉州的九月,风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农户们的热情。土豆田里,农户们挥舞着锄头,小心翼翼地挖开土壤 —— 一个个圆滚滚的土豆从土里露出头来,有的像拳头大小,有的甚至比碗还大,表皮光滑,颜色呈淡黄色,看着就让人欢喜。
“快,把土豆都装到筐里,小心别碰坏了!” 一位农科学子高声喊道。农户们连忙拿起篮子,将挖出的土豆轻轻放进篮子里,再小心翼翼地搬到田边。不一会儿,田边就堆满了装满土豆的篮子,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小山。
凉州刺史也亲自来到试点田,监督土豆测产。当户部官员宣布 “土豆亩产六石(折合成粮食当量,相当于水稻三石)” 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得欢呼起来。“太好了!这土豆不仅高产,还耐旱!” 凉州刺史兴奋地说道,“七月那阵子,咱们这里一个月没下雨,我还担心土豆会减产,没想到竟然还能有这么高的产量!有了这土豆,咱们凉州的粮食问题,再也不用愁了!”
一位农户抱着刚挖出的土豆,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种小麦,一亩地最多产一石五,现在种土豆,一亩地能顶两亩小麦!明年俺要把家里的十亩地都种上土豆,让家里人都能吃饱饭!”
苏州玉米、凉州土豆高产丰收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回了长安。李治得知后,龙颜大悦,立刻下旨,召李逸即刻入宫,还特意邀请了苏定方、魏徵、长孙无忌等重臣,要在朝堂上共同商议 “逸品粮” 的推广事宜。
次日清晨,李逸带着玉米与土豆的样本,走进了紫宸殿。此时,李治与重臣们早已等候在殿内,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李逸快步走上前,将玉米棒与土豆放在殿中央的案几上,恭敬地行礼:“臣李逸,参见陛下!”
“免礼!” 李治笑着摆手,“李侍郎,快给朕与诸位爱卿讲讲,这两种作物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李逸起身,指着案几上的样本,缓缓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这两种作物,除了高产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 —— 易储存。玉米成熟后,可晒干脱粒,存放在干燥的仓库里,至少能存放三年;土豆则可放入地窖中窖藏,只要控制好温度与湿度,存放半年不成问题。这意味着,在灾年的时候,它们能作为应急储备粮,缓解粮食短缺的危机。”
苏定方上前一步,拿起玉米棒,仔细查看了片刻,又用手指捻了捻玉米粒,眼中满是赞叹:“这作物真是神奇!西北边疆常年因为粮食运输困难,士兵们时常吃不饱饭。若是在边疆推广种植这土豆,不仅能解决运输问题,还能让士兵们随时吃到新鲜的粮食,实乃民生之福、国防之福啊!”
魏徵也点头附和:“苏将军所言极是。如今大唐人口日益增长,粮食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两种作物的出现,正好能解决大唐的粮食短缺问题。而且,它们适应性强,江南、西北、中原等地都能种植,推广潜力巨大。”
李治看着案几上的玉米与土豆,又看了看户部呈上来的苏州、凉州丰收报表,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他沉吟片刻,突然说道:“李侍郎,这两种作物能有今日的丰收,多亏了你的远见与努力。朕决定,赐玉米、土豆‘逸品粮’之名,以此表彰你为大唐民生做出的巨大贡献!”
“陛下!” 李逸闻言,连忙跪地行礼,“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居功。这‘逸品粮’能高产,多亏了农科学子、女子学堂学员与农户们的共同努力,更是陛下重视民生、大力支持的结果!”
“你不必过谦。” 李治扶起李逸,语气坚定地说,“朕意已决!除此之外,朕还下旨,从明年起,在江南、西北全面推广种植‘逸品粮’。朝廷会拿出五万贯银子,用于采购种子与改良农具,给种植‘逸品粮’的农户每亩地发放两贯钱的补贴,鼓励大家多种粮、种好粮!”
“陛下圣明!” 在场的重臣们纷纷跪地行礼,齐声说道。
圣旨下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唐各地。江南的农户们得知后,纷纷主动前往当地官府,申请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凉州的农户们则争相报名,想要领取土豆种子;甚至连中原地区的洛阳、开封等地的官员,也纷纷上奏朝廷,请求在本地试点种植 “逸品粮”,希望能让当地百姓也受益。
在苏州试点田,王老实拿着官府发放的种子补贴,激动地对家人说:“明年,俺要把家里的二十亩地都种上玉米!有朝廷的补贴,还有李大人的指导,俺肯定能有个好收成,到时候,咱们就能盖新房子,给娃娶媳妇了!”
在凉州,一位农户抱着刚领到的土豆种块,对身边的邻居说:“你看这土豆种块,多饱满!明年俺种上几亩,不仅自己家够吃,还能拿到集市上去卖,赚些银子给家里添几件新衣裳!”
长安城里,李逸站在皇家科学院的农科实验室里,看着农科学子们培育的 “逸品粮” 新种子,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逸品粮” 的推广,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要继续改良种植技术,培育更高产、更耐旱的品种,让 “逸品粮” 在大唐的每一片土地上扎根、生长,让每一位大唐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让大唐的盛世,因这金黄的 “逸品粮”,更加繁荣昌盛。
窗外,秋风拂过,带来了远方田野的丰收气息。李逸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 他仿佛看到,明年的此时,大唐的田野里,处处都是金黄的玉米与饱满的土豆,农户们欢笑着收割,孩子们在田边嬉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便是他心中最美好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