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太行山脉,晨霜还未散尽,张家坳直属军工车间的烟囱已冒出袅袅青烟。李铮刚和王铁锤检查完75mm步兵炮的炮架锻打进度,就听到村口传来一阵熟悉的马蹄声——三匹战马踏着碎石路疾驰而来,为首的旅部参谋赵成,正笑着朝车间方向挥手。
“赵参谋,怎么有空过来?”李铮快步迎上去,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上次赵参谋来,是给车间送资源,这次面带笑容,说不定是“好事”,但也可能是“麻烦事”。
赵成翻身下马,拍了拍李铮的肩膀:“李主任,这次来,是给你送‘任务’,也是给你送‘宝贝’的!”他身后两名战士立刻搬过一个木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厚厚一叠图纸,还有两份人事档案。
“先说说‘任务’。”赵成收起笑容,从公文袋里掏出一份调拨令,“旅部获悉你们车间生产的改良手榴弹和修复步枪性能优异,决定调拨500枚改良手榴弹、20支修复的三八大盖,支援前线的兄弟团——他们马上要执行反扫荡任务,急需武器补充。”
“500枚?20支?”李铮心里“咯噔”一下,倒吸一口凉气。车间上个月刚完成旅部的定额,库存的改良手榴弹只有600多枚,步枪也才修复了30支,这一下调拨大半,后续生产要是跟不上,独立团自己的武器补给都要受影响。
王铁锤也凑过来,急得直跺脚:“赵参谋,这也太多了!咱们车间还在试制步兵炮,手榴弹和步枪都是紧着用的,这一调拨,库存就见底了!”
赵成见状,笑着摆手:“别急别急,我都说了,是送‘任务’也送‘宝贝’。你们看这两份档案。”他拿起木箱子里的人事档案,递给李铮,“这两位是旅部给你们调配的技术骨干,可是实打实的‘宝贝疙瘩’!”
李铮接过档案,第一份上面写着:吴天浩,32岁,机械工程专业毕业,曾在兵工厂负责机床设计与改进,擅长精密机械加工;第二份:徐小眼,28岁,祖传精密零件加工手艺,能手工研磨0.05mm精度的零件,擅长轻机枪核心部件加工。
“机械工程专业?手工研磨0.05mm精度?”李铮眼睛瞬间亮了,手里的调拨令仿佛都不那么沉重了。他们车间最缺的就是精密加工和机械设计人才,吴天浩能改进机床,徐小眼能加工轻机枪核心零件,这两位一来,车间的技术水平能上一个大台阶!
“赵参谋,这两位……真的调给我们?”李铮还是有些不敢相信,毕竟这样的技术人才,旅部兵工厂都抢着要。
“当然!”赵成笑着说,“旅部首长说了,你们车间是根据地军工的‘种子’,必须给最好的资源支持。这500枚手榴弹和20支步枪,是考验也是信任——相信你们能尽快补上空缺,甚至提高产量!”
李铮当即拍板:“请赵参谋放心!保证三天内把调拨的武器准备好!不过,旅部得给我们补充点原料——手榴弹的铸铁壳和步枪的枪管钢快用完了。”
“早给你准备好了!”赵成朝身后喊了一声,两辆马车缓缓驶过来,上面装满了铸铁块和工具钢,“3吨铸铁壳毛坯,2吨工具钢,够你们生产一阵子了!”
这时,两名穿着灰色军装的男子从马车上下来。为首的吴天浩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手里拎着一个牛皮工具箱,里面装着各种精密量具;身后的徐小眼个子不高,眼睛却格外有神,手里攥着一把小小的锉刀,手指修长而灵活。
“李主任,我是吴天浩,以后请多指教。”吴天浩伸出手,笑容温和,“我带来了几份机床改进图纸,之前在兵工厂做的,或许能帮上忙。”
徐小眼则有些腼腆,只是点点头:“李主任好,我是徐小眼,啥精密零件都能磨。”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齿轮,递给李铮,“这是我路上磨的,你看看精度。”
李铮接过齿轮,用游标卡尺一量,齿顶圆直径误差只有0.03mm,齿厚均匀,比车间现在加工的零件精度高了整整三倍!“好手艺!”李铮忍不住赞叹,“有你们两位加入,咱们车间的零件加工精度肯定能上一个台阶!”
接下来的三天,李铮一边组织工人赶制调拨的武器,一边带着吴天浩和徐小眼熟悉车间情况。吴天浩一进零件加工区,就盯着那几台土造车床皱起了眉:“这车床没有进给箱,靠人工推动刀架,加工精度根本没法保证。我这里有‘简易进给机构’的图纸,加装上去,能把误差从1.5mm降到0.8mm以下。”
徐小眼则走到正在加工的轻机枪枪机旁,拿起一个零件看了看,摇了摇头:“这枪机的闭锁槽加工得太粗糙,容易卡壳。我来磨,保证让它严丝合缝。”他掏出锉刀,蹲在零件旁,手指灵活地上下滑动,不到半小时,原本粗糙的闭锁槽就变得光滑平整,用塞尺一量,间隙正好0.1mm,完全符合要求。
王铁锤看得目瞪口呆:“徐师傅,你这手艺,真是神了!咱们之前加工的枪机,总出问题,有你在,轻机枪的质量肯定能提升一大截!”
第三天下午,调拨的500枚改良手榴弹和20支修复步枪全部准备完毕。赵成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武器,满意地点点头:“李主任,果然没看错你们!吴师傅和徐师傅,就交给你了,旅部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送走赵成,李铮召集吴天浩、徐小眼、王铁锤等人开会。他看着眼前的技术骨干,心里充满了干劲:“吴师傅,你明天就开始改造车床;徐师傅,你负责指导轻机枪核心零件的加工;王师傅,你带领铁匠组,用旅部给的工具钢,打造更多的机床零件。咱们争取一个月内,把轻机枪的月产量从5挺提高到10挺!”
“没问题!”众人齐声应道。车间里,车床的“嗡嗡”声、锻打的“叮叮当当”声、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生产交响曲。李铮知道,旅部的这次“打劫”,看似让车间库存紧张,实则送来的是最宝贵的技术人才——有了吴天浩和徐小眼,车间的技术突破指日可待,而这,正是他们军工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