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的清晨,太行山脉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张家坳后山的军工车间上。青砖砌成的车间外墙整齐坚固,三个生产区域错落有致——枪械生产区的车床“嗡嗡”运转,弹药生产区的工人正熟练地复装子弹,零件加工区的机床旁,几名年轻技工在周明的指导下测量零件尺寸。李铮站在车间大门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内心感慨万千。
从最初躲在山洞里修复武器的绝境,到如今拥有初具规模的直属军工车间,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却也写满了希望。他抬手抚摸着车间大门上的木牌——“独立团直属军工车间”,木牌上的字迹虽不华丽,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力量。
“李主任,你又在这儿发呆呢?”吴博文拿着一张图纸走过来,脸上带着笑容,“75mm步兵炮的炮管膛线加工完成了,你快去看看!”
李铮回过神,跟着吴博文走进零件加工区。王铁锤正蹲在地上,用棉布擦拭着刚加工好的炮管。炮管通体黝黑,内壁的膛线清晰均匀,像一道道旋转的花纹。“李主任,你看!”王铁锤举起炮管,声音里满是自豪,“周师傅改造的车床就是厉害,膛线误差控制在0.5mm以内,比图纸要求的还精准!”
周明笑着说:“这多亏了旅部给的工具钢,硬度够,加工时没出现崩刃。接下来就能组装炮架,争取一周内做出首门样炮!”
李铮接过炮管,入手沉甸甸的,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却让他心里暖暖的。这根炮管,凝聚着王铁锤的汗水、周明的智慧、王磊的坚持,更凝聚着整个军工车间所有人的心血。他想起三个月前,王磊为了提升钢的硬度,反复试验调质工艺,甚至在红炉边守了三天三夜;想起周明和吴博文为了改造车床,熬夜绘制图纸,手指都磨出了水泡;想起刘姐为了试制硝化甘油,小心翼翼地控制温度,生怕出一点差错……
“大家辛苦了!”李铮感慨地说,“等首门样炮试制成功,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这时,王小柱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生产报表:“李主任,这是上个月的生产统计。咱们生产了30支新型轻量化步枪、5挺捷克式轻机枪、10具掷弹筒、5000发子弹、200颗磁性诡雷,超额完成了旅部的任务!”
“好!”李铮接过报表,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些武器,此刻正在前线保卫根据地,保护百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战士们的生命安全。他转头看向弹药生产区,刘姐正带领着几名女工复装子弹,她们的动作熟练而精准,旁边的子弹箱已经堆成了小山。不远处的技工培训区,10名年轻技工正在练习车床操作,他们是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如今都能独立加工简单零件了。
“李主任,你看那几个孩子,进步真快!”吴博文顺着李铮的目光看去,笑着说,“特别是那个叫陈小树的,才18岁,现在能加工轻机枪的弹匣了,比我当年还厉害!”
李铮点点头,陈小树是他亲自选拔的学员,从一开始连机床都不敢碰,到现在能独立加工零件,离不开周明的耐心指导,更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这就是他们建立技工培训体系的意义——为军工车间培养未来的力量,让这份事业能一直传承下去。
他走到技工培训区,陈小树正好加工完一个弹匣,看到李铮,立刻站起来:“李主任!”
“加工得怎么样?”李铮拿起弹匣,仔细查看。弹匣的尺寸精准,边缘光滑,没有一点毛刺。
“回李主任,这个弹匣符合要求!”陈小树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
“好样的!”李铮拍了拍他的肩膀,“继续努力,以后咱们还要造更多更先进的武器,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挑大梁!”
陈小树用力点头:“请李主任放心,我一定好好学!”
中午时分,张大山和赵纲来到军工车间视察。看到运转的机床、整齐的武器、忙碌的工人,张大山忍不住感慨:“李铮,你真是给咱们独立团立了大功!当初谁能想到,咱们在山洞里修复武器,现在能造出这么多精良的武器!”
赵纲也笑着说:“旅部首长昨天还在电话里夸咱们,说咱们的军工车间是晋西北根据地的‘标杆’,要组织其他部队来学习呢!”
李铮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战士们的保护,没有旅部的支持,没有工人们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军工车间。”
三人走到车间后面的防空洞前,防空洞深20米,能容纳所有工人和设备,洞口用钢筋和水泥加固,即使遭遇轰炸也能保证安全。“这个防空洞挖得好!”张大山赞叹道,“有了它,咱们就不怕鬼子的飞机轰炸了!”
李铮点点头:“接下来,咱们还要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每月能生产50支步枪、10挺轻机枪、20具掷弹筒,再加上即将试制成功的步兵炮,咱们独立团的火力就能彻底碾压鬼子!”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军工车间的屋顶上,给整个车间镀上了一层金色。李铮站在车间大门前,看着忙碌的工人、运转的机床、堆放整齐的武器,心里充满了希望。从最初的绝境觉醒系统,到如今拥有初具规模的军工生产能力,他已在晋西北的烽火中站稳脚跟,为八路军的抗战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军工基础。
吴博文、王铁锤、刘姐、周明、王磊、王小柱、陈小树……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这些人,是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知道,随着旅部的支持和系统的助力,更广阔的军工发展之路即将展开——他们要建更大的炼钢炉,造更先进的机床,生产更多的重武器,让八路军的火力越来越强,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山林的清香。李铮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而明亮。属于他的“烽火铸山河”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将带领着军工车间的战友们,用钢铁和热血,在晋西北的烽火中,铸就属于八路军的军工奇迹,为抗战胜利,为守护这片山河,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