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太行山区,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吹得山坡上的枯草“呜呜”作响。伏击点两侧的山腰上,战士们已经趴在掩体里,身上盖着和枯草颜色相近的伪装布,手里的步枪枪口对准下方的公路,只有偶尔转动的眼睛,暴露了他们高度警惕的状态。
张大山蹲在左侧山腰的指挥掩体里,手里拿着望远镜,反复观察着公路的两端——这段公路是日军运输队的必经之路,中间有一个近九十度的弯道,弯道内侧是陡峭的山坡,外侧是深约两米的沟壑,正好形成“口袋阵”的绝佳地形。“一连长,你们班的重机枪架在哪了?”他压低声音问身边的一连长。
“报告团长,重机枪架在弯道内侧的巨石后面,视野能覆盖整个弯道,日军的卡车只要进来,肯定跑不了!”一连长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大青石,语气坚定。那块青石半埋在土里,正好能挡住重机枪手的身体,只露出枪口,隐蔽性极好。
张大山点点头,又看向右侧山坡:“二连长,你们的手榴弹手都到位了吗?等会儿卡车一停,先扔一轮手榴弹,压制住鬼子的火力。”
“到位了!每个班安排了五个手榴弹手,都在最前面的掩体里,保证扔得准、扔得远!”二连长回应道,手里还拿着一颗手榴弹,正在检查引信——这是作坊刚造的手榴弹,铁壳里装着混合炸药,威力比之前的土制手榴弹大了不少。
此时,李铮正带着孙小虎和两个战士,在公路弯道处做最后的地雷调整。之前埋的五个压发地雷,有两个位置稍微偏了点,卡车轮胎可能压不到。“小虎,帮我把这个地雷往左边挪十厘米,对准公路中间的车辙印。”李铮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扒开地雷周围的泥土。
孙小虎赶紧蹲下来,双手扶住地雷的边缘,慢慢往左边挪:“李师傅,这样是不是正好在轮胎下面?”他指着公路上清晰的车辙印——日军卡车的轮胎宽,车辙印很明显,只要地雷对准车辙,肯定能被炸到。
“对,就是这个位置。”李铮点点头,又从背包里拿出几根细麻绳,“再把这根绳子绑在地雷的引信上,另一头拉到山腰的掩体里,万一压发引信没响,咱们还能手动拉响,双保险。”
旁边的战士接过麻绳,仔细地绑在地雷引信上,拉了拉确认牢固:“李师傅,还是您想得周到,这样就不怕出意外了。”
“战场上千变万化,多做一手准备,就能多一分胜算。”李铮说着,又检查了旁边的拌发诡雷——铁丝拉得很紧,一端绑在路边的小树上,另一端系在诡雷的引信上,只要有鬼子想绕开公路走山坡,一碰铁丝就会引爆。
不远处的王铁锤,正蹲在战士们中间,帮忙检查武器。他手里拿着一把步枪,拉了拉枪机,又看了看枪管:“这枪的枪管有点松,我给你紧一紧,不然射击的时候会晃,影响精度。”说着,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小扳手,拧了拧枪管连接处的螺丝。
“谢谢王师傅!有您帮忙,咱们的枪用着更放心了!”战士感激地说。王铁锤笑了笑,又拿起另一挺轻机枪——这是之前修复的捷克式轻机枪,他仔细检查了弹匣和枪管散热片,确认没问题后,才递给机枪手:“这枪连续射击别超过三十发,不然散热片会过热,记得及时换弹匣。”
孙小虎忙完地雷的事,也过来帮忙分发物资。他抱着一箱手榴弹,挨个儿递给战士们:“每人四颗手榴弹,都拿好,别弄丢了。这是咱们作坊刚造的,威力大,炸鬼子的时候准管用!”
一个年轻的战士接过手榴弹,有点紧张地问:“小虎哥,这手榴弹怎么用啊?我之前只用过老款的,怕到时候弄错了。”
孙小虎立刻停下脚步,拿起一颗手榴弹,演示起来:“你看,这个拉环一拔,再扔出去就行,引信有五秒时间,足够你扔到鬼子身边。记住,别握太久,不然会炸到自己。”他一边说,一边做了个扔手榴弹的动作,动作虽然不标准,却很认真。
李铮看到这一幕,走过来补充道:“要是离鬼子近,就扔得低一点,让手榴弹在地上滚过去,不容易被他们躲开;离得远,就往上抛,借助惯性扔得更远。一会儿演练的时候,你们多试试,找找感觉。”
凌晨四点半,张大山下令进行最后的战术演练。“各连注意,现在模拟日军运输队进入弯道,一连重机枪先开火,压制鬼子的驾驶室;二连手榴弹手扔第一轮手榴弹,炸掉车厢里的鬼子;三连从后方冲上来,堵住退路,别让一个鬼子跑掉!”他通过号角传递命令,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战士耳中。
演练开始,几个战士扮演“日军卡车”,推着一辆小木车沿着公路走。当小木车进入弯道时,“重机枪手”立刻扣动扳机(空包弹),“哒哒哒”的枪声在山谷里回荡;“手榴弹手”用力扔出训练用的木柄手榴弹,落在小木车周围;“三连战士”从后方冲出来,快速包围了小木车,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只用了不到两分钟。
“很好!就是这个节奏!”张大山满意地说,“实战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记住,动作要快、要狠,别给鬼子反应的时间。尤其是重机枪手,一定要先打掉驾驶室里的司机,让卡车停下来,不然他们冲过去就麻烦了。”
演练结束后,天已经蒙蒙亮,东方泛起了鱼肚白。战士们重新回到掩体里,吃着随身携带的窝头和咸菜,补充体力。李铮坐在孙小虎旁边,拿出水壶递给她:“喝点水,一会儿战斗开始,可能没功夫喝水。别紧张,跟着我,保护好自己。”
孙小虎接过水壶,喝了一口,用力点头:“李师傅,我不紧张!我要看着咱们缴获铜材,回去用机床加工更多的子弹弹头,让战友们有更多子弹打鬼子!”
王铁锤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两个刚打磨好的匕首,递给李铮和孙小虎:“拿着,万一鬼子冲上来,用这个防身。咱们造了这么多武器,可不能让鬼子近了身。”
张大山看了看手表,凌晨五点半,距离日军运输队预计到达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他站起身,走到各个掩体前,做最后的战前动员:“同志们,今天的伏击战,不仅是为了消灭鬼子,更是为了缴获那车铜材!有了铜材,咱们的作坊就能造更多的子弹、更多的武器,前线的战友们就能更有力地打击鬼子!咱们一定要打赢这场仗,为了抗战胜利,为了咱们的根据地,冲啊!”
“冲啊!”战士们齐声呐喊,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李铮站在掩体里,望着远处的公路,心里充满了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日军运输队进入伏击圈,地雷引爆,手榴弹齐飞,战士们冲锋的场景;仿佛看到了那车铜材被运回作坊,工人们用机床加工出一个个崭新的子弹弹头。他握紧了手里的匕首,眼神坚定——这场伏击战,他们必须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