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核心山洞内,气氛凝重如铁。北境的风霜似乎还未从勐的脸上完全褪去,战火的洗礼让他原本略显稚嫩的面容多了几分坚毅和沉稳,眼神也更加锐利深邃。他刚刚详细汇报了拒马堡之战后的防线加固情况、天狼叛军的最新动向以及“北风”小队活动带来的微妙变化。然而,洞内元老们的关注点,却很快从他带来的军情,转移到了龙城内日益尖锐、几乎快要撕裂部落的内部矛盾上。
提及日前那场数百人的械斗,以及暗中滋生的“净汉社”,各位元老的脸色都无比难看。主战派怒斥归附者忘恩负义,主和派忧心内部崩溃更甚外敌,保守者则再次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就在争论愈发激烈,却毫无建设性之时,勐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开口:“王,各位叔伯,勐有一言,或可缓解眼下僵局,望诸位静听。”
洞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刚刚立下赫赫战功、被视为下一代领袖的年轻将领身上。阳歌微微颔首,示意他说下去。
核心情节点 A:勐的提案——“分地而居,授籍同权”
勐走到中央石台旁,用一根炭条在粗糙的石面上大致划出龙城及周边区域的地形。
“如今矛盾核心,在于生存空间与信任缺失。本土居民视归附者为争夺粮食、带来瘟疫的外人;归附者则感备受歧视,心生怨愤,难以融入。双方杂居一处,摩擦日增,犹如烈火烹油。”
他的手指点向龙城西南和东北方向的两片区域:“此地与此地,水草尚可,地势亦有险可依。何不于此新建两处屯堡?并非驱逐,而是自愿迁徙。鼓励愿意开拓的黑石、鹿丘及其他部落归附者,迁往此地安居。汉部提供初期粮种、工具援助,并派遣少量工匠指导筑城建屋。”
此言一出,洞内顿时响起一片吸气声。不等其他人反驳,勐加快语速,继续道:“然,仅是分地而居,无异于割裂部落,日久必生异心!故必须辅以‘授籍同权’!”
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加重:“凡自愿迁往新屯堡者,皆登记入汉部户籍,与龙城本土居民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受《汉约》同等保护,亦可参与匠作、入学宫(若有)、凭军功或劳绩晋升!同时,新屯堡青壮,需轮流赴北境防线服役,与汉军共同戍边;鼓励与龙城本土居民通婚;定期举办市集,互通有无。”
“如此,”勐总结道,“既可暂时分离双方,减少日常摩擦,缓解龙城人口与粮压;又以共同服役、通婚市集为纽带,使其虽分居却仍为一整体。假以时日,血脉交融,文化互习,认同自生。而非如今日般,强塞一处,彼此怨憎,稍有不慎便爆发冲突!”
这个方案显然经过深思熟虑,既看到了现实矛盾,又试图给出长远的融合路径。几位年轻些的元老眼中露出思索之色。
核心情节点 b: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荒谬!荒谬绝伦!”司农稷猛地站起,气得胡须发抖,“勐!你可知你在说什么?分地而居?这无异于割肉饲虎!今日他们弱小,你分地予他;待其壮大,羽翼丰满,岂能不反噬其主?届时龙城周边不再是屏障,而是两颗钉死的楔子!此乃割地养患,亡族之兆!”
一位手握重兵的本土将领也沉声道:“授籍同权?说得轻巧!他们才来多久?心向何处尚未可知!让其服役?若其阵前倒戈,引狼入室,谁来负责?通婚?我汉部纯正血脉岂容轻易混淆?”
另一位老成元老叹息摇头:“勐,你年轻,想法虽好,却不切实际。新建屯堡,谈何容易?耗费几何?如今粮秣紧缺,人力不足,北境战事未休,哪有余力再开新地?只怕新屯堡未成,龙城已先拖垮了!此策太过行险!”
反对之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将勐淹没。保守派们情绪激动,认为这是动摇国本,将汉部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他们宁愿维持现状,哪怕内部紧张,也要死死将一切控制在自己手中。
勐没有退缩,他迎着那些质疑和斥责的目光,朗声反驳:“固守龙城,强压矛盾,便是稳妥了吗?日前械斗,血迹未干!‘净汉社’之言,诸位莫非未闻?继续下去,无需外敌来攻,内部火并便足以让汉部分崩离析!那才是真正的亡族之祸!”
“至于风险,岂能因噎废食?服役可将其打散编入不同队伍,互相监督;建堡耗费虽巨,却可分散人口,开辟新粮源,长远看反是减轻龙城压力!相较于无休止的内耗弹压,孰轻孰重?”
“血脉纯正?”勐看向那位将领,语气带着一丝讥诮,“敢问将军,汉部立族之初,又有多少‘纯正’血脉?不过是不断吸纳融合,方能壮大至今!若固步自封,拒一切外来者,汉部早已消亡于荒野!”
他的反驳条理清晰,针锋相对,展现出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武将的勇猛,更有了政治家的视野和辩才。支持与反对双方争论不休,洞内再次陷入僵局。
核心情节点 c:阳歌的决断与试行的决心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阳歌。他才是最终的决定者。
阳歌的手指轻轻敲击着石台,目光深邃,仿佛在权衡着千秋利害。他看了一眼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这个年轻人,不再是只知冲锋陷阵的猛将,开始思考更深远的问题了,尽管提案稚嫩且充满风险。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勐之所言,非万全之策,确有其险。”他先肯定了保守派的担忧,让激动的众人稍稍平复。
随即,他话锋一转:“然,固守旧制,已显死局。矛盾日深,绝非长久之道。勐之策,虽如履薄冰,却也是目前唯一一条或许能通向融合共生的长远之路。”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惧风险而无所作为,才是最大的风险。新辟屯堡,不必贪大求全。可先择一地,小规模试行。自愿迁徙者,严格筛选。建堡人力,以归附者为主,龙城支援部分工匠指导。粮秣供给,从‘代粮计划’首批产出中划拨一部分,不足部分,由龙城节衣缩食支援。”
他看向勐,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与托付:“此事,便由勐总领负责。绘,你协助制定详细的户籍授予与权利义务规章;坚骨,你负责维持迁徙过程秩序,严防有人趁机作乱或暗中破坏。”
最后,他看向依旧面露忧色的稷和其他保守派元老,语气缓和却坚定:“试行而已,非全面推行。我等皆需以开放之心视之,密切观察,随时调整。若成,则汉部开辟新天;若败,损失亦在可控之内。总好过坐视内部溃烂。”
阳歌一锤定音,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决定给勐的方案一个试验的机会。这既是对勐的磨砺,也是汉部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一次大胆尝试。
会议结束,众人心思各异地散去。勐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感受到了父亲那深沉的期望与支持。他知道,这条路注定艰难,但他必须走下去。
不久后,汉部颁布告示,宣布将在黑水河谷地设立“安澜堡”,招募自愿迁徙拓荒的归附者家庭,并详细说明了“授籍同权”的政策与戍边义务。消息一出,龙城内再次掀起波澜,有人观望,有人心动,有人愤怒,有人期待。
分裂的危机,似乎找到了一条可能的疏导之渠。 然而,谁也不知道,这条渠最终会将汉部引向融合的强大,还是分裂的深渊。所有的答案,都等待时间在即将兴建的安澜堡中去书写。
第四百零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