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东郊,阳光格外明媚。一条由木轨包裹铁皮而成的铁道,如同一条银色的巨龙,从长安城外蜿蜒延伸,一直通向远方的洛阳,这便是阎立德、张元等人耗费两年心血督造的帝国第一条 “实验性” 铁道。铁道两侧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与官员,大家伸长脖子,好奇地打量着这条从未见过的 “钢铁道路”,议论声、惊叹声不绝于耳。
阎立德身着工部官服,正站在铁道旁,仔细检查着铁轨的连接处与枕木的稳固性。他身后的张元,手持图纸,与几名匠人低声交流着,脸上满是激动与自豪。为了这条铁道,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 —— 最初的铁轨采用简单的矩形结构,却因承重不足频繁变形;枕木选用普通松木,不到半年便腐烂断裂。经过数十次改进,他们终于研发出 “工” 字形木包铁轨,外层包裹的铁皮增强了耐磨性,内部的木质结构减轻了重量,同时提升了承重能力;枕木则改用经过防腐处理的硬木,深埋地下三尺,确保铁道整体的稳固性;更重要的是,车厢的车轮不再是传统的木制轮,而是采用全铁打造,并特意加上了轮缘,能牢牢卡在铁轨上,避免脱轨。
“陛下与皇太子驾到!” 随着内侍官的高声通报,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纷纷侧身让开道路。李世民身着明黄色龙袍,李恪身着太子冕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步走到铁道旁的观礼台。李世民目光扫过眼前的铁道,眼中满是期待 —— 他早已从阎立德的奏报中得知铁道的种种优势,却仍想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阎爱卿,一切准备就绪了吗?” 李世民看向阎立德,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
阎立德连忙躬身禀报:“回陛下,所有准备工作均已完成!今日用于通车的车厢共五节,装满了关中的粮食与丝绸,总重约五千斤,由十匹健壮的驮马牵引,可确保平稳运行。”
李世民点了点头,抬手示意:“那就开始吧!”
随着阎立德一声令下,几名驯马师牵着十匹驮马,走到铁道前端的牵引装置旁。驮马身上套着特制的缰绳,与车厢前端的挂钩牢牢连接。驯马师轻轻挥动马鞭,口中发出清脆的吆喝声。驮马齐声嘶鸣,奋力向前拉动,车厢缓缓启动。
起初,围观的百姓还带着几分担忧,生怕车厢会脱轨或停滞不前。可下一秒,大家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 车厢在铁轨上平稳地向前移动,没有传统马车的颠簸,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 “哐当哐当” 的声响,如同奏响了一曲独特的乐章。更令人惊叹的是,随着驮马逐渐加速,车厢的速度越来越快,竟远超一旁并行的传统马车,不到半柱香的时间,便已驶出数里,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变成一个小小的黑点。
“快!真的太快了!”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百姓们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官员们也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一名常年往返于长安与洛阳的商队首领,看着远去的车厢,喃喃自语:“以往用马车运输货物,从长安到洛阳至少需要十日,若遇雨天道路泥泞,更是要半个月。如今有了这铁道,怕是五日就能抵达,物资流转效率何止提升一倍啊!”
观礼台上,李恪眼中满是兴奋,他转头对李世民说道:“父皇,这铁道果然如您所言,效率惊人!有了它,关中的粮食、丝绸能更快运往洛阳,洛阳的瓷器、铁器也能迅速运回长安,关中核心地带的物资流转将实现质的飞跃,对稳定物价、促进商业发展大有裨益!”
李世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高声说道:“此条铁道的贯通,乃是我大唐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更开启了帝国发展的新方向。朕即刻下诏,以长安至洛阳线为样板,由工部牵头,总结建造与运行经验,务必找出其中的不足与改进之法;同时,命户部、兵部与地方官员共同商议,规划下一步向河东、河北延伸的铁道线路,让这钢铁脉络,早日遍布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陛下万岁!大唐万岁!” 官员与百姓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彻云霄。
诏书很快传遍全国。阎立德与张元立刻组织人手,对铁道的运行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分析不同天气、不同载重下的运行情况,为后续线路的建造积累经验;户部则开始核算铁道建设的成本与收益,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确保铁道既能服务百姓,又能为帝国创造价值;地方官员们积极响应,纷纷上书朝廷,请求优先在自己管辖的地区修建铁道,希望能借助这一新技术,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夕阳西下,李世民与李恪站在观礼台上,望着远方缓缓返回的车厢,心中满是憧憬。这条铁道,就像帝国跳动的钢铁脉络,不仅连接着长安与洛阳两座都城,更连接着大唐的现在与未来。随着更多铁道线路的规划与建造,帝国的物资将更加畅通,商业将更加繁荣,百姓的生活将更加富足,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正伴随着这钢铁脉络的跳动,一步步向世人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