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魁之名,便如一块拥有无尽魔力的磁石,将天枢域乃至周边区域的目光与脚步,尽数吸引至这处原本并不起眼的“丹霄别院”。
翌日清晨,当第一缕曦光穿透灵雾,洒在别院新挂的、由赵小白亲手书写、蕴含着一丝丹道意境的匾额上时,门外已是人影幢幢。求丹者、拜访者、慕名而来欲睹丹魁风采者、乃至心怀各种目的的打探者,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喧嚣声浪隔着禁制都能隐隐传入院内。
林皓打开院门的那一刻,几乎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后退半步。人头攒动,气息驳杂,从筑基期的低阶修士,到气息渊深、看似化神甚至炼虚的老怪,各色人等,目光灼灼,皆聚焦于这扇缓缓开启的木门。
“丹魁大师可曾起身?”
“在下愿奉上千年‘龙血芝’,求大师开炉炼制一炉‘涤魂丹’!”
“小友,老夫乃西山李家家主,特备薄礼,只求见大师一面,请教丹道疑难!”
“……”
声浪扑面而来,林皓定了定神,想起师父昨夜的交代,深吸一口气,运起一丝灵力,朗声道:“诸位前辈、道友,请静一静!”
他声音清越,虽修为不高,但身为丹魁首徒,自有一股令人侧目的气势,场面稍稍安静下来。
“家师有言,”林皓依照赵小白的吩咐,不卑不亢地陈述,“丹霄别院,非为营利之所,乃家师静修丹道之地。自今日起,家师立下三不炼之规:一,寻常丹药,市面可得者,不炼;二,非疑难杂症、非关乎道途瓶颈之丹,不炼;三,非提供珍奇丹方或独特药理见解者,不炼。此外,家师潜心修行,非必要不接见外客,诸位若有求丹之事,可先由在下登记,呈报家师定夺。”
此言一出,门外顿时一片哗然。
这规矩,可谓苛刻!直接将绝大部分常见的炼丹请求拒之门外,更是将见面的门槛提到了极高的位置。一些自觉身份不凡、或是携带重礼前来的修士,脸上顿时露出不悦之色。
“好大的架子!不过是得了个丹魁,真当自己是丹道圣手了?”一个衣着华贵,修为在元婴后期的中年修士冷哼一声,语带讥讽。
林皓面色不变,目光平静地看向那人:“家师之能,天穹可鉴。若道友觉得规矩不妥,大门敞开,来去自如。”他年纪虽小,但经历家族巨变,心性早已磨练得远超同龄人,此刻站在这里,代表的是师父赵小白的脸面,寸步不让。
那元婴修士被他看得有些讪讪,周围也有人低声议论。
“啧,赵大师立此规矩,显然志不在此俗务。”
“正是,大师所求,乃丹道极致,岂会为寻常丹药耗费心神?”
“若能以奇症、古方得大师出手,或许反是一场机缘。”
……
人群中不乏明眼之人,很快品出了赵小白立规的深意——非是拿乔,而是筛选,筛选出真正有价值、能对他丹道有所启发或挑战的委托。这反而更符合一位立志追寻丹道巅峰的宗师气度。
很快,有人率先响应。一位面容憔悴,气息紊乱,似有隐疾缠身的化神修士越众而出,取出一枚玉简递给林皓:“小友,老夫身中‘九幽蚀魂瘴’已百年,遍访名医丹师皆束手无策,此乃病症详录及老夫偶然得来的一张上古解毒丹方残篇,请呈交赵大师,若大师能解此厄,老夫愿以半副身家相酬!”
接着,又有一位妖族修士,捧着一株灵气逼人却形态古怪、从未见过的灵草上前:“此物乃我族禁地所生,万年方得一现,族中典籍亦无记载,愿请大师辨识,若能厘清其药性,我族另有重谢。”
求丹、求医、献方、献药……队伍虽长,但在林皓有条不紊的登记与初步筛选下,倒也秩序井然。大多数拿着常见丹药订单或是纯粹想来攀交情的,听闻规矩后,自知无望,悻悻离去。而剩下的人,虽数量锐减,但所求之事,无一不是棘手或珍稀,带来的物品,也多是外界难寻的奇物。
院内,赵小白并未理会前院的喧嚣。他居于静室,神念却如水银泻地,悄然覆盖整个别院,门外众人的言语、神情,乃至所携物品的气息,皆在他感知之下。
林皓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将初步筛选出的、符合“三不炼”规矩的玉简和实物送入静室。
赵小白一份份浏览。那中了“九幽蚀魂瘴”的化神修士,其症状描述与那残破的古丹方,让他对阴魂类毒瘴有了新的认知;那株陌生的妖族灵草,其内蕴含的炽热与冰寒交织的奇特药性,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还有一份来自某个破落家族子弟进献的、据说祖传的炼体古丹方,虽然残缺严重,但其思路之奇诡,让他仿佛看到了体修丹道的另一片天地……
这些,才是他真正需要的东西。超越寻常丹师的阅历,接触千奇百怪的疑难杂症与失传古方,于无声处积累底蕴,触类旁通,这才是“丹魁”之后,更进一步的阶梯。
当然,他也并非完全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于几位真正在丹道一途有独特见解,前来交流论道的同阶丹师,他还是在后院凉亭设下清茶,与之探讨一番,彼此皆有所获。丹霄别院渐渐成为高端丹道交流的一个隐形平台。
至于那些蜂拥而至、欲行拜师之礼的年轻人,赵小白更是看得分明。他让林皓在院门旁立下一面石壁,名曰“问道壁”,壁上仅有一道他以神念烙印的、蕴含自身丹道理念的复杂符文,言明:三日之内,能于此符文中领悟一丝真意,并能以自身理解书写于玉简之上者,方可获得参加入门考核的资格。
此法一出,试图拜师者依旧络绎不绝,但大多在石壁前枯坐数日,一无所获,最终黯然离去。能真正窥得一丝门径者,寥寥无几。这并非赵小白刻意刁难,而是丹道一途,天赋、悟性、心性,缺一不可。他宁缺毋滥。
夕阳西下,染红天际,丹霄别院门前终于渐渐安静下来。
林皓忙碌了一整天,虽已是筑基修士,也不免感到身心俱疲,但眼神却格外明亮。他清点着今日收到的数十份符合条件的委托和进献,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静室内,赵小白放下最后一枚记载着某种失传灵药线索的玉简,嘴角泛起一丝满意的弧度。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庭院中在暮色下更显幽静的景致。
“师父,”林皓走进来,恭敬行礼,“今日共收到符合规矩的委托二十七份,进献奇物九件,另有三人于‘问道壁’前似有所得,已留下玉简感悟。”
“嗯,”赵小白微微颔首,“做得不错。这些委托与物品,你先行分类整理,标注出其中蕴含的独特药理、罕见症状或丹方思路。至于那三份感悟,明日拿来我看看。”
“是,师父。”林皓应道,随即又有些犹豫地开口,“师父,我们立此规矩,是否会……得罪太多人?”
赵小白转过身,看着自己这心思细腻的弟子,淡然一笑:“皓儿,你需记住,在这修真界,尤其是丹道一途,被人需要,远胜于去讨好所有人。我们提供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规矩,便是筛选同道、彰显价值的门槛。今日离去者,或许心有不满,但他日当他们或其亲友遇到真正丹道难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依然会是我丹霄别院。超然的地位,从来不是靠迎合得来,而是靠无可替代的实力与格调赢得。”
林皓若有所思,缓缓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