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西厂与内厂的作用,便要从多方角度细细道来。
对皇帝而言,它们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加得心应手,既是锋利的刀,又是妥帖的替罪羊。
对太监来说,这两个机构的复设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当年它们存在时,东厂与锦衣卫这些老牌势力,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在文官与士绅眼中,这两个部门无异于催命的黑白无常,带来的恐惧远超东厂与锦衣卫。
西厂与内厂分别设立于成化与正德年间,宪宗与武宗两位皇帝目光如炬,刚登基便察觉东厂与锦衣卫早已腐朽不堪。
他们甚至不再忠于皇权,反而成了文臣的忠实帮手。
因此,两位皇帝登基不久便设立了西厂与内厂,这两个机构无论权力还是规模,都远超前两者。
明代的几大特务机关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与内厂。
其中,锦衣卫始于洪武年间,东厂始于永乐年间,直至明朝覆灭,始终存在。
相比之下,西厂与内厂虽权力更大,却存在时间极短。
西厂的存续时间最短,不过二十年。它由宪宗于成化十三年设立,并亲自定下编制,缇骑人数是东厂的两倍以上。
西厂办案无需驾帖,也无须向皇帝汇报,可以直接抓捕朝中任何官员,哪怕是内阁首辅,也难逃其手。
西厂的酷刑逼供令文官们惶惶不可终日。上朝时,众人默契地一同上奏,指责西厂昨日如何滥捕无辜,此前如何妄加罪名、构陷忠良。
这支弹劾队伍中,甚至包括锦衣卫指挥使与东厂提督,由此足见宪宗年少之时便已深谙朝堂之道。
在成化年间,大臣们每日上朝的必修课,便是抨击西厂种种恶行。
而宪宗则以智应对,明知势单力薄,不与硬拼,而是避其锋芒,以柔制刚。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像是在钓鱼执法。
每当朝廷大臣们群情激奋,反对情绪高涨之时,宪宗皇帝总会顺势下旨废除西厂。但不过一两个月,又突然宣布重新设立西厂。如此反复不断,西厂被废又复设,次数多得连史官都数不清了。
西厂的第一任厂公,正是当时最受皇帝宠信的太监——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他不仅掌管西厂,还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以太监身份出任监军的人。
明朝的武举制度,也是在他的建议下正式设立。
汪直是个被后人严重低估的人物。
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不仅仅有人说,朱由校甚至认为他是封建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宦官。年仅十七岁,他就已深得宪宗信任,掌管西厂。
在此期间,他多次掀起大案,许多位高权重的大臣都被他拿下,其中包括南京镇守太监、杨荣的曾孙等。
汪直办事雷厉风行,从不畏惧权贵,这让宪宗对他更为倚重。成化十四年,建州三卫再度作乱,频频侵扰大明辽东边境。宪宗命汪直前往处理军务,并赋予他全权处置的权力。
从成化三年的“犁庭扫穴”到成化十五年,由汪直指挥的第二次对建州三卫的进攻大获全胜。此战之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百余年都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北方的蒙古人却开始蠢蠢欲动。
成化十六年,尚未统一蒙古草原的达延汗率部入侵河套地区。宪宗再次派遣汪直前去前线,任命他为监军太监,总揽西北各省军务,应对来犯之敌。
这场战役,明军大胜,击溃数万蒙古骑兵,斩获无数。达延汗只身逃回草原,而他的妻子满都海,这位在蒙古人心中被视为传奇女英雄的女子,也在战场上被明军斩杀。
战后,汪直被任命为大同镇守太监,与名将王越共同管理边镇事务。此后多次出征,皆大胜而归,从此鞑靼不敢再犯边疆。
然而,汪直因权势过大,得罪了不少文臣武将。这些人联合起来,抓住他的一点小错,上奏弹劾,要求宪宗处死汪直。
宪宗虽然仍信任汪直,但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却对他恨之入骨。皇帝久未召见汪直,虽心中仍有倚重,却也渐渐生出隔阂。最终,宪宗将汪直调往南京养老。此时的汪直,年仅二十出头。
汪直离开后,宪宗再也找不到像他这样得力的助手。虽有意召回,却遭到朝臣和内臣一致反对,只得作罢。
西厂也随着汪直的离去逐渐式微,被东厂和锦衣卫联手压制,最终淡出了皇帝的视线。
后来,万贵妃去世,宪宗悲痛欲绝,不久便驾崩。
汪直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曾经风光无限的西厂,在新皇弘治帝朱佑樘即位后,也被正式废除。
天启元年,朱由校正式继承皇位。登基伊始,他便颁布诏令,宣布恢复西厂。
此令一出,满朝哗然。许多文臣纷纷上奏,劝诫皇帝不要再设旧制。但年轻的天子心意已决,不顾反对声音,坚持重启西厂。
不过短短五年,因朝中压力巨大,正德年间复设的西厂再度被废。自此之后,西厂彻底退出大明舞台,成为过往。
而在西厂复立的同时,武宗还增设了一个“内行厂”。其权力远超西厂,由太监刘瑾掌管。刘瑾作为“八虎”之首,权势滔天。然而到了正德五年,刘瑾被处死,内厂也随之裁撤。
尽管两厂已消逝多年,但它们昔日的威势依旧令文官们心有余悸。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机构能有效分权,与锦衣卫和东厂形成制衡。职能分工明确,行事更加精细,也避免了重复与内耗。
当初宪宗设立西厂,本意是为监督朝中官员及锦衣卫、东厂。可惜汪直能力太强,将西厂的权力扩展至全国,甚至能干预民间事务。
如今朱由校决心重建两厂,目的就是要把监察情报体系推向极致。只要所选提督不是无能之辈,便足以与魏忠贤抗衡,防止一方独大。
听闻此令,王朝辅心绪翻涌,五味杂陈。他既担心皇帝因此与朝臣冲突,又隐隐期待自己或将因此迎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