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
北征蒙古得胜的消息还未完全散去,京城又迎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继虎皮驿大捷后,辽东经略熊廷弼再次率军击败建奴,此战建奴大败而归!
此战共斩杀八旗真奴九千余人,另有降兵与包衣一万余人,而明军伤亡远低于敌军。
这说明什么?说明明军并非民间所传那般不堪,建奴也并非无解之敌。
自辽东战事爆发以来,明军屡战屡败,抚顺、开原、清河、铁岭接连失守,萨尔浒之战更是集结北方精锐全军覆没。
此前从未有过一场像样的胜仗,更别提斩首多少敌军。
老奴反叛以来,每战皆捷,多次重创明军,那份恐惧不仅蔓延于军中,也深深影响了百姓的生活。
因前线屡败,朝廷几年前加征辽饷,百姓负担陡增,生活愈加艰难。如今多年过去,终于看到了转机。
“我一直相信,我大明铁军怎会敌不过那些蛮夷?当今圣上登基不过半年,便连获大胜,这是天佑我大明,万岁!万岁!”
一位年轻书生听闻捷报,激动万分,当街高声疾呼。
百姓欢腾,朝中亦是振奋不已。这场胜利,等待得太久了。
皇极殿中,朱由校手握熊廷弼的战报,心情激动。林丹汗被打得狼狈不堪,老奴在沈阳也吃了大亏,损失惨重。
以他们的人口基数,数万人的折损足以动摇根基。更重要的是,这一战重树了明军军威,至少关外将士不会再闻八旗而胆寒。
虽说此战辽沈明军损失不小,尤其是精锐骑兵折损近两万,但对大明而言,尚可承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诸位,熊廷弼不负所托,彻底粉碎了努尔哈赤图谋辽沈的野心,让我大明赢得一场大胜,该赏该罚,今天都议一议吧,尽快定个结果。”
因这场大胜,朱由校难得召集了一次正式朝会。他就是要借这个机会,把熊廷弼推出来,狠狠打那些当初反对者的脸,也证明自己与神宗皇帝的眼光没错。
“回陛下,我朝接连失利,辽东局势一度危急,但熊廷弼两次出兵皆得捷报,实属难得,臣认为应予重赏!”
王象乾作为新朝首辅,深知皇帝心意。既然皇上有意抬举熊廷弼,他也顺势推一把。
“臣附议!”
“臣也赞同!”
内阁三位大学士接连表态,加上熊廷弼确有实绩,连敌军首级都已送至京城,那些原本不满之人,如今也只能沉默。
见朝中无异议,商议很快有了结果,赏罚明细随即定下。
“拟旨!”
“熊廷弼加封柱国,其妻受封三品诰命夫人,一子承袭锦衣卫百户之职,赏银五千两、绸缎百匹,赐蟒袍玉带!”
“沈阳副总兵尤世功守城有功,升任沈阳总兵官,加明威将军,赐精甲一副,赏银一千两!”
“把总曹文诏阵斩努尔哈赤之子德格类,破其正黄旗,立首功,调升羽林军骁骑营游击将军,加宣武将军,赐精甲、绣春刀各一,赏银一千两。”
“援辽副总兵童仲揆升任援辽总兵官,加怀远将军,赐精甲一副,赏银一千两。”
“奉集堡总兵官李秉诚守城失职,但后随熊廷弼反攻有功,免其死罪,降为沈阳副总兵。”
对于阵亡的沈阳总兵贺世贤,朱由校虽对其人品不以为然,但其为国捐躯,最终也给了一个体面的追封。
其余有功将士,由兵部核实战功,依实绩给予封赏。有人升一两级官职,有人得银若干,也有人因战败无功,既无升迁也无奖赏,还有如李秉诚一般的,直接降职。
若按以往惯例,如此大胜,几乎无人会被遗漏,多数人多少都能分一杯羹。
可朱由校不愿再走老路。他要做的,是革除大明积弊,有功则赏,有罪必罚。
军队除了练兵治军,赏罚分明尤为关键。
这正是历史上明军衰败的根源之一……稍有战功便层层上报、广为封赏,凡有参与,皆有好处。
而一旦战败,却几乎无人受罚。最多一纸公文,略加训诫,仅此而已。
军中将领们开始滋生出一种“养寇自重”的心态,仗能打赢就上,去捞点功劳好向皇上要赏钱。打不过就直接跑,反正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会拼命呢?
只有在大败或全军覆没的情况下,皇帝与朝臣才会下令将将领抓捕问罪。像杨镐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才被治罪。但即便是这样的败将,也不过是进了监狱,没有立刻处决,也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惩罚。他甚至活到了崇祯年间,直到皇太极打到京城附近,崇祯帝为了出气,才将他杀掉。
再看李如柏,萨尔浒四路大军中,其他三路都全军覆没,只有他这一路毫发无损地撤回来了。虽说没打败仗,但他被质疑通敌或畏战,朝廷上下却视而不见,甚至还有嘉奖,简直像是在闹着玩。
开原总兵马林被努尔哈赤打得溃不成军,这总该有人负责了吧?结果朝廷只是发了一纸象征性的警告文书,别的什么也没做。他依旧做着总兵官,手里照样握着兵权。
明末的军政制度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立了点功劳,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恨不得吹上天。
可一旦打败仗,朝廷立刻装聋作哑,任由事态发展。
这样的军队,能打仗才有鬼了。它被建奴打得稀巴烂,完全是自找的。
明朝的皇帝与大臣们一手造成的局面,怨不得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