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升级后带来的变化,起初是细微的,像早春地面下看不见的根系在悄然伸展。苏宁并未觉得自身有何不同,只是某些时刻,思维的脉络会异常清晰。比如,在看到周明那份详尽的试用反馈时,一个念头无端浮现:便携设备未来的竞争,核心在于能源管理与交互效率,而非单纯的性能堆砌。这想法如此自然而然,仿佛本就该如此思考。
她将这份笃定带入了便携机第三版的研发中。当硬件团队纠结于是否要为了续航牺牲一点处理器频率时,苏宁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组织了一次封闭讨论,让所有人罗列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核心诉求。最终,团队一致同意,在保证文字处理绝对流畅的前提下,优先优化功耗,甚至为此重新设计了部分电源管理电路。这个过程里,没人觉得是苏工强行拍板,倒像是大家共同得出了最合理的结论。
与长城电脑的合作开始显现效果。预装了“星火”系统的长城微机,在机关、学校等注重中文处理的单位颇受欢迎。利通那边的反馈是,不少用户正是因为习惯了“星火码”,才选择了长城这款机型。这印证了苏宁之前的判断:软件生态一旦形成粘性,其力量会反哺硬件市场。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总有暗流。一天下午,陆信拿着一份刚收到的市场简报,眉头紧锁地走进苏宁的办公室。
“深圳那边,‘极光’机开始降价了,幅度很大。而且,他们推出了一个‘以旧换新’的活动,重点针对……我们最早批次的‘星火一号’用户。”陆信把简报放在桌上,手指点了点那几行字,“来者不善。他们想撬动我们的基本盘。”
最早批次的“星火一号”,虽然稳定耐用,但在性能和功能上确实已落后于新品。对方这一手,精准地打在了产品迭代周期的软肋上。
苏宁拿起简报看了看,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就在陆信说话的同时,她脑海中似乎自动调取了一系列关联信息:近三个月“极光”在南方几个重点城市的广告投放量激增,其代工厂的产能扩张情况,甚至是一些零散的、关于其资金链可能紧张的业内传闻。这些信息碎片以前也存在,但此刻它们像被无形的线串联起来,指向一个推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促销,更像是急于回笼资金、巩固市场份额的防守反击。
“他们急了。”苏宁放下简报,语气平静,“用价格战和这种针对性活动,说明他们正面竞争压力很大,想靠这种手段快速抢量。”
陆信有些意外她的镇定:“那我们怎么应对?也跟着降价?”
“不。”苏宁摇头,“降价伤筋动骨,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我们的基本盘,靠的不是最低的价格。”她走到办公室一角那块小白板前,拿起笔,“我们的根基,是这么多年攒下来的口碑,是售后服务网络,是‘星火码’积累的用户习惯。”
她在白板上划出几条线:“第一,针对老用户,我们推出一个有诚意的‘官方换新’计划。不止是折价,可以把他们的老机器回收,经过我们官方翻新、严格检测后,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贫困地区的学校,我们给这些学校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培训。这样,既处理了旧机型,又做了口碑,比单纯的降价更有温度。”
陆信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名利双收!”
“第二,”苏宁继续写,“利用我们刚建起来的售后网络。通知所有维修点,对持有老款‘星火一号’的用户,提供一次免费的全面检测和保养服务,更换易损件,清洁内部。让他们感觉到,买我们的东西,是长期被关怀的,不是用旧了就扔。”
“第三,‘星火码’是我们的护城河。加快推送之前计划好的、针对老机型的轻量级系统优化包,提升一些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利通的渠道和我们的用户俱乐部,组织一些小型的线上打字比赛、应用技巧分享会,把老用户重新激活,增强社群归属感。”
她放下笔,看着白板上的几条策略:“我们要让用户觉得,留在‘星花’的体系里,是安心、是体面、是有归属感的。这种价值,不是对方降点价就能抵消的。”
陆信看着白板上条理清晰的应对方案,心中的焦虑消散大半。他不得不承认,苏宁在把握商业本质和用户心理上,有种近乎直觉的敏锐。“就按你说的办!我马上安排人去细化执行。”
策略迅速部署下去。官方的“星光计划”(老机换新+公益捐赠)一经宣布,果然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媒体主动报道,老用户也觉得脸上有光。免费的检测保养服务让各地的维修点忙碌起来,张师傅带着他的巡回组又出发了,这次是去给各维修点做标准化服务培训,确保用户体验一致。线上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一些“星火”的老用户俨然成了自发宣传员。
“极光”的降价攻势,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市场反应远不如预期。反馈回来的消息显示,对方似乎有些措手不及。
这一切,苏宁都看在眼里。她隐约感觉到,那无声运作的系统,像一位高明的棋手,在她需要的时候,帮她看清了棋盘上更深层次的得失与关联。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升了她的“棋力”。
便携机第三版样机终于完成。重量控制在2.7公斤,续航提升到五个小时,外壳强度经过周明参与设计的加强方案后,通过了更严苛的测试。屏幕加了防眩光涂层,电池指示灯移到了侧面显眼位置,系统里也增加了一个简洁实用的计算器功能。配套的保护套更是做了精心设计,不仅结实,外观也时尚了不少。
苏宁亲自提着这台机器,去工业大学找了周明。小伙子正在图书馆写毕业论文,看到苏宁和那台崭新的机器,激动得差点碰倒水杯。
“苏工,这……这是最终版了吗?”
“算是阶段性成果。”苏宁把机器推到他面前,“你提的建议,大部分都实现了。这台,送给你。毕业论文就用它来写吧,算是感谢,也是请你继续帮我们找问题。”
周明捧着机器,手都有些抖,连连道谢。
看着他兴奋的样子,苏宁忽然想起系统里那些关于未来移动办公、个人计算设备的模糊描述。那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需要更轻、更智能、连接更紧密的设备。眼前的便携机,不过是蹒跚学步的第一步。
她回到集团,召开了一次小范围的高层会议。除了陆信、李明启、陈越,还叫上了地产事业部和信息服务部的负责人。
“便携机的试产和反馈收集按计划进行。”苏宁先定了调,然后话锋一转,“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更远一点的事情。”
她环顾众人,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我们靠‘星火’在中文信息处理上站住了脚。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会停在文字处理上。个人电脑的功能会越来越强,价格会越来越低,这是大势所趋。我们靠着预装合作,算是搭上了这班车,但不能永远只做车上的乘客。”
李明启推了推眼镜:“苏工的意思是?”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船’。”苏宁目光沉静,“不是现在这种功能单一的文字处理机,而是真正的、面向更广泛应用的个人计算机。这很难,投入巨大,技术门槛更高,但这是我们必须攀登的高地。否则,一旦操作系统、硬件标准被少数几家垄断,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这个目标,比当初做“星火一号”要宏大得多,也艰难得多。
陆信深吸一口气:“技术积累、人才、资金,都是问题。尤其是核心的处理器、操作系统……”
“我知道很难。”苏宁接过话,“所以,这不是一个立刻要启动的项目,而是一个必须开始布局的战略方向。李博士,陈老师,你们的团队,在完成现有项目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跟踪和研究更前沿的计算机架构、操作系统原理。信息服务部,你们在为企业搭建网络、提供解决方案时,也要深入了解他们更深层次的信息化需求,那是我们未来产品定义的源泉。”
她看向地产事业部负责人:“新区的研发中心二期,预留出足够的扩展空间和更高级别的洁净实验室。我们可能需要引进更精密的设备,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
最后,她看向陆信,也是对着所有人说:“这条路很长,也许要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准备,等到潮水真正涌来时,就只能在岸边看别人扬帆远航了。”
会议结束后,众人离去,各怀心思,但眼神中都多了一丝凝重与思索。
苏宁独自留在会议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城市的光芒映在她沉静的眸子里。
系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个人计算机的具体技术,它只是在她综观全局时,强化了她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让她更清晰地看到了潜在的风险和必须布局的未来。那1020点积分安静地躺在界面里,她知道,当真正需要撬动关键技术的杠杆时,它们将是重要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