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山的话像一颗定心丸,也让苏宁和陆信看到了另一条破局的道路——凭借真本事和口碑,赢得认可。
从顾家小院回来,三人立刻行动起来。春苗守着摊位,继续零散销售,维持着最基本的现金流。陆信和苏宁则一头扎进大车店狭小的房间,将带来的货物重新筛选了一遍。这次的标准更为严苛,稍有瑕疵、颜色不均、编织不够紧密的,统统被挑拣出来。最后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精品,每一件都堪称艺术品。
苏宁更是利用系统商城,悄悄“查阅”了一些关于传统工艺美学和现代实用结合的资料,虽然不能直接套用,但获得了不少灵感。她指导春苗(春苗手最巧)对几件重点作品做了细微调整,让纹路更显古朴雅致,结构更合理。
第二天上午,石古镇文化站那座略显陈旧的二层小楼里,果然热闹起来。门口挂着红纸横幅:“石古镇民间工艺交流座谈会”。来参加的多是镇上的老干部、文化人,以及几位被邀请来的本地老手艺人。
陆信和苏宁带着精心包裹的几件草编样品,有些忐忑地站在文化站门口。他们不是正式受邀代表,只能算是顾青山带来的“观摩人员”。
顾青山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出现了,虽然依旧瘦削,但精神矍铄,与平日里穿旧军装的形象判若两人。他瞥了一眼苏宁怀里抱着的布包,微微颔首,低声道:“跟着我,少说话,多听多看。”
交流会开始,文化站站长先讲了一番鼓励继承和发展民间工艺的话。接着,几位老艺人展示了各自的拿手绝活,有剪纸、有泥塑、有竹编。轮到顾青山时,他却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而是站起身,朗声说道:
“站长,各位同志,今天我想让大家看点儿不一样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顾青山示意了一下苏宁和陆信。苏宁深吸一口气,解开布包,将几件精选的草编作品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红色绒布的长条桌上。
刹那间,整个会议室安静了下来。
那是一件件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作品:一个线条流畅、带有水波纹路的深口收纳篮;一个造型别致、仿佛含苞待放的花卉状针线盒;还有那几个带有苏宁独创收口结、衬着素色棉布内胆的各式提篮。它们静静地躺在红绒布上,天然的藤条色泽温润,精巧的编织纹路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雅致格调。
“这是……”文化站站长推了推眼镜,好奇地凑近观看。
“这是咱们邻县槐花村的几位年轻人做的草编。”顾青山介绍道,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大家看看,这编法,这花样,跟咱们本地传统的,是不是有些不同?”
几位老手艺人围了上来,仔细端详,不时发出啧啧称奇声。
“这纹路……没见过,但很好看!”
“收口这个地方处理得巧妙,结实!”
“还衬了布?想得周到!”
顾青山继续道:“我仔细看过了。用料是咱们常见的藤条,但处理得更精细。编法上,有创新,融合了一些新想法,但骨架还是传统手艺的底子。最关键的是,这些东西,不光是看着好看。”
他拿起那个深口收纳篮,用力捏了捏篮身,又掂了掂:“结实,耐用。我听说,码头装卸队的工人们试用过,评价很高,说比他们现在用的家伙什儿好使。”
这话一出,在场不少人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码头工人可是最讲究实用的群体,他们的认可,含金量极高。
“顾老,您是说,这些……工艺品,还能当生产工具用?”一位戴着眼镜的文化干部好奇地问。
“为什么不能?”顾青山反问道,声音提高了一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本来就是为了生活服务的!好看又好用,这才是民间工艺该有的生命力!不能总是老一套,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也得看看现在的人需要什么!”
他这番话,既肯定了传统,又强调了创新与发展,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尤其是结合当前上面开始隐隐吹风的“搞活经济”、“重视社队企业”的精神,显得格外应景。
文化站站长显然很满意这次交流会出现的新亮点,笑着对顾青山说:“顾老,您这可是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啊!槐花村的这几位同志,了不起!这才是真正把民间工艺发扬光大了!”
他转而看向苏宁和陆信,态度和蔼:“两位同志,欢迎你们来石古镇交流!你们的东西确实很有特色,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非常好!以后文化站有什么活动,欢迎你们多来参加!”
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顾青山的慧眼识珠,更是送给苏宁和陆信他们带来的这股清新之风和扎实手艺。
交流会结束后,好几个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和与会者都围上来,仔细观看样品,询问价格,甚至有人当场表示想购买。那个之前对草编感兴趣的干部家属,更是拉着苏宁的手,说一定要订几个送亲戚。
更重要的是,文化站站长私下对陆信和苏宁表示,他会跟镇上的供销社打个招呼,推荐他们的产品。“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看到、用到!”
走出文化站,阳光明媚。苏宁和陆信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感慨。这一次,他们没有低三下四地去求人,而是凭借过硬的产品和顾老的引荐,赢得了尊重和机会。
“顾老,真是太感谢您了!”陆信由衷地对顾青山说道。
顾青山摆摆手,脸上难得露出一丝温和:“东西好,是你们自己的本事。我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他顿了顿,看着苏宁,意有所指地补充了一句,“丫头,编法可以新,但根基要稳。以后有机会,多琢磨琢磨老手艺里的道理。”
回到大车店,好消息接踵而至。先是码头装卸队的王师傅兴冲冲地跑来,说文化站有人去码头了解情况,副队长的态度立马就变了,暗示之前的规定“可以灵活掌握”,让他们明天就恢复送货!
接着,镇供销社果然派人来接触,表示愿意先进一批货试销,如果反响好,可以考虑长期合作!
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石古镇的市场,凭借文化站的一场交流会,竟然真的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然而,喜悦之余,苏宁并没有忘记顾青山那句关于“根基”的提醒,也没有忘记那个神秘的“郑干事”。成功的背后,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而在整理货物时,她无意中从一份包裹货物的旧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关于邻县某社队企业整顿的简短报道,其中提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马魁。
一丝寒意,悄然掠过心头。马魁的触角,似乎比他们想象的,伸得更远。石古镇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