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引荐的两位职业经理人,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周一上午入职的。coo陈默穿着一身炭灰色定制西装,袖口别着枚低调的钛钢袖扣,手里拎着个磨损边缘的皮质笔记本——据说这本子跟着他在微软、谷歌待过十年,扉页上印着“流程是效率的骨架”。他说话时语速平稳,每句话都带着数据支撑,汇报工作计划时,会把“跨部门协作Sop”“项目节点管控表”等术语清晰地列在智能白板上,连标点符号都透着精准。
chRo方棠则截然相反,她穿着米白色针织开衫,怀里抱着本贴满彩色便签的手账本,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人才测评维度。她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和员工打招呼时,能准确叫出刚入职实习生的名字,连对方擅长的插画风格都记得清楚。但聊到绩效管理体系时,她眼神会瞬间锐利,拿出的“能力-绩效双轨评估模型”,连沈哲都忍不住点头:“比我之前接触的方案更贴合科技公司的创意属性。”
可这种专业,在初期却成了“矛盾的导火索”。第一次管理层会议上,陈默刚把“项目审批三阶段流程表”投在屏幕上,陆岩就忍不住拍了桌子。他手里还捏着那块常把玩的青釉瓷片,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一个剧情调整要走‘需求提交-风险评估-资源匹配’三步?等流程走完,玩家的新鲜感早过了!”他把瓷片往桌上一放,瓷片与桌面碰撞的脆响打破了会议室的安静,“创作不是填表格,哪能卡得这么死?”
秦涯也皱着眉,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划着新的研发审批流程,语气带着技术人的耿直:“之前紧急修复‘方舟’的语言适配bUG,我找苏瑾签个字就能启动,现在要找三个部门审批,等批下来,海外玩家都已经流失了2%。”他推了推黑框眼镜,屏幕上的bUG反馈数据红得刺眼,“规范是好,但研发讲究快准狠,太复杂的流程会拖慢节奏。”
方棠推出的“绩效量化表”,也遭遇了软抵抗。负责概念设计的老员工周周,把填了一半的表格揉成纸团扔进垃圾桶:“我的设计灵感怎么量化?是按画了多少张图算,还是按玩家夸了几句算?”连一向温和的苏瑾,都私下找林曦吐槽:“方棠的薪酬体系太强调‘岗位价值’,但我们很多老员工是跟着公司从0到1的,这份‘情感价值’怎么算?”
林曦的办公室,那段时间成了“矛盾调解室”。她会在午休时叫上陆岩,泡两杯他爱喝的祁门红茶,看着他摩挲瓷片的动作放缓,才轻声说:“陈默的流程不是要捆住你,是帮你挡住没必要的干扰——你之前抱怨市场部随便提需求,现在流程里加了‘需求可行性评估’,不正好帮你过滤掉不靠谱的想法?”她指着陆岩桌上的续作方案,“我跟陈默谈过了,给创作组留了30%的‘弹性时间’,不用走流程,你想试什么新剧情都可以。”
面对秦涯的顾虑,她则直接带着陈默去了研发部。看着秦涯电脑上跳动的代码,林曦对陈默说:“技术研发要‘快’,但也要‘稳’。你看,秦涯他们上次紧急修复bUG,虽然快,但后续出了两个小漏洞。不如设个‘研发快速通道’,紧急情况走简化流程,但要补一个‘复盘报告’,既不耽误时间,也能避免踩坑。”陈默当即在笔记本上记下,第二天就更新了流程表,红色的“紧急通道”标识,成了研发部最欢迎的改动。
而对周周这样的老员工,林曦让方棠在“绩效评估”里加了“创新贡献奖”——不看表格数据,只看设计方案的独特性和玩家反馈。当周周的“水墨风Npc皮肤”拿到第一个“创新奖”时,她捏着奖金信封,悄悄把之前揉掉的绩效表重新填好了。
那段时间,林曦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和陈默、方棠讨论改革细节,中午找老员工聊天,晚上还要翻遍方棠发来的人才数据报告。她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桌上的咖啡换了一杯又一杯,笔记本上记满了“平衡流程与创意”“保留老员工情感”的备注。
她清楚,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是“甩锅”,而是“搭骨架”;改革也不是“推翻过去”,而是“让新的更适配,旧的不流失”。就像陈默后来调整的流程表,既保留了“弹性创作时间”,又规范了核心节点;方棠的薪酬体系,既算“岗位价值”,也加了“司龄贡献奖”——那些新旧碰撞的阵痛,正在她的协调下,慢慢转化成织梦走向“现代化集团企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