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设在会展中心三楼的小型会议室,环形布局让观点碰撞更显直接——前方的全息投影屏泛着冷蓝色光,两侧架着三台直播摄像机,镜头像沉默的眼睛,把现场每一个细节传向全球观众。观众席里,有人捧着印着“硅谷AI实验室”logo的笔记本,有人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后排还站着几个没抢到座位的记者,举着录音笔往前凑,衬衫后背被午后的暖气烘出淡淡的汗渍。
硅谷AI实验室的负责人艾伦率先走上发言台,他穿着银灰色科技感卫衣,胸前印着实验室的神经网络图案,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眼睛里带着技术至上的笃定。“未来的叙事,不需要人类在键盘前苦熬。”他抬手在触控屏上轻点,输入“星际移民+家庭羁绊+伦理困境”三个关键词,不过十秒,屏幕上就跳出了长达五页的故事大纲——从主角的童年创伤到星际飞船上的权力斗争,甚至连角色对话的幽默感都精准匹配设定。“看,”他放大其中一段父子争执的对白,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骄傲,“AI能掌握叙事逻辑,还能学习千万种文风,人类创作者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有投资人立刻举起手追问技术授权细节,艾伦嘴角的笑意更浓了。就在这时,秦涯从观众席站起身,白衬衫领口的青花瓷领针在灯光下格外显眼,他手里还攥着半张草稿纸,边角印着“方舟”平台的简笔草图——那是早上临时记的思路。“艾伦博士,您的AI能生成情节,却生成不了我奶奶临终前,握着我手说‘想家’时的温度。”他的声音不高,却让嘈杂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秦涯走到台前,调出织梦的创作后台界面:屏幕左侧是AI生成的十个故事框架,右侧则是人类设计师的修改痕迹——有位设计师把AI写的“春节团圆”情节,改成了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贴春联、煮饺子的细节,还加了“饺子馅里要放一枚硬币”的习俗;另一位则在AI生成的“离别”场景里,添了母亲塞行李箱时偷偷放进去的家乡咸菜。“您看,AI帮我们省去了搭框架的时间,但真正让玩家共情的,是这些带着个人记忆和文化印记的细节。”他指着界面上闪烁的“人机协作进度条”,眼神格外认真,“我们要的不是AI取代人,而是让AI当‘梯子’,帮创作者爬得更高,触到更深处的情感。”
全息投影屏上,一边是AI生成的工整大纲,一边是带着手写字迹的情感细节,对比格外鲜明。台下的惊叹变成了讨论声,有位儿童文学作家频频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情感共鸣=生命体验+文化基因”;直播弹幕里,有人刷“终于有人说真话了”,也有人争论“AI未来会不会进化出情感”。艾伦皱着眉沉默了几秒,再开口时,语气里少了几分傲慢:“秦先生的观点,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辩论结束后,秦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斯坦福大学的一位人文科技学者递来名片,笑着说“你们的‘增强型伙伴’理念,和我们的数字人文研究不谋而合”;还有几位独立创作者围着他问“方舟平台什么时候对外部开放”,秦涯掏出口袋里的便签本,认真记下每个人的需求,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远处会场传来的技术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在这片满是“AI取代一切”的喧嚣里,织梦的声音或许不够宏大,却像一颗带着温度的石子,在技术至上的湖面激起了不一样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