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视野峰会”的会场落在旧金山湾区的临海会展中心,清晨的咸湿海风卷着雾色掠过玻璃穹顶,把远处金门大桥的钢索染成淡金色。刚踏入会场大厅,扑面而来的科技感便裹着人声涌来——左侧展台前,几个戴VR头显的人正抬手触碰“元宇宙”里的虚拟建筑,指尖划过空气时带起细碎的光影;中央舞台旁,脑机接口公司的工程师正举着半透明原型机讲解,围观众人的西装袖口上还沾着机场免税店的香水味;角落里,穿连帽衫的投资人攥着平板,屏幕上跳动着通用人工智能的融资数据,语速快得像在赶一场百万美元的赌局。
织梦团队的出现,像一汪温润的水汇入这场热烈的技术洪流。林曦穿了件改良式旗袍领西装,墨绿缎面滚边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与周围一水的深色西装形成微妙反差;秦涯的白衬衫领口别着枚小巧的青花瓷纹样领针,是出发前母亲塞给他的;陆岩则背着个帆布包,上面印着《镜界迷城》里的水墨风虚拟古镇——这抹东方元素,刚走到签到台就引来了好奇的目光,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记者当即举起相机,镜头对准了他们胸牌上“织梦工作室”的汉字标识。
林曦的演讲安排在下午,当她站在聚光灯下,身后大屏幕没有放满复杂的技术参数,而是先切了段《镜界迷城》的玩家片段:中国玩家在虚拟书院里教AI写毛笔字,日本玩家带着虚拟祖父逛京都老街,巴西玩家用游戏里的植物知识救活了现实中的盆栽。“技术不该是冰冷的参数堆叠,”她抬手调整麦克风时,指尖的银戒映着光,“就像我们在‘方舟’平台里做的,让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能和玩家对话,让非洲草原的孩子能通过VR触摸北极的极光——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温度。”
台下瞬间静了几秒,随即响起细碎的掌声。前排一位白发苍苍的斯坦福学者频频点头,手里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英文批注,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爱心;坐在角落的谷歌AI伦理研究员推了推眼镜,举起手机录下了这段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论述,屏幕亮着的备注栏里写着“值得跟进”。
但这份共鸣之外,审视的目光也如影随形。林曦演讲时,余光瞥见会场右侧第三排,meta的一位高管正皱着眉和身边的技术总监交头接耳,手指在平板上快速划动,似乎在对比双方的技术路径;茶歇时,有位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资人凑过来,笑着问“你们的情感交互算法能剥离出来卖吗”,眼神却直勾勾盯着秦涯手里的电脑包,那里面装着“方舟”的核心演示数据;更有竞品公司的人刻意路过他们的休息区,假装整理领带,实则在偷听陆岩和学者讨论互动叙事的创作逻辑,皮鞋尖在地毯上蹭出细微的摩擦声。
林曦端着杯柠檬水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外面夕阳下的海岸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海风从半开的窗缝钻进来,吹乱了她耳边的碎发,也吹散了演讲后的些许轻松——她清楚,这场西海岸的亮相,既是织梦走向全球的敲门砖,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那些藏在微笑和掌声背后的目光,比聚光灯下的舞台更难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