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透过织梦工作室的玻璃幕墙,在浅灰色地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原本略显空旷的办公区此刻却透着一种紧绷的高效——工位上的显示屏大多亮着,键盘敲击声与偶尔的低声讨论交织,将“暂时的平静期”酿成了暗流涌动的蓄力时刻。
林曦提出的“筑墙广积粮”战略开始全面实施。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套裙,路过办公区时,会顺手拿起工位上贴着“待优化”标签的需求文档,指尖在页边快速批注,发梢随着低头的动作轻轻垂落,眼神里藏着不疾不徐的笃定。
而在另一端的中型会议室里,秦涯正主导着“方舟”项目的启动会。白色书写板上早已用蓝、黑、红三色马克笔勾勒出平台核心架构:左侧是“内容创作模块”的分支图,中间用箭头串联起“AI驱动引擎”的核心算法标注,右侧延伸出“用户互动池”与“数据分析仪表盘”的闭环示意。他穿着熨帖的浅灰色衬衫,袖口随意挽至小臂,手里攥着一支银色激光笔,当光束停在“第三方平台依赖风险”的红色标注上时,他抬眼扫过围坐的十几位核心成员,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不能永远在别人的土地上建房。”阳光恰好落在他微蹙的眉峰上,映得眼底的光更亮,“‘方舟’将是我们自己的数字领土,从内容生产到用户留存,每一环都要攥在自己手里。”
与此同时,苏瑾的办公区多了一个临时隔间,浅木色文件柜上贴着“政府事务部-筹备”的白色标签,柜门上整齐排列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数字内容行业标准汇编》等文件,封皮边缘泛着轻微的磨损。她正坐在靠窗的工位上,对面是刚入职的资深负责人王老师——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细框金丝眼镜的前辈,手里捏着支黑色水笔,正指着苏瑾递来的《织梦工作室行业参与计划》逐行圈画。苏瑾的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字迹,重点处用橙色荧光笔标出,偶尔抬头时会下意识把耳边的碎发别到耳后,语气谦和却条理清晰:“王老师,您说的‘政策窗口期’,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从下个月的数字内容创新座谈会入手?”
法务和风控团队的区域也添了三张新工位,桌上除了笔记本电脑,还摞着厚厚的《知识产权法实务》《商业纠纷案例汇编》,书脊上印着团队成员手写的姓名缩写。其中一位年轻律师正对着屏幕上的“危机预警机制流程图”,和同事低声争论:“这里的‘风险分级标准’得再细化,比如用户数据合规这块,要加上最新的地方监管要求。”旁边的打印机不停吐出文件,纸页上的“保密”水印在暖光灯下若隐若现。
所有这些布局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暮色渐沉时,林曦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她坐在黑色皮质办公椅上,身体微微前倾,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现金流表——右侧“月度支出”栏用红色字体标注着刺眼的数字,“可用资金”的折线正缓缓向下倾斜。桌角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美式咖啡,杯壁凝结的水珠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旁边摊开的笔记本上,“筑墙广积粮”五个字被她用蓝色钢笔圈了又圈,页边空白处写着“b轮融资:联系张总(深创投)、李总(红杉)”的字样。她抬手按了按眉心,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沿轻轻敲击,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通讯录里“投资人”分组的名单已经翻了三遍,指尖悬在张总的号码上方,迟迟没有按下拨通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