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林曦约沈哲在公司附近那家开了十几年的老茶馆见面。木质门帘一掀,混着陈皮普洱的暖香和市井的细碎声响扑面而来——靠窗的老位置上,沈哲已经到了,米白色亚麻衬衫袖口随意卷到小臂,指尖捏着一只素白瓷杯,正看着窗外巷口的老槐树出神,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他手腕的银质手表上跳着光点。
林曦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将搭在臂弯的深灰色西装外套随手搭在椅背上,指尖还带着刚从会议室出来的凉意。“最近团队里的文化冲突,还有扩张带来的乱象,我总觉得抓不住重点。”她端起服务生刚斟满的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眉宇间的疲惫。
沈哲抬眼,目光依旧沉静,指节轻轻敲了敲杯沿,发出清脆的“笃”声:“这是企业成长的必然阵痛。”他说话时语速不快,每一个字都带着稳妥的分量,“初创期靠愿景和激情凝聚人心——就像你们当初在民房里挤着改剧本,靠一碗泡面就能撑到天亮,那是‘人情’在黏合;但成长期不一样,人多了、业务杂了,必须依靠制度和文化划清边界。”他顿了顿,伸手从茶盘里拿起一块桂花糕,掰成两半递过去,“你得明确告诉所有人,织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内容至上’,还是‘效率优先’?哪些可以变——比如流程可以优化、架构可以调整;哪些绝不能变——比如对创作的敬畏、对用户的真诚,这些得像刻碑一样立在每个人心里。”
林曦咬了口桂花糕,甜意没压下心头的焦虑,她皱着眉点头:“我总怕太强调制度,会丢了当初的‘家文化’。”
“不是丢,是融合。”沈哲放下茶杯,语气多了几分郑重,指尖在桌面轻轻点了两下,“另外,提醒你一点。快速扩张期,就像给气球打气,越急越容易忽略缝隙——内部监管最薄弱的时候,财务、采购、人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流程不完善或监管不到位出问题。”他抬眼看向林曦,眼神里带着明显的提醒,“别忘了周明瑞的教训。”
“周明瑞”三个字像一颗小石子,猛地砸进林曦心里。她瞬间想起去年那个因采购流程漏洞挪用公款的供应商,当时若不是沈哲提醒核查,损失只会更大。指尖下意识攥紧了茶杯,指节微微泛白,脸上的疲惫被一丝警醒取代:“我倒是忘了,扩张太快,流程没跟上,反而给了漏洞可乘之机。”
离开茶馆时,巷口的槐树叶子被风卷着落在肩头,林曦没心思拂去,快步钻进车里,刚坐稳就拨通了助理的电话,声音急促却坚定:“立刻让内审部的张总监来我办公室,带上近三个月所有大额采购合同和新员工入职档案,我要抽查审计。”
回到公司,办公室的玻璃门还透着里面的灯光——内审团队的人很快抱着一摞文件夹赶来,蓝色文件夹上“采购审批单”的标签格外醒目,张总监翻开其中一本,指着某笔设备采购的签字栏:“这里的审批流程少了部门负责人签字,当时说是紧急采购,就先办了。”林曦皱着眉在旁边画了个圈,笔尖重重一顿:“所有紧急采购必须补全流程,明天之前把所有有问题的单据整理出来。”
处理完内审的事,已是傍晚。林曦没走,而是让行政部腾出了最大的会议室,白板上用红色马克笔写着“织梦基石”四个大字。她站在白板前,手里握着马克笔,身后坐着新旧员工代表——老编剧王姐手里还拿着当初《浮灯》的初版剧本,新加入的产品经理小李则打开了笔记本,屏幕上是他整理的“跨部门协作痛点”。林曦转身看向众人,语气比下午喝茶时多了几分笃定:“‘织梦基石’不是要定新规矩,是要找到我们所有人都认可的根——老同事们记得的‘创作温度’,新同事带来的‘专业效率’,我们要把这两样拧成一股绳。”她在白板上画了个双向箭头,一头连着“内容初心”,一头连着“高效协作”,“从今天起,我们每周开一次共创会,每个人都能提建议,直到把这份‘基石’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