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内容同样简洁得近乎冷漠,没有问候,没有铺垫,只有一行指令般的文字:“看到了你的文章。对你说的项目有些兴趣。明天下午三点,梧桐咖啡馆,面谈。”
逆光投资?林曦的心猛地一沉,指尖飞快地在网上搜索这几个字。信息少得可怜,只零星提到是家规模不大的投资公司,不追流量、不凑热点,专挑小众却有内核的文艺项目;创始人沈哲背景神秘,没人知道他的来历,只在业内留下两个标签——“眼光刁钻”和“极其难搞”,据说他见项目方,十分钟内就能判断要不要投,拒绝人的时候,连一句客套话都没有。
他会是转机吗?还是……另一个陷阱?林曦忍不住多想——会不会是楚瑶那边见硬的不行,派来的人?可转念又否定了,恒星传媒那种高高在上的资本,要收拾她,直接断她后路就好,不屑于让沈哲这种“难搞”的投资人,用“面谈”这种迂回的方式。
没有时间犹豫了,资金的 deadline 就悬在头顶,这是目前唯一的机会。林曦深吸一口气,回复邮件:“好的,沈总。明天下午三点,我准时到。”
这次见面,比上次见陆岩时更让她紧张。陆岩是同类,是懂故事的创作者,可沈哲是真正的资本方,是拿着钱的“裁判”,他看项目的角度,和陆岩完全不同——他要的不是“骨气”,不是“共情”,是项目的价值,是能不能成。她该怎么说服他?说《浮灯》的故事多好?说他们对抗的资本多可恶?这些在真正的投资人眼里,或许都只是无关紧要的情绪。
第二天下午,林曦提前半小时到了梧桐咖啡馆。这次她没选角落,反而挑了个靠窗的位置——阳光能照进来,视野也开阔,她想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局促。她穿了唯一一件还算正式的米白色衬衫,洗得有些软塌,却熨得平整,手里紧紧攥着打印好的、最精华的剧本片段,指尖都出了汗。
三点整,咖啡馆的门被推开,风铃轻响。一个身着深灰色定制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身形挺拔,肩线利落,袖口露出的手表低调却质感十足。他戴着一副细框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扫过店内时,带着一种不怒自威的冷感,没有丝毫停顿,径直走向林曦。
他甚至没有低头确认桌上的人是不是她,仿佛早已笃定,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动作从容,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林小姐?”他开口,声音低沉平静,没有波澜,却透着一股天然的居高临下的审视,仿佛能看穿人心里的所有想法,“我是沈哲。”
林曦的心跳骤然加快,她下意识地站起身,想说“沈总您好”,话到嘴边却有些发紧。她看着眼前的男人——和陆岩的沧桑疲惫不同,沈哲身上是资本的冷硬与精准,他的眼神落在她身上,没有温度,像在评估一件商品,这让她瞬间意识到,接下来的这场谈话,比面对陆岩的“三个条件”、面对王总的威胁,都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