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所谓的“办法”,现在想来,近乎孤注一掷的疯狂。
她坐在书桌前,手指悬在键盘上很久,最终还是点开了那个只用来记录创作碎片、粉丝寥寥的匿名树洞账号。深吸一口气,她开始敲下一篇长长的文字,标题简单又直白——《一个匿名创作者的困境与坚持》。
她没有提“林曦”,没有提“顾琛”“楚瑶”,更没有提“《浮灯》”和“《星火纪元》”,只以“笔者的一位朋友”为幌子,讲了个真假掺半的故事:一个热爱写作的人,花了大半年写了个关于“坚守与反击”的故事,却被行业里的大人物偷走了核心创意,对方拿着偷来的东西,包装成光鲜亮丽的大项目,而真正的创作者,却被打压、被孤立,连糊口都成了问题。
她细细描绘了“这位朋友”的愤怒——不是为自己,是为被玷污的故事;描绘了ta的不甘——明明是自己的心血,却要看着别人堂而皇之地窃取;更写下了ta的坚持——哪怕躲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吃着泡面,也不肯放弃修改剧本,因为那是ta唯一的武器。最后,她才隐晦地提了一句,“朋友的项目遇到了难处,不是缺才华,是缺一点能让故事站起来的资金,一点能让真相被看见的底气”。
这哪里是求助,分明是又一场豪赌。她在赌“等待戈多的蜗牛”那样的读者会产生共情,赌互联网的角落里还藏着一点未知的善意,赌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匿名者的故事,愿意为一份“不向资本低头的骨气”买单。她甚至不敢留自己的联系方式,只在文末附上了一个专门为这个项目申请的新邮箱,像在茫茫大海里丢了个漂流瓶,能不能被捡到,全看天意。
文章发布后,最初的几个小时,页面安静得可怕。点击量零星增长,评论区只有两条无关痛痒的留言:“加油”“抱抱”,再无其他。石沉大海的寂静,让失望和自嘲一点点蔓延开来——她是不是疯了?互联网这么大,谁会在意一个匿名者的碎碎念?谁会相信一个“朋友的故事”?顾琛他们要是看到,怕是要笑她走投无路,连这种蠢办法都想得出来。
林曦关掉页面,自嘲地笑了笑,准备接受“又一次失败”的结局。可就在她拿起手机,想给陆岩说“对不起,我没办成”时,新申请的邮箱突然弹出一条提示——收到一封新邮件。
她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指尖颤抖着点开邮件页面,发件人那一栏,赫然写着:“逆光投资-沈哲”。
逆光投资?她隐约有印象,那是一家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投资公司,不投流量项目,专挑一些小众却有深度的文艺作品,老板沈哲更是个谜,很少露面,却眼光毒辣,投过几个口碑极好的独立电影。
他怎么会看到这篇文章?他为什么会发邮件来?是拒绝,是质疑,还是……一点渺茫的希望?林曦攥紧了手机,盯着屏幕上“沈哲”两个字,连呼吸都屏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