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衍宗磐石营地,藏书阁。
这是一座巍峨的石塔,共分七层,通体由一种名为“墨纹石”的灵材砌成,表面刻满了玄奥的阵纹,散发着厚重而古朴的气息。塔身隐隐与整个营地的大阵相连,显然也是一处重要的防御节点。
林风亮出名誉长老令牌,守卫的弟子肃然起敬,恭敬地为他打开大门。
踏入阁内,一股混合着书卷墨香和淡淡灵气的味道扑面而来。一层大厅极为宽敞,书架林立,不少外门和内门弟子在此安静阅览。见到林风进来,许多弟子都投来好奇和敬畏的目光,低声议论着“厉长老”的事迹。
林风没有在一层停留,直接沿着楼梯走向更高层。根据令牌权限,他可直达第五层。越往上,弟子越少,环境越发幽静,所藏典籍也越发珍贵。
到了第五层,入口处有一层淡淡的光幕。林风将令牌按在光幕上,光幕泛起涟漪,悄然消散。这一层空间小了许多,只有寥寥数个书架,以玉简、兽皮古籍为主,空气中弥漫着岁月沉淀的气息。
他的目标明确——寻找与“风水”、“星象”、“气运”以及“异种能量调和”相关的典籍。
神识扫过书架上的标签,很快,他便有所收获。
《地脉枢要详解》:地衍宗前辈关于山川地脉走势、灵穴分布、地气流转的集大成之作,对“观气”和“理气”有极深的阐述。
《星辉录残篇》:一本残缺的古籍,记载了一些基础的星象观测与天地灵气潮汐关联的猜想,正好与《开天禁章》中提及的星象篇隐隐对应。
《异气辩微》:一位古代丹师的手札,论述了不同属性灵气、煞气、乃至妖气的特性与相互制衡之道,虽非风水专着,但对林风理解厄印内不同能量的“调和”极具启发性。
林风如获至宝,取过这几枚玉简和古籍,在靠窗的一张静心玉蒲团上坐下,沉浸其中。
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悄然流逝。
《地脉枢要详解》让他对大地气运的观察更加系统化,许多在古魔战场中凭本能感知的规律,此刻得到了理论的支撑,【观气术】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星辉录残篇》虽然残缺,却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意识到,风水之术,绝非仅局限于山川大地,浩瀚星空,周天星斗的运转,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地上的气运流转。月有阴晴圆缺,星有偏移明暗,皆会引起灵潮起伏、吉凶变幻。这为他后续接触《开天禁章·星象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异气辩微》则从能量本质的角度,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书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认为即便是截然相反的能量,在特定条件下亦可达成动态平衡,而非一味排斥。这正暗合了他“衍灵”的思路!
“原来如此……我所做的,并非创造,而是引导和促进那种‘冲气以为和’的状态。”林风心中明悟更深。他将书中论述与自身厄印的情况相互印证,对于如何更精妙地构建“衍灵场”,有了更多具体的想法。
不知不觉,数日过去。
这一日,他正凝神推演一种基于星象轨迹变化来微调“衍灵场”频率的设想,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厉长老对星象之学也有兴趣?”
林风抬头,只见一位身着朴素灰袍、面容清癯的老者不知何时来到了附近,正含笑看着他手中的《星辉录残篇》。老者气息内敛,但林风【衍瞳】微动,能感觉到其体内蕴藏的灵力深不见底,至少是金丹修为,而且气息与这藏书阁隐隐相合,恐怕是镇守此地的长老。
“前辈。”林风起身行礼,“晚辈只是偶有涉猎,觉得星移斗转,与大地气运息息相关,故心生好奇,胡乱翻看。”
灰袍老者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观星知运,乃是衍算大道中极高深的学问。厉长老年纪轻轻,便已筑基,更能于万军丛中探得幽冥机密,如今又潜心向学,触类旁通,实乃我地衍宗之幸。”他顿了顿,道:“老夫墨渊,忝为这藏书阁的守阁人。”
“原来是墨渊长老。”林风再次行礼,心中了然。守阁长老往往学识渊博,地位超然。
墨渊长老目光扫过林风案头的几本书,缓缓道:“地脉为基,星象为引,异气为用。厉长老所选典籍,看似杂乱,实则隐隐指向一条殊途同归之路,似是在探究一种……调和天地、平衡万气之法?”
林风心中微凛,这墨渊长老眼光毒辣。他斟酌道:“长老明鉴。晚辈此前遭遇,深感天地之气复杂万千,相生相克。若能明其理,或可于险境中觅得一线生机。”
他并未直言厄印之事,但所言也非虚。
墨渊长老点头:“天地之道,确实在于平衡。我地衍宗阵法,亦是借地脉之力,平衡四方,方能固若金汤。厉长老若有疑问,可随时来此寻老夫探讨。”
这无疑是一种善意的释放和认可。
“多谢长老!”林风诚心道谢。有一位金丹长老,尤其是学识渊博的守阁人指点,对他修行“衍”之道将大有裨益。
又交流了片刻修行心得后,墨渊长老便飘然离去。
林风收拾心情,将几枚玉简中关键内容铭记于心,尤其是《星辉录》中关于几种常见星象与地气感应的记载。他隐隐感觉,若能结合星象变化来调整“衍灵”,效果或许更佳。
离开藏书阁时,他心中已有了下一步的规划:寻找一处合适的场所,结合新领悟的星象知识,进行一次更深入的“衍灵”实践。
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于藏书阁苦读的这几日,营地内关于他这位新晋名誉长老的传闻,正悄然发酵。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暗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