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的手指还在屏幕上轻轻敲着,那行“正式运行”的字样安静地亮着。他没动,也没说话,只是盯着它看。这感觉有点像考试结束交卷前,最后检查一遍名字有没有写上。
苏珊端着水杯回来,热水在杯子里晃了晃。她走回操作台,顺手把杯子放在一边,目光扫过监控地图时停了一下。
“昨天勘察队的信号断过。”她说。
陈浩转头:“什么时候?”
“三分钟。”她调出日志,“不是设备问题,是位置太偏。进了一个峡谷,信号直接掉到底。”
她点了几下,投影屏亮起来。一张地形图铺开,上面标了几个红点。
“最近五天,七次中断。”她指着,“都在八公里外,靠近山体褶皱或者地下洞穴入口的地方。我们现在这套通信系统,说白了就是个对讲机升级版,功率不够,抗干扰也差。”
卡尔抬起头:“可现在没人出去啊,基地内部通话没问题。”
“问题是以后要出去。”苏珊说,“我们不可能一直缩在这儿。勘探、采样、建外围站,哪件事不需要实时联络?上次要不是他们带了备用信标,气象预警都收不到。”
娜娜站在终端后,光学镜头转向陈浩:“通信稳定性与任务安全系数呈正相关。当前系统失败率在复杂地形中达到百分之二十三。”
陈浩摸了摸下巴:“也就是说,每十次外出,有两次可能失联?”
“接近三次。”娜娜说。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原本写着“第二批设备改造”的计划还留在那儿。他拿起黑板擦,抹掉了那行字。
“能源这边已经能自己走稳了。”他说,“施工组按流程来就行。但通信这事,没人管就会一直被忽略。”
他在白板上写下新的标题:**通信系统升级项目启动**。
“命脉通了,神经也得通。”他说,“不然哪天外面出事,咱们连救都来不及。”
卡尔合上手里的草图,眉头没松:“可资源就这么多。储能罐还没扩建,你现在又要分人手搞通信?”
“我不分人。”陈浩说,“就咱们这几个,腾一只手干这事。你继续想你的电容叠层,我盯进度,苏珊主攻通信,娜娜配合查资料。”
“我没意见。”苏珊说,“但我不是通信专业的,只能从现有设备参数入手,先看看差在哪。”
“够了。”陈浩说,“发现问题就是第一步。剩下的慢慢填。”
娜娜立刻回应:“已准备接收指令。”
苏珊坐回操作台,打开搜索界面,输入关键词:长距离无线通信优化、抗干扰天线设计、低功耗信号中继。
屏幕一闪,资料开始加载。
“你打算从哪儿开始?”陈浩靠在桌边问。
“先看协议。”她说,“我们现在的通信用的是老式频段分配,没有动态跳频,也没有纠错编码。简单说,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堵死了就没了。”
“听着像是走路不看红绿灯。”陈浩说。
“差不多。”她点头,“而且功率输出固定,远了接不到,近了又容易过载。昨天那三分钟断联,就是因为信号反复尝试重连,耗尽了终端电量。”
娜娜补充:“检测到七次中断中,五次伴随终端自动关机。原因为持续搜索信号导致电池过放。”
“所以不是路坏了,是车没油了?”陈浩说。
“准确。”娜娜说。
卡尔翻了下手里的记录本:“可就算知道问题,咱们也没法造新电台。零件没有,生产线也不支持。”
“不一定非要新设备。”苏珊说,“我们可以改现有模块。比如加个信号缓存机制,断了之后不用重新握手,直接续传。再调整一下发射策略,别一股脑全发出去。”
“你能改驱动?”陈浩问。
“试试。”她说,“最坏结果就是让它变得更卡,不至于烧。”
“那就试。”他说,“反正现在也没别的选择。”
娜娜的光学镜头闪了闪,屏幕上弹出数十份文档缩略图。
“已筛选出三十七份相关技术资料。”她说,“包括九种可行改造方案摘要。”
苏珊开始快速浏览。她点开一份关于自适应功率调节的论文,手指在屏幕上划动,标注了几段关键内容。
“这个有用。”她说,“可以根据距离动态调整输出强度,省电还能延长覆盖范围。”
“听着像空调自动调温。”陈浩说。
“原理类似。”苏珊说,“但它需要一个反馈机制,让接收端告诉发送端‘我现在信号怎么样’。”
“我们现在有吗?”
“有,但没用起来。”她说,“协议里留了字段,但默认关闭。可能是为了省电。”
“那就打开。”陈浩说,“咱们现在不差这点电。”
娜娜同步更新指令:“正在生成初步测试配置文件,预计八分钟后完成。”
“等会。”卡尔突然开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干扰源?”
两人看向他。
“我不是反对。”他解释,“只是提醒。之前我们改能源的时候,第一批设备也正常,第二批就开始出问题。后来发现是谐振。通信系统现在看着没事,万一改完之后,和别的设备打架怎么办?”
陈浩沉默几秒:“有道理。”
“不能只看通信本身。”卡尔说,“还得看它和其他系统的交互。尤其是能源模块,输出频率变了,可能会影响射频性能。”
苏珊点头:“可以做个隔离测试。先在一个独立频道跑新协议,监测是否有异常波动。”
“就这么办。”陈浩说,“小范围试,不出问题再推。”
娜娜提示:“建议优先选择非关键线路进行验证。推荐使用c区备用信道,当前负载为零。”
“行。”陈浩说,“就拿它开刀。”
苏珊继续翻资料。她又打开一份关于mesh网络的文档,眼睛亮了一下。
“这个也可以试试。”她说,“如果我们把每个通信节点都变成中继器,信号就能像接力一样传出去。哪怕中间断一两个点,整体网络还能维持。”
“听着像传话游戏。”陈浩说。
“比那可靠。”她说,“每个节点都会校验数据,错了就重发。而且越多人在线,网络越强。”
“那咱们得多装几个终端。”他说,“明天让施工组顺路在走廊加几个固定点。”
“我可以设计简易外壳。”苏珊说,“用回收材料就行,不用专门生产。”
娜娜已经开始整合信息。她的光学镜头不断闪烁,后台并行处理多个模型推演。
“根据现有条件,可实现三种升级路径。”她说,“第一,协议优化;第二,天线增益提升;第三,构建局部mesh网络。综合成本与效率,建议优先执行第一条。”
“听上去最靠谱。”陈浩说,“先改软件,再动硬件。”
“我同意。”苏珊说,“今晚先把新协议框架搭出来,明天早上测试。”
卡尔没再反对。他打开笔记本,开始记要点。
“你需要什么支持?”他问苏珊。
“示波器借我用一晚。”她说,“还有频谱分析模块,得确认信号纯净度。”
“行。”他说,“我帮你调好初始参数。”
陈浩看了看时间,快凌晨两点。
“你们俩别熬太狠。”他说,“明天还得干活。”
“我知道。”苏珊说,“但这事拖不得。谁知道下次出去的人会不会刚好遇到风暴。”
娜娜的屏幕还在滚动。新的参考资料不断弹出,她自动分类归档,标记优先级。
陈浩站在白板前,看着那行新写的标题。他拿起马克笔,在下面加了一条:**目标:覆盖半径提升至十五公里,盲区减少百分之八十**。
“数字别写这么满。”苏珊抬头,“现实点。”
“就得写高点。”他说,“不然没动力。”
她笑了笑,继续低头看屏幕。
卡尔坐在示波器前,调试输入通道。他的腿还有点不舒服,但没说。
娜娜的声音再次响起:“检测到一处潜在兼容风险。新型协议中的心跳包频率,可能与照明系统的调光周期产生共振。”
“又是共振?”陈浩皱眉。
“概率较低。”她说,“但建议在测试时关闭相邻区域的非必要设备。”
“记下了。”苏珊说,“测试时段定在五点到六点,那时候大部分系统都在待机。”
“行。”陈浩说,“那就这么定了。”
他走到操作台边,看了眼仍在运行的日志界面。绿色的线条平稳地向前推进。
“以前总觉得电最重要。”他说,“现在才发现,光有电,说不了话,也等于废。”
苏珊停下动作:“下一步,我把协议修改方案打出来。你们看看有没有遗漏。”
她按下打印键。
纸张一张张吐出来,落在托盘上。
娜娜的光学镜头转向文档方向,开始同步扫描内容。
卡尔扶着桌沿站起来,走向打印机。
陈浩伸手去拿最上面那页。
他的手指刚碰到纸边——
纸张突然抖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