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推开资料室的门,一股闷味扑面而来。他没退,也没捂鼻子,只是抬手扇了两下,迈步进去。
屋里桌椅歪斜,纸堆塌了一半,有的黏在地板上,像被水泡过又晾干的饼。墙上挂着一块电子屏,黑着,边角裂了缝。卡尔跟进来,脚踩到一张纸,发出脆响。他低头看,弯腰捡起来,吹了吹灰,塞进随身的包里。
“说不定还能读。”他说。
苏珊站在门口扫了一圈,把记录板夹在腋下,走过去扶起一张翻倒的柜子。柜门掉了一半,里面全是卷起来的手册,外皮发黄,像是放了几十年没人动。
娜娜最后一个进来,站在门边没动。她的镜头转了一圈,开始扫描房间布局。几秒后,她走向角落那台终端机,蹲下检查接口。
“电源接通,但存储模块老化。”她说,“读取成功率预计低于百分之四十。”
“总比瞎猜强。”陈浩走到一张大桌前,用手臂抹开表面的灰,露出底下一道划痕。他盯着看了两秒,忽然笑了一声,“这桌子还挺结实,比我床都干净。”
“你床本来就不干净。”卡尔说。
“那不一样,那是生活气息。”
苏珊翻着手里的文件,“先分类吧,工程类、地质类、能源类分开,娜娜好筛选。”
“行。”陈浩拉开抽屉,空的。再拉一个,卡住了。他用力一拽,抽屉飞出来,砸在地上,发出哐当一声。里面滚出几枚生锈的螺丝和一本小册子。
他弯腰捡起来,封皮没了,只剩几页连着线装。翻开第一页,字迹模糊,只能认出“地热”两个字。
“娜娜,这个能读吗?”
娜娜走过来,接过册子,用指尖轻轻压平纸页。她的镜头靠近,快速闪烁几次。
“可识别内容有限,建议优先处理完整文档。”
“那就从完整的开始。”陈浩把册子放在一边,“先找大目标。”
四人分头行动。陈浩负责清理中央长桌,把杂物堆到墙角。卡尔调试终端,插上备用电池,屏幕闪了几下,终于亮出一行字:“系统启动中”。苏珊抱着一堆纸质资料坐下,一页页翻看,挑出可能有用的标记。娜娜站在终端旁,等系统加载完毕,接入自己的知识库进行交叉比对。
时间一点点过去。屋外风声渐起,吹得窗框轻微震动。没人说话,只有纸张翻动和键盘敲击的声音。
半小时后,娜娜突然抬头。
“发现异常匹配项。”
三人同时停下动作。
“什么?”陈浩问。
“在一本残损书籍中提取到一份未归档报告,关键词与北纬29度热流信号高度关联。”
她从旁边一堆旧书中抽出一本。书脊断裂,封面完全脱落,边缘焦黑,像是被火烧过一部分。她小心翻开,指着中间某页。
“这里。”
陈浩凑过去看。字迹断续,墨水晕染严重,但还能辨认出一段文字:
“……在高压低温交界带,观测到未知粒子流持续释放……推测源于地壳深层物质相变……能量输出稳定,具备可采集潜力……后续实验因基地撤离中断……”
后面的内容全没了。
“就这些?”卡尔走过来,皱眉,“连数据都没有?”
“没有图表,也没有测量记录。”娜娜说,“但术语使用符合当时科研规范,伪造概率低于百分之十二。”
苏珊接过书,仔细看了一会儿,“‘高压低温交界带’——我们之前分析的地层结构图里有类似区域,就在北纬29度偏东十五公里。”
“仪器失灵那次。”卡尔点头,“我记得,指南针乱转,通讯器杂音特别大。”
“不是巧合。”陈浩摸着下巴,“如果真有这么个东西在地下放电,咱们现在靠太阳能充电简直像用蜡烛点炮仗。”
“比喻不当。”娜娜说,“蜡烛无法点燃炮仗。”
“我知道,我是说浪费。”
“那你直接说浪费就行。”
苏珊已经拿出笔,在本子上写下几行字:“假设报告真实,能量源位于地壳深层,通过某种相变过程释放粒子流……我们需要确认两点:一是该区域是否仍存在活跃信号,二是是否有可行的采集路径。”
“说得对。”卡尔说,“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证明它真的存在?光靠一本破书?”
“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陈浩反问。
“可以等更多资料。”卡尔说,“也许后面还能找到别的记录。”
“等?”陈浩笑了,“咱修房子的时候等过吗?发电机冒烟了,你说等说明书第二天送来?”
“那次是你自己拆了重装的。”
“你看,最后不也好了?”
“好了但少了个零件。”
“不影响用就行。”
苏珊合上本子,“我觉得值得一查。哪怕只有一成可能,也比原地耗着强。我们现在每多用一天储备能源,离断电就更近一步。”
娜娜补充:“根据当前能耗模型,太阳能板效率将在七个月后下降至临界值以下。若无替代方案,基地将逐步失去照明、净水与温控功能。”
“啊。”陈浩拍桌,“所以不是搞不搞的问题,是必须搞。”
他站起来,绕着桌子走了两圈,忽然停在娜娜面前。
“你能还原这份报告的原始来源吗?比如是从哪个部门、哪个人手里流出的?”
“数据库损毁严重,无法追溯作者。”娜娜说,“但档案编号残留部分信息,指向‘深地勘探项目组’,该项目于三年前终止。”
“终止?”卡尔皱眉,“为什么?”
“记录缺失。”
“典型。”陈浩撇嘴,“事办一半,人跑光,留下烂摊子给后来者擦屁股。”
“这种情况在灾变初期很常见。”娜娜说。
“我知道,但我还是讨厌。”
苏珊看着那本书,轻声说:“他们中断了实验,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但如果他们在撤离前还来得及写下这份报告……至少有人想让后来者知道这件事。”
屋子里安静了几秒。
陈浩伸手拿起那本书,虽然残破,但他拿得很稳。
“那就别让他们白写。”他说,“咱们去看一眼。”
“现在?”卡尔问。
“当然不是现在。”陈浩笑,“天快黑了,出去找死吗?明天准备装备,后天出发。”
“你确定要亲自去?”
“我不去谁去?你们三个谁当队长?”
“我没竞选。”卡尔说。
“我也没。”苏珊笑。
“我是机器人。”娜娜说,“不具备领导资格。”
“你看,全票通过。”
苏珊开始整理刚才记下的要点,“需要带便携探测仪、采样工具、防护服,还有备用电源。最好再检查一次导航模块,上次北边信号不稳定。”
“我今晚修好通讯中继。”卡尔说,“至少保证能联系上。”
娜娜已将报告内容扫描存入数据库,并标记为“高优先级研究线索”。她在地图上标出热流信号区与报告所述位置的重叠范围,红色光斑几乎完全覆盖同一区域。
“空间匹配度达百分之九十一。”她说,“支持存在关联性。”
陈浩盯着那片红,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以前我觉得最麻烦的事是起床。”他说,“现在发现,最麻烦的是起了床还得动脑子。”
“你昨天说你要搞科研。”苏珊提醒他。
“我说了吗?”
“说了,还说自己是科技发展委员会主席。”
“哦。”他挠头,“那职位是不是该加薪?”
“没有工资。”
“那就没有辞职这一说。”他咧嘴一笑,“继续干吧。”
几个人重新投入工作。陈浩把能找到的所有能源相关资料堆在桌上,一本本翻看。虽然大多只是基础原理或老旧技术,但至少不再是一片空白。苏珊继续做笔记,把可疑术语和地点一一列出。卡尔测试完终端,开始打包明日要用的设备清单。娜娜则在后台运行模拟程序,尝试推演粒子流可能的传输路径。
窗外天色渐暗,风还在刮,但屋里灯亮着,稳稳地照着每个人的影子。
陈浩翻到最后一页,停下来。
纸上画了个简图,线条粗糙,像是手绘。中心是个圆,周围有波纹向外扩散,下面写着几个字:
“能量井原型构想”。
图很小,也不清晰,但意思明白。
他把纸举起来,对着灯。
“娜娜,这玩意儿你能看懂吗?”
娜娜走近,镜头聚焦。
“图形信息不足,但结构类似共振腔设计。”她说,“如果配合特定材料,理论上可实现能量聚焦。”
“也就是说……”陈浩慢慢咧开嘴,“他们不仅发现了这东西,还想办法用它发电?”
“可能性存在。”
苏珊凑过来看,“这张图没标注日期,但纸张材质和之前的报告一致。”
“那就是同一批人留下的。”卡尔说,“他们没放弃。”
“只是没说完。”陈浩把纸轻轻放在桌上,压平一角。
他坐回椅子,往后一靠,长长呼出一口气。
“咱们之前以为,能修好房子就是胜利。”他说,“现在看来,有人早就给我们铺了路。”
没人接话。
但桌上的灯,亮得更稳了。
陈浩站起身,拿起背包,往门口走。
“明天出发前集合。”他说,“别迟到,迟到的洗一周碗。”
“你刚说谁洗碗来着?”卡尔问。
“我说了吗?”
他拉开门,冷风灌进来,吹乱了桌上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