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时还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明亮,连驼鹿都照顾得妥妥当当,还顺手洗了瑛子和小迷糊的衣服,特别勤快利落。
当天工程重点完成了主屋两侧厢房的封顶工作。
李放新建的两间屋子比主屋高了一截,他打算在角落装楼梯,把空间分成上下两层。从外面看还是单层,但整体显得更高大。
室内装修由李放亲自负责,他决定保持东北风格,不是做不好更精致的,而是考虑到这里只是临时住处。如果建欧式多层木屋,现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引来麻烦。
施工那晚,李放连夜赶工推进进度。第二天大壮等人来了后,按他的指示完成了两间新房的收尾工作。西屋安排给瑛子和小迷糊住,东屋则是李放自己用。之后白大妈和葛大妈帮忙清空老屋的东西,大壮带队拆除了旧房子。
这些老木料质量很好,简单处理就能再利用。安排好后,李放跟着葛二炮进山一天一夜,找到露天煤矿和粘土矿,因为路远暂时没去看铁矿。
三天后回到林场时,工程进展顺利:东西两间屋子都完工了,各自有 ** 门户,改变了之前共用一个大门的情况。旧屋拆除期间,做饭移到院子临时搭的棚子里。
瑛子和小迷糊已经搬进西屋过渡,等原来的西屋重建好再搬回去,新房子则作为客房。如果春节回不了北京,李放打算接父亲和姐姐来这边暂住。
检查完工程进度和质量没问题后,李放又带着大壮他们忙到傍晚。
那天晚上他还特意去了趟深山老林,其实在游戏世界里运回来一批煤炭和黏土。
对李放来说,炼钢烧瓦还不急,眼下最要紧的是先把砖和水泥的问题解决掉。
这两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很麻烦。好在游戏世界省去了这些麻烦,他特意让奴隶们烧制最普通的红砖,还自己制作了优质的水泥,只等合适的时机就能使用。
时间在忙碌中过去,每晚李放都偷偷加班。他逐步完善需要砖块和水泥的施工区域,内部装修细节也慢慢成形。虽然进度缓慢又繁琐,但他乐在其中,既能保持日常充实,又不会引起注意。
这天早上,李放正带着大壮他们干得热火朝天,一辆吉普车驶进了林场。
“李放!”老支书扶着快要散架的腰下车,嘟囔着这车还不如驴子舒服,“别忙了,镇上领导来看你了!”
听到声音,李放拿着大斧头赶了过来,寒冬腊月却只穿了一件单衣,袖子卷到手肘。结实的肌肉虽不如现代健美运动员那样夸张,但充满力量感。配上那把大斧头,活像从古代战场走出来的猛将,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把刚下车的吴主任看得愣住了。
“好一个铁血硬汉!”同行的王连长顿时生出惜才之心,觉得这样的好苗子不当滨太可惜了。
老支书笑着叼着烟袋介绍:“李放,这位是镇革委会的吴主任。吴主任,这就是上过报纸的李放,咱们村新来的护林员。”
吴主任看着李放龙行虎步的样子,心里暗自惊讶:这哪是什么知青?分明是部队里出来的!
“原来是吴领导。”李放随手将斧头扔向地面,发出“咚”的一声闷响,斧刃深深扎进冻土,让吴主任眼皮直跳。
“没想到知青队伍里还有你这样的人才!”吴主任挤出笑容,越说越兴奋,“能文能武,真是难得!”
他想起昨天和周向红的酒局,越发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不简单——既有文化又懂人情世故,做事也懂得分寸。这样的苗子,哪个领导不想要?
李放双手握着吴主任的手,谦逊地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知青来就是要有所作为。多亏老支书和乡亲们的帮助,加上镇领导的信任,我才能当上护林员尽点绵薄之力。”
这番话让吴主任暗暗点头。懂得感恩,更懂得在领导面前替基层干部说话,这份觉悟很难得。想到周向红连升两级的运气,吴主任心里火热——要是自己也能去掉“副”字就好了!
“李放,这话可不能这么说。”老支书赶紧接话,“要不是你有本事,我们想帮也帮不上。吴主任这次来,就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知青在村里生活和工作的情况。”
“这儿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找个地方坐下聊聊吧。”
“正好新房子刚盖好,没人住,吴主任要是不嫌弃,咱们进屋说。”李放做了个请的手势。
“怎么会嫌弃呢,我也正想看看知青们自己动手盖的新房是什么样。”吴主任笑着点头。
他刚才已经注意到院子的变化,虽然不清楚原来的样子,但一路上老支书可没少介绍。
想想其他知青插队后还得花时间适应,可李放才来多久,居然都能自己盖新房了。
这说明什么?不正说明他有本事嘛!
等一行人进了李放暂住的东屋,与众不同的布局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这是什么炉子?”吴主任看着既不像灶台也不像火炕的炉子,好奇地问道。
“吴主任,这是壁炉。”李放笑着解释,“我在四九城一位领导家里见过这种壁炉。因为不习惯睡炕,就想着自己动手解决。您看,这壁炉不仅能取暖,还能烧水、烤东西。热气会顺着墙里的夹层散到整个屋子,既暖和又安全。”
吴主任对壁炉的效果并不在意,他更关心李放提到的“领导”。
“原来是这样,不错不错。”吴主任点点头,故作随意地问,“小李,你说的那位领导是?”
“具体什么职务我也不清楚,反正大家都叫他大领导。”李放半真半假地回答,“经常有人去汇报工作,但我也不敢多问。”
“吴主任,您再看看这床,全是木头打的,比土炕舒服多了。夏天睡着不闷汗,也不怕湿气伤身。”
李放提到的那位大领导确有其人,正是何雨柱常去掌勺做饭,还顺走人家留声机的那位。
虽然吴主任真要调查也能查到线索,但李放压根没去过那边,所有信息都来自《禽满四合院》的剧情。
吴主任本想打听大领导的详情,李放却只透露了轧钢厂杨厂长和物资局王局长两个名字就闭口不谈。至于对方是否追查——尽管查,保证能查到!
对于李主任的情况,李放反倒只字未提。毕竟吴主任同属革委会系统,跨地区调查同行总比查大领导容易得多。反正周向红迟早会走漏风声,让吴主任自己查更合适。
实地参观时,李放详细讲解了新房构造,还当场演示烤蛋糕。羊奶虽略带膻味,烤出的蛋糕依然奶香四溢,惹得吴主任都直咽口水。
新鲜出炉的蛋糕被打包成礼盒,吴主任、王连长人手一份。比起常见的野味肉类,这种稀罕点心显然更适合当伴手礼。
正当李放准备张罗午饭款待领导时,一辆 ** 卡车突然驶来。车刚停稳,跳下来的竟是葛二炮。
\"李放快看谁来了!\"
其实不用提醒,见到这辆熟悉的军绿色卡车,李放就知道是父亲到了。
\"爸!\"他飞奔上前,给了刚下车的李景江一个熊抱。
“好小子!”李景江被勒得几乎喘不过气,感觉像是被黑瞎子抱住了。
“这么大个人还撒娇?”虽然这么说,李景江的眼眶却有些湿润。
“在您面前我永远都是孩子!”李放松开手,仔细打量着父亲,“您怎么现在才来?我还以为……”
李景江笑着拍了儿子一拳,却被对方结实的肌肉震得手疼:“好小子,身体越来越壮了!”
“都是师父教得好。”李放笑着回答,“爸,您怎么晚了两天才到?”
“别提了,路上车坏了。”李景江摆摆手,“再加上找你这儿费了不少劲。”
这时,吴主任正惊讶地看着那辆军绿色大卡车。这个年代能开长途车的都不是普通人,更别说从四九城一路开到岗岗营子。这些年来看望知青的家属本来就少,像李景江这样亲自开车来的更是罕见。
父子俩聊过之后,李放拉着父亲介绍道:“爸,这位是镇上的吴主任,专门来关心我们知青的生活和工作。”
李景江立刻明白,热情地握住吴主任的手:“领导这么关心知青,真是让人感动!”
看着父亲这番真情流露,李放暗自好笑:没想到您还有这本事!
吴主任一到,老支书早有准备。林场这边还在忙,连外屋都没修好,大家一商量,干脆去屯委大院摆了两桌。
老支书办事利索,桌上全是硬菜,飞禽走兽河鲜样样都有。主厨的是屯里手艺最好的人,是个中年汉子,大家都叫他“炒勺”。他一上手,香气四溢,就算李放没用秘制香料,这桌菜也让人赞不绝口。
好菜配好酒,这次没上土烧,换成了李放从四九城带来的二锅头,还有李景江捎来的茅台——部队 ** 版。老支书不懂门道,只觉得酒香扑鼻。可王连长和吴主任一看这酒,眼神就变了。听说这酒是朋友送的,两人态度更加热情。能拿这种酒送人的,肯定不简单,收礼的人自然也不寻常。
酒过三巡,这顿饭吃了将近一个小时。吴主任满脸通红,拍拍李放的肩膀说:“李放啊,我就这么叫你了。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只要不违反原则,我一定尽力。”这话听起来漂亮,细细琢磨却全是讲究——原则不原则,还不是看人办事?
李放笑着回应:“吴主任,还真有件事想请您帮忙。前几天大雪压塌了不少老房子,您今天也看见我在建筑上有点经验。眼看冬天刚开始,我想帮屯里的危房修一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后院建了砖窑和水泥窑,但光有窑没有燃料和材料,想烧砖烧水泥也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