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放来得正好,前一批货刚到不久,还没卖多少,所以直接把驼鹿车装得满满当当。
不过白面只占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玉米面。
至于粮票,李放手里有一堆父亲找人换的全国粮票,再通过刘静换成本地粮票,这点数量根本不算什么。
再说,上面为了完成收购任务,对各供销社也有一定政策支持。
卖了山货不仅给钱,还能按比例换成粮票、布票之类的票证,也算是给村民的便利。
当然,这其中难免有人钻空子,谋取私利,但对老百姓来说,终究是好事。
等粮食搬完,账也结清后,李放这才驾着驼鹿车往林场赶去。
这时,老支书也带着人,坐上屯里的驴车往林场去,到了地方刚好前后脚。
“李放,你买了这么多粮食啊。”老支书看着驼鹿车架子上堆得满满的粮食袋子,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其实这些粮食也不多,但对百姓来说,谁家能有这么多存粮?
站在老支书身后的那些壮汉,看到这些粮食后都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羡慕。
“说管够,那就得说到做到。”李放停好车,把驼鹿牵进牲口棚,然后看着几个还有些拘谨的壮劳力笑了笑,“老支书,这几位师傅是今天来帮忙的?”
“对对对,这些都是来帮忙的。”老支书赶紧招手,把人叫过来,“来来来,这是刚来的李知青李放,这两天你们就在李放这儿干活。”
“大壮,你是这次的领头。我先把丑话说在前面,谁要是偷懒耍滑,以后别指望我再给你们找活干。也别说你们是咱们岗岗营子的人,知道不!”
“知道了,老支书!”大家齐声应道。
“老支书,您放心吧!”大壮拍了拍结实的胸膛,“咱岗岗营子的人可不像别的地方,干活绝对是拼死干,要是谁敢偷懒,不用您出面,我先揍他!”
李放一点都不担心来帮忙的人会偷懒,他之所以让老支书叫人,就是看中了老支书在村里的威望和对村里人的了解。再加上老支书为人正直,肯定不会塞关系户。
事实确实如此,来的人个个都挺结实,最瘦的那个也干练得很,一看就是能干活的。从长相看,这五个人都不像是狡猾的人。
“李放,这些人就交给你了,你想让他们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谁要是敢说半句不情愿,你直接跟我说。”老支书看着李放,又指着旁边的两个老太太,“对了,我想着这么多人吃饭,光靠瑛子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叫了这两个老太太帮你。”
“那太好了!”李放拍了下手,“我之前还担心忘了说这事,到底还是您想得周全,老支书。还是那句话,在我这儿干活,没有工钱,吃喝管够。”
听这话,两个老太太立刻露出笑容。她们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帮忙做饭,不用和那些壮汉一样吃同样的标准,但显然这次遇到了通情达理的人。
看了看车上的粮食袋,不仅两个老太太,就连大壮他们六个壮汉也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老支书点点头,然后瞪了大壮一眼,“还站那儿干嘛,赶紧把粮食搬进屋里,一个个都不如牲口机灵!”
这话现在听起来像是骂人,但在那个年代,却是种亲昵的说法。
这次被叫来帮忙的,都是老支书亲自挑的人,个个结实有力,人品也可靠,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
其实那时候,吃苦受累是常事,为了过日子,再苦再累也得咬牙撑过去。
“来来来,大家把粮食搬到仓库里去。”李放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旧杂物间。
六个壮汉只走了一趟,就把一车粮食全部扛进了仓库。
李放接下来也没客气,先让瑛子带着两个老太太去堂屋准备午饭,自己则指挥六个壮汉开始干活。
一开始大壮他们觉得之前对李放的传言太过夸张,可当亲眼看到他轻松地一个人扛起一根大梁用的原木后,全都惊呆了。
“好家伙,这力气真不小!”
“我现在相信他真的能赤手空拳打野猪了。”
“那不一样,光有力气也不一定打得过野猪。”
“反正我觉得这位不像城里来的,反倒比我们还像山里人。”
“得了吧,看看人家的皮肤,再看看我们的,能比?”
……
对于这些背后议论,李放只是笑了笑,装作没听见。
他来到岗岗营子这几天,别说和村民们接触得少,就连和张鹏程他们交流也不多。
不过没关系,毕竟才刚开始,以后有的是时间让大家互相了解。
李放一认真干活,以大壮为首的六个壮汉立刻感到吃力。
没办法,李放的力气实在惊人。
大壮虽然也算结实,在整个岗岗营子中数一数一,否则也不会有这个外号。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力量跟李放相比,差得太远了。
再粗再长的木头,在李放手里仿佛没有分量。
砸木桩时,锤子挥动的声音特别响,带着刺耳的风声。
别人要花很久,甚至需要两个人轮流才能完成的活,到了李放手上,几下就干完了。
更厉害的是,上房梁时,李放动作比猴子还灵巧。
不用爬 ** ,直接一跃就上了屋顶,再一跃又下来了。
有人想帮忙,都不用下来,从这边一跳就到对面,稳得很。
看到这一幕,大壮他们震惊不已,也开始琢磨。
真是厉害,这个从帝都来的城里人,怎么身手这么好?
“大壮,你去问问吧。”
“问什么?”
“问问李知青会不会功夫。”
“你怎么不去问?”
“你是领头的,你不问谁问?”
“就是就是,大壮,你去问问吧。”
……
被五个同伴一鼓动,原本就震惊又兴奋的大壮终于忍不住,走到李放身边。
“那个……李知青,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大壮学着书里的说法,装模作样地开口。
“大壮哥,我现在是咱们屯的人了,您有什么事直接说就行,我肯定不会藏着掖着。”李放停下手中的活,笑了笑。
“那我就问了。”大壮搓了搓手,脸上有些不好意思,“那个……你刚才那身手,是不是……是不是老一辈说的国术?”
当时是1973年,《少林寺》还没拍,李小龙在国际上的名气也还没传进国内,“功夫”这个词自然还没流行起来。
那时候人们大多用“武艺”或“武术”来称呼,直到民国时期才出现“国术”的说法。
李放原本以为“国术”是前世网络小说里的说法,后来听葛二炮讲过去的事才知道,民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叫了。
“差不多吧。”李放坦然承认,这本来就是他有意塑造的形象,“不过我练的不是纯粹的国术,严格来说属于传武这一类。”
“传武?那是什么?”大壮满脸好奇。
不只是他,其他五个壮劳力也放下手里的活围了过来。
“李知青,快给我们讲讲!”
“对啊对啊,说说看!”
大家这么感兴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他们都已成家立业,不再有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想法,但如果能掌握这样的本事,以后进山打猎也能多一份保障。
再说李放之前打了很多猎物,现在看来肯定和这闻所未闻的“传武”有关,怎么能不让人好奇?
“那我就简单说说,说完咱们继续干活,行吗?”李放笑着说。
“行行行,你说完我们就接着干。”大壮连连点头,其他人都纷纷附和。
“所谓传武,其实就是传统武术、传统武艺、传统武学的简称。”李放开始认真解释。
这并不算夸大,他练的太祖长拳确实属于传武一脉。
“原来是这样!”大壮等人眼睛亮了,“李知青,这传武真厉害!”
虽然当时全国正掀起武术热潮的《少林寺》还没上映,李小龙的电影也还没传到内地,但岗岗营子这边的人世代生活于此,久而久之流传着许多奇闻异事。
比如黄皮子坟的元教、泥儿会,东北流行的狐黄白柳灰五仙,还有出马、跳大神等传说,数不胜数。
关于修仙访道、行侠仗义的故事,一直伴随着这些民间传说流传下来。
对大壮他们来说,狐仙、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之类的精怪传说,总是让人敬而远之——毕竟这些故事往往牵涉人命。如今日子刚安稳下来,谁愿意自找麻烦?
修仙问道的传说离他们很远,但行侠仗义就不一样了!
哪个男人年轻时没幻想过仗剑天涯、快意恩仇?
“这才刚开始呢。”李放摆摆手,语气谦虚,“我还没出师,最多算是传武这一脉的入门新手。”
“不会吧,李知青,你这么厉害还只是……新手?”大壮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
不只是他,其他五个人也露出同样的表情。
在他们看来,这种飞檐走壁的功夫只在老一辈的故事里听过,现实中谁见过?
本以为已经很厉害了,没想到居然只是入门水平?
要是真练成了,岂不是厉害得不得了?
“真的没骗你们,我就是个新手。”李放耸耸肩,“练的也就是最基础的拳脚、刀剑和射箭,可不是传说中那些能飞檐走壁的奇人异士。”
“更多的细节我不能多说了,大家就别问了。”
大壮他们识趣地没再追问,但心里却忍不住想:这传武,我能学吗?
……
就在李放不经意间露了一手时,瑛子那边也默默展示了自己的本事。
瑛子坚持要做二合面馒头,葛大妈看着敞开的精面粉袋子心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