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掌拍在案上,震得满堂肃然。
众文臣暗暗交换眼神——不北伐,只守边?这可不似陛下的作风。匈奴选登基之日挑衅,他竟能忍下?
方才李斯等人最忧心的,便是皇帝盛怒之下仓促北伐。草原茫茫,若无周全准备,大秦再强也耗不起。何况民生凋敝,经不起折腾。听到皇帝决断,众人总算松了一口气。
一名老臣出列道:“若不北伐,老臣建议调咸阳驻军北上,屯田戍边。此举亦可为日后大计铺路,不妨趁早施行。”
北境屯田策
王绾轻抚长须,缓步出列:\"启禀陛下,数十万大军驻守北疆,粮草供应首当其冲。如今国库粮储有限,若全部依赖中原输送,恐难以为继。老臣以为,效仿南方军团屯田之策,方为上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群臣:\"昔日屠睢将军南征,便依陛下旨意屯田练兵。除初始调拨些许军粮外,后续全凭自给自足。更难得的是,在灭国大战时,南方军团还能调出余粮支援前线。此等良策,何不用于北方?\"
\"北方虽不比南疆沃土,但只求自给自足,总好过仰赖千里转运。诸位当知,若南方战事再起,北疆一粒粮食都难指望。\"王绾说着,目光转向武将队列。
太尉出言质疑:\"丞相所言虽是良策,然北方与南疆大不相同。南方越人畏我大秦天威,从不敢轻举妄动。可匈奴骑兵来去如风,若屯田遭袭,边关将士岂非要忍饥挨饿?\"
\"正因如此,\"王绾抚掌道,\"北疆主帅更需智勇双全之人担纲。\"
话音未落,满朝武将目光齐集蒙恬身上。蒙恬只觉后背发烫,心中暗叹:\"好一招请君入瓮!这些同僚偏在此时看我,莫不是与丞相同谋?更可恼那匈奴人,早不来晚不来...\"
始皇帝忽然朗声大笑:\"丞相不必多虑,北疆主帅朕早有决断,正是蒙卿。方才众卿眼光,足见英雄所见略同。\"
群臣纷纷颔首,齐声赞道:\"陛下明鉴!\"
扶稣与王贲对视一眼,暗自感慨:这烫手山芋终究还是落到蒙恬肩上。既要防匈奴铁骑,又要自耕自足,朝廷不给半点粮饷支持。放眼大秦,能担此重任者,舍蒙恬其谁?
想来后世称北疆雄师为\"蒙家军\",正是由此而起。从一穷二白到威震边关,这段传奇,注定要载入史册。
始皇帝微微颔首。
“蒙恬!”
“末将在!”
“丞相所言,你可听清了?”
“末将明白,与南方军团屯驻类似,过渡期的粮草之后,便需自行筹措,想要的,只能凭本事在北方获取。”蒙恬答道。
“话虽如此,但也非绝对。记住,若北方无战事,朕不会拨给你一粒粮食,因为南方战场的供给必须优先保证,所有粮草都将全力支援屠睢的大军。”
“反之,若大秦决定北伐,你的军需自不必忧虑,朕必倾力相助。而今北方军团即将开赴边境,短期内朝廷给予的支持或许有限,但你的担子,很重!”
始皇帝指尖轻叩皇座,目光落在蒙恬身上。这位他最倚重的大将,蒙家兄弟向来是他的臂膀。此刻,他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以解北方之患,方能全力南征百越。
---
始皇帝凝视蒙恬,静候回应。
朝中众将,唯蒙氏兄弟能让他毫无保留地信任。二人深受器重——长兄蒙恬执掌关中兵马,手握实权;其弟蒙毅官居上卿,朝夕伴驾,协理政务。一军一政,堪称蒙家双杰。
“陛下欲令臣将大秦边关筑成铁壁,使匈奴再难南下。”蒙恬正色道。
“正是!朕问你,能否办到?”
“若要长城防线固若金汤,臣需陛下解答三问。”
“三问?哈哈,只要边境无虞,爱卿但问无妨!”
蒙恬上前一步,拱手道:“若得解答,臣以性命担保,北境永宁。”
“讲!”
“其一,北方军务,臣可否独断?”
“准!”
“其二,若遇战机,可否不经咸阳 ,自行出击?”
“准!只要利于我军,屯田或以战养战,皆由你定!”
“其三,边境长城支离破碎,臣欲将赵、燕、韩旧城连为一体,横贯东西,建成万里屏障。匈奴再狡,亦难突破。此策,需陛下定夺。”
“连接三国旧长城?”始皇帝眉峰微蹙,“此工程浩大,难度不亚于北方屯田。”
“陛下,此举耗费民力物力,恐不逊于北伐啊!”丞相王绾出言提醒。
\"修筑边防长城确实是个良策。至少有了这道屏障,后方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像现在这样日夜惶恐匈奴骑兵突袭。凭借这座长城,匈奴人再难越过我军防线——可以说,长城一成,匈奴之患便不足为虑。\"
\"诚如丞相所言,这项工程耗费巨大。毕竟要在绵延千里的边境筑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益处同样显着。\"
\"咸阳距边境太近,犹如镇守国门。当年义渠就是北方大患。若咸阳守备空虚,匈奴铁骑南下,可直抵城下。有了这道长城,咸阳就能免受北方威胁!\"太尉尉缭陈述道。
\"太尉所言极是。\"李斯接话,\"修筑长城对秦国益处有三:其一可安定边郡民生;其二工程循序渐进,不必劳师动众。在当下时局,确实比北伐更为稳妥。\"
\"廷尉的意思是温水煮青蛙?\"尉缭调侃道。
李斯意味深长地看了尉缭一眼:\"虽是慢火,煎熬的却是匈奴。待南方平定,我大秦自可腾出手来,给匈奴致命一击!\"
\"二位且慢谈这些长远之计。\"王绾打断道,\"当务之急是要确定修筑方案——是征调徭役还是动用刑徒?总该有个章程。\"
\"丞相此言差矣。\"李斯从容应对,\"我等只负责建言献策,具体实施自然由丞相府定夺。政令之事,岂能越俎代庖?\"
王绾与隗状交换眼神,心知肚明:这两人动动嘴皮子就捞得清名,苦差事却要他们来扛。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既然众卿都认为修筑长城于国有利,朕准奏。\"始皇帝一锤定音,\"但关于征调民夫、筹措粮草等具体事宜,还望两位丞相多费心。\"
\"臣等遵旨。\"王绾与隗状躬身领命,相视苦笑——明知是烫手山芋,却不得不接。
567
“三件事!”
“朕皆准了,不仅如此,朕再赐你临机专断之权,北境军务皆由你定夺。此外,北方诸郡县皆设为屯垦之地,各郡守县令皆听你调遣,如此安排,可还满意?”
“谢陛下!”
“且慢谢恩,朕予你这些,并非无求。朕要的是,大秦举国南征百越之时,匈奴不敢犯境,长城之内百姓安居乐业。而这些重任,自你应下的那一刻起,便全压在你蒙恬肩上。朕再问你,可能担此重任?”
话音落下,始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威严。
“朕再问一遍,你能担此大任吗?”
蒙恬闻言,单膝跪地,抬头直视始皇帝,眼中闪过坚定之色。
“臣蒙陛下厚爱,得陛下信任,又有朝臣支持,全军将士效命,臣蒙恬,必为大秦死战!”
“臣率北境大军,必不让匈奴人再越长城一步!若再有匈奴大举南下,臣愿以死谢罪!”
“不单防守,更要让匈奴人知道,大秦国威不可轻犯!终有一日,我北方军团必将杀得他们永世不敢南顾!”
蒙恬声音铿锵。
始皇帝走下御座,亲手将他扶起。
“好!说得好!大秦有你这样的将领,朕无忧矣。但求死大可不必,朕信你——有蒙恬镇守的长城,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始皇帝注视着他,眼中同样透着自信。
“陛下!”
蒙恬心中激荡,君信臣忠,誓不相负。
“好,北境之事已定。那……大秦骑军呢?秦王,你的黑羽铁骑何在?”
始皇帝背对扶稣,声音骤然转冷。
这一问,顿时让众人目光齐聚扶稣,压力骤至。
倒非众人目光令他不适,而是他如今对骑军事务毫无头绪,尽数交由燕锦书打理。父皇突然发问,他猝不及防。
方才还在旁观感慨“责任重大”,转眼祸事临头。
黑羽铁骑?他倒是想管,可这一个月来诸事缠身,哪有余力?
“回陛下,黑羽铁骑尚未整训完毕。”
“呵,未完成?你不是一直夸黑羽铁骑如何精锐?如今用不上,与无骑军何异?”
“陛下所言极是。”扶稣不敢辩驳。
“你别说整训,怕是连骑军将领都认不全吧?”
“这……确是如此。但儿臣这月忙于军械司……”
“怎么,怪朕?未成便是未成,何来借口?”始皇帝冷声打断。
“儿臣不敢!”扶稣低头应声。
扶稣心下了然,父皇分明是在戏弄他,合着自家儿子做什么都是错。老七说得没错,日日都要挨训。
这差事明明是父皇亲自交代的,怎能转眼就不认账?
正思索间,一名内侍快步前来禀报:“启禀陛下,燕将军在殿外候见!”
“哦?来得倒快,宣他进来。”
“诺!”
“燕将军?”扶稣暗自思忖,朝中燕姓将领屈指可数,除燕锦书外,恐怕再无他人。父皇召见燕锦书,莫非……
难怪方才问起骑军之事,原来早有安排。
不多时,一名身形魁梧的武将踏入章台宫,卸下佩剑,身披重甲,如山岳般沉稳。他目光微垂,不敢直视前方,抱拳行礼,甲胄铮铮作响:“末将骑军副帅燕锦书,参见陛下!”
“燕锦书,朕交代你的事办得如何了?”
“启禀陛下,大秦现有骑军已整备完毕,随时听候陛下调遣!”
“共有多少人马?”始皇帝问道。
“回陛下,事出紧急,末将奉命调集咸阳城外所有骑军。因黑羽骑军尚在筹建,目前仅有三万精骑。然而,末将并未懈怠,自接到扩充骑军之令,已在筹备战马,如今战马充足!”
“三万?”始皇帝眉头微蹙,“匈奴此次南下,至少八万铁骑压境,五万攻北地,三万牵制上郡驻军。倘若另有伏兵,你这三万兵马将陷入苦战!”
“为大秦效死,末将万死不辞!”
“以寡敌众,你当真无惧?”
“心怀死志,何惧强敌!”
“好!燕锦书,甚好!若我大秦将士皆如你一般,何愁匈奴不灭?方才朝堂之上,群臣畏首畏尾,连太尉都对边军心存疑虑。他们不信,朕信!但凡将士皆有此心,区区匈奴,何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