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小人之儒,终日咬文嚼字,只知玩弄笔墨。年少时吟诗作赋,到老仍埋首经卷,纵使笔下万言,胸中却无半点良策!\"
\"我师乃当世大贤,正是君子之儒。至于那些小人之儒,恐怕在我大秦比比皆是!\"
\"各位应当反躬自省,动辄进献谗言,妄议分封之制!\"
\"当心落下千古骂名!\"
言罢,李斯恭敬行礼:\"臣言语冒犯,恳请大王恕罪。\"
殿上顿时响起爽朗笑声。秦王抬手示意:\"今日乃庆贺大秦一统的盛宴,诸位爱卿何必如此剑拔弩张?都请入席。国政大事,待朝会时再议不迟。\"
\"诸位尽管开怀畅饮。寡人在此,反倒令诸位拘束。\"
随着侍从高呼起驾,群臣纷纷躬身相送。但每个人低垂的眼帘下,都暗藏思绪。
这场统一后的权力博弈,新旧势力的初次交锋,已然悄然展开。
秦王走出大殿时,紧绷的面容终于露出笑意。
......
高唐秦军大营内,齐军降卒已安置三日。
按照扶稣公子\"去留自愿\"的谕令,秦军不仅放归乡者自由离开,竟还发放盘缠。这般举措,令齐军士卒对秦军的敌意消减许多。
\"都说秦军凶狠残暴,怎还给我们发钱?\"获释的齐兵窃窃私语。他们原以为被俘后必死无疑,没想到竟能带着赏钱回乡。
更令他们困惑的是秦军的状态。这些同样出身贫寒的士兵,操练时却格外拼命。休息时分,无人督促便自发训练。
\"打仗会死人的,你们怎么还这么起劲?\"齐军忍不住询问。
秦兵擦拭着兵器答道:\"等你在战场上与敌人刀锋相向时,自会明白。\"
\"可我们当兵不就图个温饱?\"齐兵仍不理解,\"谁真愿意拼命啊?\"
秦军士卒们相视一笑,继续挥舞着手中的兵器。烈日下,训练场上的呼喝声此起彼伏。
\"胡扯!谁愿意打仗?谁不想好好活着?但有时候,你还真盼着能上战场!\"
\"这算哪门子道理?\"
\"当你在地里刨食一年还填不饱肚子,当你活得连狗都不如的时候,自然就懂了!与其窝囊一辈子,不如赌上这条贱命。是飞黄腾达还是马革裹尸,就拼这一回!\"
\"听说你们秦国......\"
\"什么'你们秦国'?现在是大秦!你也是大秦子民了!要不是蒙恬将军的军令,你们哪有这等好待遇?\"
\"对对对,大秦...听说大秦真的按军功封爵?\"
\"骗你作甚?实话告诉你,要不是你们投降得早,在咱们眼里你们就是会走路的军功!砍下脑袋就能脱奴籍,晋爵位,住大宅,娶 ——这可不是做梦!\"
\"当真?\"
\"废话!我大秦锐士凭战功翻身的还少吗?\"正说着,一个 大步走过。
\"快看!那是我们百夫长。知道从前是干什么的?奴隶!如今呢?堂堂五大夫!就连我,打了这几仗,回去至少能封个上造。不过嘛......\"
\"这人要是没点志气,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虽然如今天下太平了,但咱们秦军有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现在多练一刻,战场上就多一分活命的机会。活下来,才能挣军功!\"
\"你在这儿偷懒,别人在拼命练武。等上了战场,别人砍瓜切菜挣军功,你却成了被砍的那个——你服气吗?\"
\"不服!\"
\"那还傻站着干啥!\"
\"没错!我还是个奴隶呢!改命的时机就在眼前!我要当兵!我要做大秦锐士!\"
人活着就图个盼头。平民尚能种地糊口,可奴隶呢?跟牲口没两样,任人鞭打驱使。如今有了翻身的机会,就像快淹死的人抓住救命稻草。
万一运气好,不但能脱了奴籍,说不定还能混个爵位。那好日子不就来了?
这番话像野火般传遍军营,在降卒中掀起轩然 。从前讲究血统门第,人生来分贵贱。有人生而为奴,有人锦衣玉食。可大秦偏不信这个邪!管你什么出身,只要有战功,封侯拜相不是梦!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正是大秦战无不胜的秘密。在\"为国而战\"的信念和\" 行赏\"的制度下,秦军怎能不所向披靡?
看着众多齐军士卒眼中燃起的渴望,李信快步走进大帐,向扶稣拱手道:\"公子,这些日子归降的齐兵纷纷请求编入我军,看来他们都不想再回去当奴隶了。\"
\"既然他们有心从军,就成全他们吧。\"扶稣放下竹简笑道,\"比起强征的壮丁,这些自愿投效的将士用起来更顺手。\"
李信拍着大腿感叹:\"说来也是奇事,我军出征时不过六十五万,如今算上归降的齐军,都快凑够百万之众了!末将打这么多年的仗,还是头回统领这么庞大的军队。\"
帐中顿时响起爽朗的笑声。王贲却盯着地图突然开口:\"公子,我们何时启程返秦?\"
\"将军怎么突然急着回去?\"扶稣诧异地转头。
王贲的手指重重戳在羊皮地图上:\"齐国已灭,百万大军滞留在外终究不妥。朝中那些嚼舌根的,怕是要借题发挥。\"
\"他们敢!\"李信霍然起身,\"公子是王上嫡长子...\"
\"正是嫡长子才更该谨慎。\"王贲沉声打断,\"末将已安排妥当,只要公子一声令下,明日便可拔营。\"
扶稣摩挲着腰间的玉珏,良久颔首:\"那就...班师吧。\"
秦国上党郡的官道上,五十万铁甲正迎着朔风向西挺进。从高唐到三川郡的归途,要穿过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当年为争夺此处,白骨曾堆得比城墙还高。
长平的晚风送来隐约的呜咽。四十年前,秦昭襄王的大军在此斩断了赵国的脊梁。那场决定战国格局的大战,始于韩国献城的闹剧——
韩王安为求自保,将上党十七城双手奉予秦国。谁料郡守冯亭转身就将城池献予赵国。暴怒的秦军席卷上党时,百姓扶老携幼逃往赵境, 竟全数收留。
\"找死!\"咸阳宫里的秦王摔碎了酒樽。
大军压境的长平谷地,廉颇的壁垒终究没能挡住白起的锋芒。如今秦军旌旗再次掠过这片土地,车辙碾过的地方,仍有碎骨硌着马蹄。
长平之战——战国时代规模最宏大、伤亡最惨重的决战。秦赵两国倾尽举国精锐在这片土地上展开殊死搏杀。
秦军增派二十万,赵军即刻调遣二十五万增援。两军阵前交锋的将士就达八十五万之众,若算上后勤辎重,参战人数直逼百万。此役关乎两国国运,胜者将主宰中原。
此战留下了诸多典故:
- 白起的封神之战
- 赵括的纸上谈兵
赵国败北后元气大伤,最终难逃 命运。
扶稣漫步在上党故地,四十年前的血战彻底改变了天下格局。赵国确实是秦国最强劲的对手——即便在长平惨败后,赵人仍誓死抵抗秦军进犯邯郸。历时三年的邯郸之围无功而返,某种意义上说,秦军确实遭遇了失败。
\"公子在想什么?\"王贲问道。
\"上党之地啊,长平之战的 。王将军如何看待此战?\"
\"四十年前的旧事了,都是从家父那里听来的。\"
\"是啊,首战主帅正是王龁老将军。\"
\"家父转述过,长平之战是我大秦立国以来最艰难的战役。赵将廉颇不愧战国四大名将,他固守的防线坚若磐石。最终演变成两国国力的比拼,幸亏我秦国有巴蜀粮仓支撑。\"
\"后来赵国换下廉颇,启用赵括。而我军也秘密调遣白起将军接管指挥。结果不言而喻——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怎敌得过天下第一名将?\"王贲感慨道。
扶稣笑问:\"王翦老将军同为四大名将,怎不见你这般推崇?\"
\"公子说笑了,自家人知自家事。老父的脾气...\"
\"小心老将军听见抽你啊!\"扶稣打趣道。王贲想起那夜灌醉公子后被父亲教训的场景,不禁莞尔。
\"只是...大秦终究亏待了白起将军。\"
\"公子慎言!此事已成定局。\"
\"一代名将未马革裹尸,却死于谗言猜忌,实在令人扼腕。\"
王贲略显迟疑:\"其实...\"
\"但说无妨。\"扶稣示意道。
\"白将军落得这般结局并不意外,说到底就是功高震主四字。他对秦国的威慑实在太大,先王昭襄将他逐出咸阳,正是怕他尾大不掉!公子,眼下的你同样危机四伏。\"
\"此话怎讲?\"扶稣眉头骤紧,没料到话题突然转向自身。
\"功勋卓着,权柄过重。\"
\"多虑了,我这主帅之位原是父王所赐。若卸去头衔,不过是个寻常公子。\"
\"可偏偏就是这个公子立下灭国大功!此等殊勋远非其他公子可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储位未定时,任何变数都可能发生。\"
\"你到底想说什么?\"
\"咸阳就像巨大的泥沼,藏龙卧虎。当年家父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难逃朝堂非议。待楚地一平,他立即交还兵权归隐山林。若非如此,只怕我王氏全族早已...\"
\"世间从无万全之事。纵使毫无二心,当你手握重兵便已是原罪。白起将军当年,不正是死在这欲加之罪之下?\"
——军之根本,国之根本——
自秦军攻克上党以来,为稳固此地并筹谋东进,自昭襄王时便迁秦地军民屯驻该郡。为招揽移民,朝廷将上党田亩重划,免征五年赋税,引得关内百姓竞相东出函谷。
当秦军自高唐西进时,沿途黎民仍面露惧色。家家闭户,户户屏息——毕竟故国覆灭不过数载,多少至亲曾命丧秦刃。途经旧赵疆域时,将士们更需时刻戒备。赵地民风刚烈,虽国祚已终,复国火种犹存。
扶稣沿途所见皆是疮痍。新定天下百废待兴:六国遗族暗潮汹涌,民心浮动如覆水难收。他深知唯有天下归心,大秦方能基业长青。先前秦廷虽明此理,手段却失之偏颇。
以法家霸道慑服万民,靠武力 四方。更兼筑长城、建皇陵、征百越、讨匈奴...本需数代完成的伟业,父王偏要毕其功于一役。可这饱经战火的天下,此刻最需要的原是休养生息。
大秦尚未赢得民心,严苛律令与沉重劳役便相继而至,此乃国之隐忧。
治国之道须博采众长:法家可立律法以明典章,黄老宜休养民生以复元气,儒家当统摄思想以固根基。若能将诸子精华融于秦政,必能使帝国各方皆得精进。
百家学说各有千秋,然用之当审时度势:战乱之际需法家铁腕,初定天下当行无为之道,盛世昌明则取儒家纲常。待归咸阳后,定当上书陈明利害。更需引入革新儒术——孔孟之礼法与董氏之治术本非同物,前者规范民风,后者实乃治国利器。
大王所恶者乃泥古不化之儒,而吾所倡与时俱进之儒,正可助大秦国祚永延,岂有不用之理?
扶稣正思忖间,忽见前军 动,秦卒神色明显舒缓——原来已至大秦疆域。
上党郡某村落,因迁民之策已聚居数十载,俨然与关中无异。
春雨润物细无声。田垄间新粟吐翠,朝露未曦,朝阳映照如星子缀野。和风过处,既拂落叶上珠露,亦送来沁人清气。
官道旁新枝抽绿,嫩叶沙沙似迎春光。田间老农喃喃祈愿,盼庄稼早熟可慰征人;妇人们边赶制夏衣边闲谈,笑闹间不时忧心东望——那是良人征战之处。
童子们正以泥垒阵,自称万夫莫敌,虽知归家必遭责打,仍乐此不疲。
忽闻整齐足音由远及近,震得禾苗轻颤。里正气喘奔告:\"大军凯旋!\"
农人纷纷弃锄疾行返家。喜色掩不住眼底深忧:征战必伴伤亡,至亲能否安然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