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赵惊弦始终沉默不语,面容平静,谢弘会心中愈发笃定,这人定是在强装镇定罢了。
却不知自己会错了意。
明王此举,表面上是出了个难题,实则是维护赵惊弦。
他早从皇兄处得知,相较作诗,赵惊弦更擅长的是文章。
此刻让他赋文,正是投其所长,是借这谢家园林,让赵惊弦的才名更为彰显。
“赵大人!明王殿下金口已开,你可不能再推脱了!”谢弘会趁势催促,脸上那看好戏的意味几乎要满溢出来。
他已经预见到赵惊弦词穷才尽、当众出丑的模样。
赵惊弦波澜不惊,并未接谢弘会的话。
他神色郑重地朝明王方向拱手一礼,唇边笑意清淡,从容应道:“殿下有此雅兴,是下官的荣幸。”
接着,眼神扫过周遭假山流水、嘉木繁花,气度沉静如水,对一众人朗声道:“如此,赵某便献丑,试为此园作赋一篇。”
他未立即开口,缓步踱至一丛翠竹旁,修长的手指轻抚竹节,目光悠远,仿佛在汲取这园中灵韵。
仅仅数息之后,他倏然转身,面向众人,温润清朗的声音在竹苑中清晰地响起--
“猗欤修竹,幸托青穹。根盘阆苑,叶覆琳宫。风烟独厚,雨露偏浓。影摇金而掩冉,声戛玉而玲珑……”
他出口成章,文采斐然,辞藻雅丽而不浮夸,结构严谨而不呆板。不仅将园中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在其中融入了对自然意趣的领悟与士人襟怀的抒发。
起初还带着看热闹心思的宾客们,渐渐被这即兴而成的华彩文章所吸引,面上露出惊叹之色。
连原本存心刁难的谢弘会,脸上的得意也一点点僵住。
众人不自觉地随着他的声线,步入了他词中的园林画卷。
当赵惊弦吟到“竦层峰,围晃帘栊……”时,宾客们的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投向园中那座玲珑假山,仿佛真见层峦叠嶂之势。
待他诵出“拂金楹以振响,和珠泉以鸣湍”,众人耳畔就响起了竹叶拂过屋柱发出的声响,又听得竹声与泉水的交融声。
他的文字不仅描绘景色,更在营造意境,传递心绪。
随着赋文层层推进,从具象的景致描摹,渐渐升华至对自然造化的感悟--
“盖有取乎坚贞之性,匪徒尚其青苍之色。”
不少官员听得频频颔首,面露赞许。
明王负手而立,听着这文理俱佳、声情并茂的即兴之作,眼中赞赏之色愈浓,轻轻颔首,指节下意识地随着文赋的韵律在掌心轻叩。
他知道,经此一番,赵惊弦之才名,必将随着今日宾客的口耳相传,更为响亮。
就连原本存心看戏的谢弘会,此刻也不得不凝神细听,脸色变幻不定。
……
“敢继芜词于清风,以扬至德于万祀。”
赋成,语落。
园中一片寂静,唯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和泉泉流水声。
片刻之后,不知是谁先喝了一声“好!”,紧接着,赞叹声、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一个须发皆白的精神奕奕的老者站了出来,“妙极!真乃锦绣文章!”
更多的人也跟着出声赞和--
“即景生情,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赵榜眼果然名不虚传!”
先前为赵惊弦担忧的几位同僚,此刻满面红光,与有荣焉。
明王抚掌大笑:“好!好!文采斐然,好一个‘敢继芜词于清风,以扬至德于万祀’,赵大人果然大才!”
谢弘会站在那里,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本想刁难对方,却不料反让赵惊弦借此机会大放异彩。
园中赞叹声如潮水般涌来,众人目光灼灼,皆聚焦于那墨绿衫落拓的身影。
然而面对这满堂喝彩,赵惊弦却如深潭静水,不见半分自傲。
他静立在原处,修长挺拔的身姿在竹影斑驳间显得格外清隽。
阳光透过竹叶缝隙,在他出众的容貌上投下细碎金光,那双深邃的眼眸平静无波,仿佛方才那篇惊艳四座的文赋并非出自他口。
微风拂过他墨绿色的衣袂,上面的云纹若隐若现,更衬得他气质出尘。
他从容抬手,指尖轻轻拂过袖口,将方才抚竹时沾染的些许尘埃拭去。
这个动作做得极自然,却自有一股说不出的从容好看。
待众人赞叹声稍歇,他才拱手--
“诸位谬赞了。不过是即景抒怀,即兴而作,实在当不得如此盛誉。”
他的声音清朗依旧,却比方才作赋时更多了几分谦和。
这般宠辱不惊的气度,让原本就心生佩服的众人更是暗自称奇。
一些年长的官员不禁暗暗点头,这般年纪能有如此定力,实属难得。
就在众人交口称赞之际,一个声音不合时宜地响起--
“赵大人此文,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谢弘会的头略微仰起,那股子挥之不去的优越感又浮现出来,“不过,细想起来,赵大人能以寒门之身,于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得中榜眼,确实是非同一般的不易啊。想来,必是付出了远超世家子弟数倍的心血吧?”
他特意加重了‘寒门’与‘不易’二字,看似在感叹赵惊弦的勤奋,实则是在贬低他,才华横溢又如何?
出身低微,与生来便站在更高起点的他们,有着云泥之别。
周遭的气氛因他这番话再次变得微妙。
然而,赵惊弦脸上依旧不见半分异色。
他牵起唇角,笑意清浅。
直直迎上谢弘会带着挑衅的眼神,语气平和如初:“这位兄台所言极是。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确实艰难。”
他坦然承认,姿态磊落,“然而,赵某始终以为,无论出身寒门还是世家,读书所求,无非是明事理、辨是非,将来能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分忧。纵起点不同,亦能殊途同归。”
“至于其中艰辛,”他环视众人,最终落回谢弘会脸上,淡然道,“不过是砥砺心志的必经之路罢了,不足为外人道,亦无需时时挂在嘴边,引为特别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