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灵好奇地问。
她左看看,右看看,怎么看都不觉得那人有圣人模样。
“当然。”
许林毫不犹豫地点头。
如果连圣人的化身都不能成为圣人,这世间还有什么道理可言?
“嗯……”
渊灵一向深信许林的话。
她点点头,又问:“老爷,我们该回山了吗?”
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舍。
难得出来一趟,这些日子看到的人间百态让她兴致勃勃。
一时间,实在不想回到泉山。
许林听了她的话,却摇了摇头:“事情还没结束,怎么能就这样回去?”
“咦?老爷不是已经见过他了吗?”
渊灵有些困惑。
“见他只是第一步。”
许林挑眉轻笑:“接下来,才是关键。”
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渊灵招手:“正好,你过来——有件事要交给你去做。”
接着,他在渊灵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渊灵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显然,她对这件事很感兴趣。
唯一让她有些担心的是:
“老爷,如果这么做的话……”
虽然她对三界之事了解不多,
但平时和山中精怪玩耍时,也听过一些传闻。
自然明白老爷交代的事情颇为敏感。
“没关系。”
许林摆了摆手。
“你放心去做,声势越大越好!”
再说,从那天之后,
老聃回到驺城,便向伯夏和父母告别。
独自一人来到陬邑,进入求道阁担任守藏吏,负责管理典籍。
不久后,求道阁正式对天下开放。
第一个进入阁中的,自然是鲁国那些有学问的人。
当时流传的典籍大多刻在木简上,极为珍贵。
像老聃这样出身商贾的人,能读到的书非常少。
因此,这些鲁国读书人一进求道阁,就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藏书竟然如此丰富,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就连曾经去过周都的公镞子弟也感叹,这里的藏书比邦周的守藏室还要多。
人们很快也注意到这位相貌独特的守藏吏。
起初,大家并没有在意——毕竟哪个书阁都有这样的职位?
但渐渐地,大家察觉到了异常。
许多读书人发现,这位名叫李聃的守藏吏,是个不寻常的人。
他每天埋头读书,只要有人问他读过什么,他都能一一答出,无人能难住他。
甚至他讲的道理,比原书还要深刻玄妙。
有人不服气,故意用难题来刁难,结果被老聃几句话说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离开了。
不出两年,求道阁和其中贤士“李聃”的名声便传遍各国。
五年后,一些精通礼乐的贤者对求道阁与李聃声名日盛感到不满,认为邦周才是礼教正统,怎能让其他地方的藏书更胜一筹?于是许多大贤亲自前往鲁国,想与李聃辩论礼制。但无一例外,他们都被李聃的学识和对天地的深刻见解所折服。曾有一位邦周大贤进入求道阁与李聃交谈三个时辰,出来后只叹道:“今日方知,世间竟有如此贤人。”又过了三年,另一位大贤前来与李聃论道。离开时,旁人问他感受,他答道:“我早闻其贤,本不信之。今日亲见,其犹龙邪?”说完,便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向求道阁恭敬行礼。自此,李聃作为大贤的名声传遍邦周,各国人士纷纷前来拜访。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李聃似乎在探寻一种超越礼教的人间真理。有贤者问他为何如此,李聃回答:“礼教非我之道,亦非人间至理。”就在李聃短短八年中名扬列国、几乎尽人皆知之时,鲁国民间却并不怎么关注士大夫之事。李聃的名字在此地流传甚少,相反,这些年鲁国民间热议的是另一件事。传闻鲁国境内出现一名女童,名叫渊灵,据说她是鲁国图腾“泉山主”座下的仙童。她游走于鲁国各地,救苦救难。有时赐人灵丹,助伤者即刻痊愈,甚至让老者重返青春;有时赠予灵水,助残者断肢再生;有时给予仙果,助愚笨者开启智慧。这令民间众人疯狂追寻她的踪迹。虽说这是个仙神治理世间的时代,但百姓何曾见过真正行走人间的仙神?尤其这位仙童救人从不求回报。人们问起时,她只说:“拜昆仑,仙神不知。”“谒泉,山主济世。”凡人们自然不明白这句话中的僭越与惊世之意。他们只知泉山主不仅是福德真仙,更愿在人间显圣。于是,在鲁国境内,“泉山主”的名号如万家生佛,家家设祠祭拜。其声望之盛,甚至盖过了“李聃”的大贤之名。九仙山深处的桃源洞中,一位身形清瘦、气质超凡的道人静坐于洞府内。此人正是阐教金仙之首,修为已达准圣境界的广成子。作为昔日玉虚宫首位击响金钟的仙人,他一直深受元始天尊器重。当年他曾指点三皇之一的轩辕黄帝修行,借此功德成就准圣之位。封神大劫后,元始天尊更将管理人间的权柄交给他。凭借此职,他可调动阐教众仙,权柄极重。此刻广成子却从静修中惊醒,微微蹙眉,指节轻抬推演天机,随即神色骤变。当即起身快步走出洞府,只见云外一只白鹤翩然而至。
他落地化作一名俊秀少年。
“白鹤师侄为何亲自来到九仙山?”
广成子立刻开口询问。
他向来心高气傲,对普通修士从不放在眼里。
但眼前这名少年却让他不得不重视。
此人是元始天尊身边随侍的仙童——白鹤童子。
按理说,圣人身边的仙童皆可视为圣人的半个**。
然而白鹤童子情况特殊,他曾先拜在南极仙翁门下,才入元始天尊门中。
因此,他的辈分比其他仙童低一辈。
而南极仙翁与燃灯道人一样,都是三界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虽同为元始天尊的半个**,广成子自知自己的修为远不如他们。
所以面对这位有两大靠山的白鹤童子,他自然恭敬相待。
“广成子师叔,我奉圣人法旨而来。”
白鹤童子微笑着回答,随即取出一枚玉虚法诏递上。
广成子恭敬接过,神识扫过诏书内容。
片刻后,脸色变得凝重。
“人间气运竟出现异动?”
他随即开始掐算。
不久后,脸色愈发阴沉。
“鲁国……竟然出了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他推算鲁国局势后,神情顿时冰冷。
“鲁国国君竟册封一个凡间修士为图腾?”
“那修士自称‘泉山主’,在凡间显圣传法……还胆敢……”
当他看到“拜昆仑,仙神不知”这句话时,眼中闪过寒意。
昆仑山曾是三清道场,如今只归元始天尊所有。
虽然山中仍有其他仙真修行,但这话明显是在贬低阐教。
“好个不知天数、不敬圣人的狂徒!”
广成子怒斥道,目光却悄悄落在白鹤童子身上。
“白鹤师侄,不知师尊他……”
他试探着问道。
他负责人间事务,如今凡间发生如此变故,自然想知道元始天尊的态度。
“圣人超脱尘世,怎会因人间琐事动怒。”
“此次降下法旨,是因为鲁国之事牵动人朝气运,引发了一些波动。”
白鹤童子微笑答道。
广成子闻言,神色稍正。
他是明白人,自然听出其中关键。
最重要的是,元始天尊并未真正生气。
这并不奇怪。
自从封神之后,礼教流传、阐教大兴已是大势所趋。
但总有一些见识浅薄、不知天时的散修冒出来。
他们大多是修行不足五百年的修士,对封神和阐教几乎一无所知。
在各国传道并非第一次发生,本不值得在意。
但元始天尊特意派遣白鹤童子前来,正是因为此事牵动了阐教与人镞气运的变化。
那个自称“泉山主”的凡间修士所传之道,竟可能动摇阐教根基。
此事非同小可。
“白鹤师侄不必担心,我马上通知玉鼎与太乙两位师弟。”
“他们都在天庭任职,正该去捉拿那个扰乱人间的妖修。”
广成子心中一动,便已明白该如何处理。
根据圣人的法旨,“泉山主”的修为大约在太乙真仙境界,
在凡间几乎无人能敌。
但在阐教看来,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身为准圣的广成子,自然不会亲自动手,
况且这样做也违背规矩。
派两位在天庭任职的师弟前去,已经足够。
“有两位师弟出手,那妖修必死无疑!”
白鹤童子微微点头。
随即,广成子送出两道玉虚符诏,
分别传给玉泉山金霞洞的玉鼎真人,和乾元山金光洞的太乙真人。
安排好这些琐事之后,他笑着对白鹤童子说道:“师侄远道而来,不如在此多住几日?”
“那就打扰师叔了。”
白鹤童子含笑应下。
两人一同步入九仙山。
然而,他们都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关键。
之前推演天机时,广成子曾算出鲁国出了一个叫老聃的大贤,
名声传遍各国,甚至遍及周室。
但广成子对此毫不在意。
以他的傲气,凡尘俗事根本不在心上。
他是福德真仙,上古阐教正统传人,圣人门下首徒。
对人间而言,不过是蝼蚁罢了。
若没有许林的出现,
即使他不插手人间事务,迟早也会发现老聃的存在。
但正因为“泉山主”的出现,
不仅是广成子,就连玉虚宫中的元始天尊,
也将人间气运的变化归咎于“泉山主”。
正是由于这种疏忽,
自封神大战以来的三界格局,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鲁国,陬邑城内。
“老爷您不知道,昨天我用还阳丹救回来的那个老婆婆,家里实在太苦了……”
渊灵向许林讲述着昨日的经历。
这些日子她奉许林之命,在鲁国四处现身,
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小丫头如今懂事了不少,
但活泼的本性依旧未改。
“嗯,知道了……”
许林一边回应,一边望向城另一端的求道阁。
只见这座名扬列国的书阁上空,隐约浮现缕缕文气,
那是各国贤士留下的智慧光辉。
不仅如此,
鲁国的气运比以往更加昌盛,
正是因为求道阁与贤者的名声远播,引来众多才俊迁居鲁国。
然而最让许林在意的,
是求道阁中那若有若无的气息。
“不愧是圣人化身……”
他感受到那气息已与万卷藏书融为一体,几近天人合一,不禁暗自感叹。
许林心中感慨。
他几乎亲眼看着老聃从一个略有见解的普通人,
在短短几年间,通过读书思考,一路走到如今难以言说的境界。
老聃虽无半点法力,但他所悟之道却能触动天地变化。
许林明白,老聃达到这种境界,说明他所追寻的“道”已接近圆满。
换句话说,人间气运必然已经有所感应,悄然改变。
“看来……阐教那边,恐怕要有所行动了。”
许林心中暗想。
“难怪当初太清圣人明知瞒不住所有人,还曾想与佛门联手。”
“这般动静,确实难以隐藏。”
正想着,渊灵注意到许林心不在焉,气呼呼地挥着小手喊:“老爷你又不认真听我说话!”
“听着呢,听着呢……”
许林赶紧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