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轮休的人会去帮开荒团干活,或者抽空学习一些东西。
赵江和蔡儒凯向外走去,顺手招呼郑娟和赵颖一同前往。
郑娟格外高兴——这样的机会能学到很多,她可不想错过。
几人边走边聊,话题多是关于国家发展之类的内容。
虽然都是场面话,但话语之间流露出对赵江的称赞和关心。
赵江带着蔡儒凯走遍玻璃厂的每个车间,仔细查看每一道工序。
考察结束后,蔡儒凯连连感叹:
“真是栋梁之才!短短时间内就把玻璃厂管理得井井有条,实在难得!”
赵江谦虚地说:“多亏了乡亲们帮忙,开荒团哪有这么高的效率。”
话锋一转又说:
“乡亲们能团结一致,全靠村长周大宝在中间协调。”
“刚来的时候困难重重,是村长带头信任我们,凭他的威望才让乡亲们接受开荒团。”
“所以说,除了乡亲们,村长才是首功。”
蔡儒凯听了微微一怔——
赵江这是要提拔村长?
他心中迅速琢磨,立刻明白其中深意:
难道是想让周大宝当知青点主任?
想到这里,他瞳孔微缩!
这年轻人果然不简单!
分明是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过,这个主意正合蔡儒凯的心意。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公家的角度来看,他都十分赞成!
蔡儒凯对赵江的做法非常赞赏。
赵江这套方案确实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垦荒效率,对**来说绝对是好事!
如果再派个像陈锦那样的主任过来,整天搞内斗耍手段,肯定会把大家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拖垮。
想到这里——
蔡儒凯露出会心一笑:“周大宝同志的事情我也有所了解,最近他四处奔走,为当地发展操心不少。这样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实在太难得了!”
赵江接过话头:“没错,听说上次乡里要调他过去,他坚决没去,说根已经扎在这儿了。”
“以前在这里,以后还得在这里。”
“周家屯的乡亲们还没过上好日子,他心里就放不下。”
“这才是真正的贴心人啊!”
郑娟听得云里雾里,搞不清楚话题怎么突然提到周大宝。
但她明白赵江特意提起这事肯定有原因,便默默记下,打算找个机会弄清楚。
郑娟并不傻。
只是政治觉悟和眼光还不够高。
她以前没接触过这些事。
但她有股子钻研的劲头。
正是这种求知若渴的上进心,让赵江很欣赏。
“这样的好干部不能亏待,回去后我一定向上级详细汇报这里的情况,建议组织重点考察。”
蔡儒凯认真地说。
赵江心里很清楚,话锋一转:“吃饭还早,要不先去看看我们的蔬菜大棚示范基地?”
“正好说说我们的具体需求。”
“正合我意!”
蔡儒凯眼睛一亮:“这可是关系到百姓吃饭的民生工程,必须严格把关,我一定会如实反映!”
说着,几人朝正在开发的温室菜地走去。
不久后——
几人站在了一座土坡上。
赵江指着下方广阔的土地说:“这片上千亩地,都是我们规划中的!”
上千亩!
蔡儒凯心中一震。
这规模真不小!
定了定神,他指着那些整齐的水泥墩子问:“那些是什么?看起来像地基?”
赵江点头:“没错,就是地基。我们要建的不是普通大棚,而是真正的玻璃温室。”
“外层不用塑料薄膜,全部用透明玻璃。”
“所以必须打牢坚固的地基。”
看到蔡儒凯有些疑惑,赵江解释道:
“这不是临时搭的,是要建设永久性的蔬菜基地。”
“这些温室就像农田的房子,会一直保护庄稼。”
“不是只用一季,而是能用十年、几十年。”
“从长远看,这样反而更省成本。”
“而且玻璃保温效果更好。”
“现在可能看不出效果,但两个月内就能见效,到时候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
听着这些话,蔡儒凯脑海忠浮现出一幅壮观的画面——
上千亩的白菜、萝卜、莴苣……在玻璃温室里茁壮成长。
就像盛夏时节一样生机勃勃。
唯一的不同是多了一层透明的玻璃房。
那将是多么特别的风景啊!
温室……
意味着四季都能收获新鲜蔬菜。
周家屯有了这样的产业,还怕没有收入吗?
不——
准确地说,这是开荒团的产业。
到那时,开荒团该有多富裕?
第一年免税,这一年能赚多少?
简直难以预料!
赵江微笑着说:“所以这是我们的第一条要求:虽然玻璃厂已纳入编制,但大棚基地所需的玻璃,我们要免费使用。”
蔡儒凯应了一声,表示这个条件可以接受。
他心里还是难以平静。
赵江接着说:“第二条,我们需要十台拖拉机。”
“十台?”
这个数目可不小。
蔡儒凯神色有些变化。
赵江继续提出要求:“第三,符合技术标准的村民,优先安排外地人进厂工作。”
“第四,我们需要柴油。”
“第五,我们需要化肥。”
“第六,我们需要蔬菜种子。”
“第七,我们需要钢材搭建大棚。”
“第八,我们需要水管灌溉,因此还要配备电动机和水泵抽水。”
“这些是我们全部的需求,首批数量够生产就行。”
“具体的预算我会整理成清单。”
“您……觉得可行吗?”
赵江一条条说完所有要求。
蔡儒凯觉得这要求有些多。
毕竟玻璃厂迟早会被统一管理。
玻璃厂的运营需要专业人员,周家屯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实际运作肯定需要上级调配人员。
可以说赵江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
但他不仅想安排人进厂,还要求大量资源支持大棚蔬菜建设。
这个条件……
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但难度很大!
即使成功,也可能让上级对赵江有意见。
蔡儒凯觉得这样不合适。
【10虽然蔡儒凯不清楚具体物资的数量,
但这上千亩的大棚蔬菜基地规模实在惊人!
上千亩!
他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
这竟然是一个真正的玻璃温室大棚!
光是粗略估算,所需的材料就不是小数目。
这么大的资源投入……
就想用一个空壳玻璃厂来交换?
考虑到玻璃厂未来的收益,或许官方最终会勉强同意。
但这笔交易怎么看都不划算。
赵江实在太精明了!!!
如果大棚产出的蔬菜能由国家统一调配,事情就好办多了。
但以赵江的性格,肯定不会马上交出大棚的控制权。
这关系到他们整个冬天的口粮。
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换作是谁,都不可能轻易放手。
这样一来,难免有人会借机发难。
指责赵江没有全局观念。
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私利,完全不顾国家的困难。
在物资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无异于占国家的便宜。
要不是开荒团的身份特殊,早就被严肃处理了!
就算真是开荒团,这样的做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这个条件……确实有点难办啊,小赵。”
蔡儒凯语气沉重地说。
这时赵颖轻声问:“蔡叔叔,我们的要求真的过分吗?”
这姑娘很聪明。
她没用官职称呼,而是叫“叔叔”。
这样一来,原本正式的会谈就变成了家常聊天。
蔡儒凯不但不介意这个称呼,反而觉得她很会来事。
他叹了口气解释道:“不是说你们的要求过分,关键是这事涉及作风问题,关系到思想觉悟,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态度非常诚恳。
完全像长辈在教导晚辈。
赵江听了笑了。
他明白自己的要求有些得寸进尺。
但到底还是摸不清官方的底线在哪里。
最后那句“您看这事能办成吗”,问得很巧妙。
这是在请教,绝不是命令的语气。
赵颖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
如果不是面对蔡儒凯,他也不会这样绕圈子试探。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这点分寸还是拿得准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赵江心里已经清楚了。
之前那些要求确实不太合适。
他话锋一转:“要是冬天我们按市价八折给国营大厂供菜,您看行不行?”
蔡儒凯听了愣了一下。
原来这小子还有后手?
各大厂的采购量可不小。
八折的优惠能省不少钱!
他笑着骂道:“好小子,把我当试验品了是不是?”
赵江赔着笑:“哪有的事,这不是跟您亲近才多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