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分析余音似乎仍在偏殿梁柱间萦绕,那清晰冷静的剖析,如同利刃,精准地剖开了覆盖在陈年旧案之上的层层迷雾。武媚端坐于凤座之上,并未立刻开口,殿内陷入一种极具压迫感的寂静,唯有那龙涎香的气息,依旧不疾不徐地袅袅升腾。
她深邃的目光如同幽潭,落在狄仁杰身上,审视着这个不卑不亢、于刑名之道上确有独到之处的臣子。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明察秋毫的断案之能,更有一种面对天威、剖析事理时的镇定与那股隐隐透出的、不易摧折的刚正之气。这正是在她推行新政、整饬吏治,却又深感官场积弊、需得力臂助之时,所迫切需要的品质。
“狄卿,” 武媚终于再次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依你之见,如今朝中吏治,律法推行,关键何在?”
这是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敏感的问题。它超越了单一案件,直指当前政治核心。殿内侍立的宦官与女官皆屏住了呼吸,目光低垂,不敢发出丝毫声响。
狄仁杰闻言,并未露出丝毫怯懦或谄媚之色。他略一沉吟,拱手坦然道:“回天后,臣以为,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其贵在公平,行在恒常。赏罚黜陟,当一断于律,不因贵贱亲疏而有所偏移。若以峻法严刑为先导,虽可收震慑之效于一时,然恐伤及黎庶,失却民心根本,非长治久安之道。”
他略微停顿,抬眼迎向武媚审视的目光,语气愈发恳切坚定:“然,若执法之人,以私意出入人罪,或因权势而枉法,或因畏惧而屈法,则虽有良律,亦成空文,国法威严,荡然无存。故臣以为,整饬吏治,匡扶律法,首在择人,次在恒心。择刚正不阿、通晓律法之人执掌刑宪,持以公心,守以恒常,则吏治可清,律法可行,天下可安。”
话语清晰,立场分明。他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迎合可能存在的“严刑峻法”倾向,而是直言“律贵公平”、“法需恒常”,甚至隐晦地指出了滥用严刑和以权枉法的危害。这番言论,在当下武媚重用酷吏、推行铁腕政策的背景下,堪称大胆。
然而,武媚听罢,非但没有动怒,眼底反而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激赏。她需要能臣,更需要有风骨、有原则的能臣。一味阿谀逢迎之辈,可用而不可大用。狄仁杰这番直言,恰恰证明了他并非见风使舵之徒,其心中自有准则,而这准则,与律法、与国本息息相关,这正是她可以倚重的基础。
“好!好一个‘律贵公平,法需恒常’!好一个‘持以公心,守以恒常’!” 武媚抚掌,声音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清越,“狄卿见识卓远,守正不阿,实乃难得之才!”
她不再犹豫,目光炯炯,看向侍立一旁的女官:“传旨。”
女官立刻躬身,准备记录。
“大理寺丞狄仁杰,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更兼忠直体国,学识优长。着即擢升为大理寺少卿,赞秩,赐绯衣银鱼袋。望尔尽心王事,匡扶律法,以副朕望!”
从六品上的大理寺丞,一跃而至四品上的大理寺少卿!这是破格超擢,更是莫大的恩宠与信任!殿内众人皆心中一震,看向狄仁杰的目光充满了震惊与羡慕。
狄仁杰亦是身形微震,显然也未料到天后竟如此果决,给予如此重赏与重任。他立刻撩袍,郑重跪拜,声音沉凝而有力:“臣狄仁杰,叩谢天后隆恩!定当恪尽职守,秉公执法,以报天后知遇之恩,绝不敢有负朝廷重托!”
“平身吧。”武媚微微颔首,看着狄仁杰起身,那清正挺拔的身姿在绯色官袍(虽尚未换上,但恩赏已定)的映衬下,仿佛预示着大理寺,乃至整个帝国的刑宪之风,将因这个人的出现,而迎来一番新的气象。
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召见与考核,不仅让武媚发现了一颗蒙尘的明珠,更是在她庞大的权力棋局中,落下了一枚至关重要、潜力无穷的新棋子。而这枚棋子,将如何在这波澜云诡的朝堂之上发挥作用,则要看后续的博弈与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