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付恒觉得自己已经很聪明了,现在却还是没反应过来,小弟这是想干什么?
当真就这样轻易放弃。
付宏在一旁看看母亲,脸色难看,又看看小弟垂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将刚刚两人谈话和各自神情在脑海中又过了一遍,突然顿住。
不再说话。
和清欢还是觉得可惜:“小远,你要是喜欢就和她多接触,娘不会干涉你们兄弟接近她,娘知道她恨娘,就不去她跟前凑了。”
付卓远心中冷笑:让他们兄弟和姐姐接触,好多沾些姐姐的福气,也不用费一分一毫。
当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娘还真是只重利益,只看重男子,对女子只有利用。
“好,娘,我累了,先去休息了。”
说完,转身就走。
付宏和付恒也紧随其后离开。
三人去了付卓远的房间,围坐在圆桌旁,两人看着付卓远,刚想问,就听他开口道:“今天姐姐和我说话了,她说,她和我们没关系,那些东西她也不要,让我们多做善事。”
付恒看着付卓远问:“那你真的不打算和瑾瑜接触?”
付卓远也同样的问题问大哥:“大哥,那你呢?”
“若她有难处,大哥会出手帮她,其他的,大哥不会在去烦她。”
又看向二哥,付宏本还想再争取一下,要是有个可爱娇软的妹妹也不错,可惜,妹妹不待见他们,只道:“和大哥一样。暗中多帮她和她家人。”
付卓远这才将自己心中所想告知两个哥哥:“娘说的话你们也知道了,我虽然很想接近姐姐,可娘明显就是想让我们能和姐姐来往,多沾沾她的福运,我虽不信有这样的事,但听应家人说,他们家只要出远门必回抱抱小姑姑,不知道他们是故意说给我听的,还是真有其事。总之,我不会让娘得逞的,她眼中只有利益,没有亲情,或许对我们她是真心的,但她只喜欢男子,不喜欢女的,就这样吧,不要让娘知道关于姐姐的消息,否则,娘……”
他们现在也只是听旁人这般说,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真的,也不能让他们娘知道,姐姐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
他不会让娘去破坏姐姐的生活。
另一边,和清欢在三人离开之后,就吩咐下属秘密去办事。
这一切三人毫无所知。
应瑾瑜之后的日子过的很是舒心,没有付家兄弟整日来她面前献殷勤,她能好好看书,吃饭睡觉,感觉日子舒服的不得了。
三叔成亲了,和长公主琴瑟和鸣,两人如胶似漆的,在府中过了一段时日就搬去了公主府。
二叔一家参加完三叔的亲事就又赶忙回村去了。
现在二叔家也盖上了青砖大瓦房,日子过的好不惬意。
二堂哥和三堂哥铺子开的风生水起,还认识了较好的姑娘,来年准备成亲。
日子平淡又温馨,冬季又悄然来临。
一早,打开房门,到处是一片银装素裹,孩子们又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孩子们已经放年假,原本以为可以安心等待新年的到来,没想到一道敲门声打破了应家的平静。
门房打开门,看到外面是一个丫鬟打扮的人。
“你找谁?”面前这人一副鼻孔朝天的样子,门房也不客气,直接道,“你以为你是谁,还敢来我们应家门前瞧不起人。滚。”
说完,砰的一声关上大门。
门口的丫鬟差点被关上的门撞到鼻子。
心中暗恨,要骂出口的话被她硬生生憋在口中。
此刻在人家大门口,也不能骂人。
只好走到马车旁禀告道:“夫人,门房直接将门关了,连给奴婢说话的机会都不给。”
马车里传来一声厉喝:“再去, 恭敬些。”
丫鬟被她说的后背猛地一僵,不情不愿的又去敲门,脸上还露出僵硬的笑。
敲门,很快大门打开,门房一看还是刚才那人,只是这次这人笑着,却看上去比哭还难看。
不耐烦道:“什么事?”
“我们安国公府老夫人想见你们家老夫人一面。”说完,示意门房朝外看去,果然见门外不远处停着一辆马车。
门房道:“等着。”
说完,就砰的一声将大门关上,匆匆跑去传话。
丫鬟又差点遭殃,心中更加恼恨不已,走到马车旁传话。
很快,和清欢被请了进去,管家带着她到了正厅坐下,命下人上茶,就退了出去。
和清欢打量府中陈设,虽比不得他们国公府,但也比下有余。
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眉心微皱。
等了一刻钟才见到有人过来。
旁边丫鬟为主子鸣不平,她家老夫人可是安国公府的主子,竟被这庶人如此苛待。
和清欢心中也是怒气横生,但还是忍住了。
郑春秀带着应瑾瑜过来,身边还跟着白芷。
她坐到上首位置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将茶盏放下,这才看向和清欢问:“不知安国公府老夫人所来何事?”
皮笑肉不笑的看着和清欢。
和清欢的目光自从应瑾瑜进来,目光就一直落在她的身上。
听到郑春秀的话,这才回神,不咸不淡的道:“有个人想让你们认一认。”
不等她们回答,就命丫鬟去将人带来。
应瑾瑜这才看向和清欢,她嘴角挂着一抹势在必得的笑,似乎很笃定呢。
回以同样的微笑给对方,客气疏离。
很快,丫鬟带着一个年迈的老妇人进来,老妇人头发已接近半白,只有少数青丝藏于发髻。
身上穿着比寻常百姓家要好上些,脸上沟壑尽显,只有那一双眼睛看上去很是有神。
一进来就朝着安国公老夫人行礼,而后给郑春秀还有应瑾瑜行礼。
和清欢问道:“刘嬷嬷,你看看面前的夫人,小姐,你可认得?”
刘嬷嬷抬起头,看到郑春秀和应瑾瑜,面无表情道:“不认识。”
和清欢紧咬牙关,没想到这老家伙到了这里竟然翻脸,看她怎么收拾她这老不死的。
面上却是带着笑:“这是你之前说的应家表兄的媳妇郑氏。”
她只说应家,刘嬷嬷好似这才反应过来,吃惊道:“之前还听说表兄家艰难,是因为得了女儿后才渐渐好了起来,没想到,现在都在京城有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