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火公社的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长条木桌旁,委员会成员们正襟危坐,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烬身上。
陈烬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这些日子调研的所见所闻。他环视全场,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这几天,我走遍了公社的田间地头、工坊军营,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陈烬的目光最终落在林枫身上,\"林处长的管理体系确实让许多量化指标提升了,但我看到的是社员们机械地执行命令,失去了往日的创造力;我看到的是产品质量下降却被产量数字掩盖;我看到的是训练场上的士兵成了只会背诵条文的木头人...\"
林枫不慌不忙地站起身,示意助手将一沓沓报表分发给与会者。
\"社长,各位同志,\"林枫的目光冷静而自信,\"数据不会说谎。自从实施新的管理体系以来,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二,物资周转率提高了百分之十八,任务完成率保持在九成五以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他拿起一份图表,指向上面陡峭上升的曲线:\"管理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数据,而非个人的、感性的、不可靠的经验。我的方法或许不完美,但它是目前最科学、最高效的。\"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林枫的声音在回荡。
\"科学?高效?\"雷豹猛地站起身,古铜色的脸上因激动而泛红,\"那我问你,为什么你那些考核拿高分的士兵,在实战演练中打不过那些'不达标'的兵?为什么修造坊的工具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老农的经验在你那里一文不值?\"
赵老蔫拄着拐杖,声音颤抖却坚定:\"地里长庄稼,不是纸上算数字!你那些数据再漂亮,能当饭吃吗?\"
徐文深吸一口气,接过话头:\"林处长,我承认你的数据很有说服力。但你的模型缺少了最重要的变量——人!人不是机器,不是冷冰冰的数字。人有情感,有创造力,有经验,这些都无法用你的公式来计算!\"
林枫面不改色:\"徐先生,感情用事无法建成新世界。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这是科学!\"
\"科学不是教条!\"徐文难得地提高了声音,\"如果你的科学让人们变得机械呆板,让产品质量下降,让整个公社失去活力,那这科学还有什么意义?\"
会场上顿时分成了两派,支持林枫的人拿出各种数据报表,证明管理体系的成效;反对者则列举一个个具体事例,指出数据背后的隐患。双方争论不休,气氛越来越激烈。
陈烬一直沉默地听着,目光在争论的双方间移动。当争论达到白热化时,他轻轻敲了敲桌子。
所有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他。
\"同志们,\"陈烬的声音平静却有力,\"今天的争论很有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数据,要不要科学管理,而是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繁忙的公社:\"数据是工具,不是目的;规章是手段,不是终极真理。当我们把工具当目的,把手段当真理时,我们就陷入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泥潭。\"
陈烬转过身,目光扫过全场:\"看来,我们需要一场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开展工作'的大讨论了。不是要否定科学,而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科学;不是要抛弃数据,而是要明白数据的局限;不是要废除管理,而是要找到符合我们赤火实际的管理方式。\"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更加坚定:\"下周,我们将召开全体社员大会。我要亲自讲讲,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本本主义,什么才是我们赤火应该走的路!\"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消化着陈烬的话。林枫低着头,看不清表情;徐文若有所悟地点头;雷豹和赵老蔫相视一眼,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赤火公社的夜晚,陈烬办公室的油灯亮了一整夜。
桌上摊满了稿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不时有被划去重写的地方。陈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搁笔沉思,时而起身踱步。
他回顾着赤火公社走过的路——从最初的饥寒交迫到如今的丰衣足食,从钱焕章的贪腐到林枫的教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他脑中交织,逐渐凝聚成清晰的思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陈烬在纸上写下这句话,不由得想起那些被林枫的数据所否定的老农经验、工匠技艺和士兵的实战感受。
天蒙蒙亮时,陈烬叫来了侯三。
“侯三,你去悄悄找几个人。”陈烬压低声音,“要敢讲真话的,有真本事的——种地的老把式、坊里的老师傅、打过仗的老兵...请他们后天来开会。”
侯三眼睛一亮:“社长是要...”
陈烬点点头:“让大家听听真正的声音。”
侯三领命而去,脚步轻快如风。
消息像野火般在公社内部悄悄传开。田间地头,工匠坊里,军营宿舍,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听说了吗?社长要开大会了!”
“是要整治那个林枫了吧?”
“谁知道呢...但愿吧。”
一场关于赤火前途命运的大讨论,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