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的胜利,如同为“雷震子”和林墨在琉球的行动打开了一扇畅通无阻的大门。萨摩藩虽然恨得牙痒痒,但在没有绝对把握消灭这两艘可怕战舰之前,暂时选择了隐忍,转为更加严密的监视。
而这,正合“雷震子”之意。
与向象贤的密谈进展极为顺利。在见识了大名府水师的强悍实力后,向象贤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决心全力配合。
首先,是建立秘密基地和贸易据点。经过精心挑选,地点定在了萨摩控制力相对薄弱、且拥有天然良港的久米岛(赤岛)。这里是琉球三十六岛之一,历史上与明朝关系密切,岛上居民多为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对大明有天然的亲近感。
在向象贤的暗中安排下,“雷震子”以“租赁荒滩修建商栈”为名,派遣了一支由水师工兵和部分“雷火司”人员组成的先遣队登上了久米岛。他们选择了一处偏僻但水深条件极佳的小海湾,开始秘密修建简易码头、仓库和营房。建筑材料部分就地取材,部分则通过向象贤控制的商船,从琉球本岛运来。
与此同时,林墨则开始着手推行“蔗糖之路”计划。他通过向象贤,秘密联络了琉球本岛以及宫古、八重山等离岛上,那些长期受萨摩盘剥、心怀不满的甘蔗种植园主和地方士族。
林墨向他们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大名府方面将以高于萨摩收购价三成的价格,用白银或者大名府出产的优质布匹、铁器、瓷器直接收购他们的蔗糖和芭蕉布!并且,交易地点就在久米岛的秘密基地,避开萨摩的征税和监控。
起初,一些士族还犹豫不决,担心这是萨摩或者明人的圈套。但当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种植园主,真的在久米岛换回了沉甸甸的白银和光鲜的丝绸后,消息如同野火般传开。越来越多的士族和商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暗中与林墨联系,表示愿意合作。
一条绕过萨摩藩、由大名府主导的新的琉球特产收购网络,开始悄然形成。满载着蔗糖、芭蕉布的小船,在夜色的掩护下,从各个岛屿驶向久米岛;返程时,则带走了白银、布匹和军械(伪装成普通货物)。
另一方面,“练兵”计划也同步启动。向象贤从自己家族的郎党(家臣武士)以及绝对可靠的亲明士族子弟中,秘密挑选了约两百名青壮,以“派驻商栈护卫”的名义,分批送往久米岛。
在久米岛的秘密营地里,“雷火司”派来的教官们,开始对这些琉球青年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训练内容完全摒弃了日本武士道那种注重个人勇武的战法,而是强调纪律、队列、火器使用和小队战术协同。教官们将大名新军的那一套练兵之法,因地制宜地运用起来。
“站直了!你们现在不是武士,是士兵!士兵的天职是服从!”
“瞄准!三点一线!记住,你们手里的铳,比你们的刀更可靠!”
“协同!前进、射击、后退,都要听鼓声和旗号!”
操练的口令声和火铳射击声,在久米岛偏僻的海湾中回荡。这些琉球青年起初很不适应,但在教官们严厉的督导和充足的伙食供应(这也是一种收买)下,进步神速。他们开始逐渐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军队。
“雷震子”偶尔会巡视训练,看着这些肤色黝黑、眼神逐渐变得坚毅的琉球士兵,满意地点点头:“是个好苗子。假以时日,未必不能练成一支精兵。”
久米岛,这个原本宁静的离岛,正在悄然变成大名府嵌入琉球乃至东海格局的一颗重要棋子。它既是秘密贸易中转站,也是未来亲明武装的训练基地,更是“听风司”搜集日本、南洋情报的前哨。
“蔗糖之路”流淌着白银,也滋养着武力。陈远通过商业手段渗透、控制藩属国,并培植代理人的战略,在琉球取得了初步的、却是里程碑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