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寒风裹着雪沫子往窗缝里钻,屋里的炕虽热,却总漏着冷意——窗纸破了好几处,再不糊,夜里睡觉都得裹两层被子。丫丫跟着阿禾去储物间找窗纸,脚踢到个软毛物件,低头看是把旧窗刷,刷柄缠着红绳,刷毛沾着干浆糊,红绳旁的霜叶纹被屋里的暖意烘得慢慢显了出来。
“这刷子能糊窗吗?”她举着窗刷跑向王婶,刚碰到红绳,“寒佩”就泛起暖融融的绿光。刷柄上的干浆糊被绿光扫过,竟显露出几行刻字:“冬至糊窗,纸糊三层防漏风,祭祖备糕点酒礼,萝卜羊肉饺驱寒、姜枣茶暖身,窗严食足,冬安脉顺”,末尾画着糊窗的叠纸法和祭祖供桌图,正好对着堂屋的供桌和漏风的窗棂。
“是清寒姑娘留的冬至法子!”王婶摸了摸窗纸,指着破洞处往里灌的寒风,“去年就是纸糊得薄,屋里冷得像冰窖,这‘三层纸’正好挡风!”柳玄也拎着浆糊桶赶来,里面装着熬好的面粉浆:“早想着糊窗,正好跟刷上的说法对得上——冬至大如年,窗得糊严实才像过年!”
备冬的事立刻分工:阿禾带着妇人裁窗纸,按“三层叠糊”的法子剪好,刷上浆糊往窗棂上贴;王婶在堂屋摆供桌,放上蒸好的糕点和藏的米酒,“按图里的法子,供品要摆双数,敬祖宗保平安”;丫丫也跟着递窗纸、擦窗棂,还在供桌旁插了小木牌,写着“清寒姐姐的祭祖桌”。
糊窗时最奇妙:三层窗纸刚刷好浆糊贴牢,“寒佩”的绿光顺着窗棂漫开,原本漏风的窗户瞬间像隔了层暖帘,屋里的温度都升了几分,连供桌旁的烛火都稳了,与聚脉石的光晕悄悄连了起来。“你摸!窗户缝不钻风了!”阿禾伸手贴在窗纸上,“今年冬至能暖乎乎吃饺子,不用缩着手吃饭了!”
午后,大家聚在灶房包萝卜羊肉饺。王婶把萝卜擦成丝、羊肉剁成馅,拌上调料,“冬至吃羊肉饺,祛寒又补身,咬着鲜”;阿禾教孩子们捏饺子褶:“褶捏得密,煮的时候不漏馅,像把福气包在里面”;丫丫捧着小面团,捏了个歪歪扭扭的饺子,说要“给祖宗和清寒姐姐留着”。
林砚坐在堂屋的供桌旁,翻开“岁安册”记录:“十二月冬至,得清寒旧窗刷,依诀糊窗祭祖。窗纸三层防漏、供品备齐敬祖,羊肉饺驱寒、姜枣茶暖身,窗严食足,地脉随安。”刚写完,窗刷的红绳突然晃了晃,绿光裹着片干窗纸落在册页上,像在轻轻应和。
夕阳把堂屋染成暖红色,糊好的窗户透着柔光,风里飘着饺子的鲜气和姜枣茶的甜香。王婶煮好饺子,先盛出两碗摆在供桌,再分给大家:“清寒姑娘说‘冬至吃饺,不冻耳朵不冻脚’,咱们也得守这规矩”。丫丫咬着饺子,蹲在窗旁问:“清寒姐姐是不是知道,冬至窗漏风、要祭祖,所以把法子藏在窗刷里呀?”
林砚摸了摸她的头,望着严实的窗户、整齐的供桌、吃着饺子的镇民,忽然懂了——苏清寒的守护从不是“刻意提醒”,而是把冬至糊窗、祭祖、吃暖食这些寻常事,都变成护谷的团圆活,让谷镇人在贴窗纸、包饺子时,就把地脉护了,把冬天的团圆暖意攒得满满当当。
风带着饺子香掠过堂屋,窗刷上的霜叶纹在夕阳下泛着柔光。林砚合上“岁安册”,指尖还留着窗刷的软毛触感——他知道,这冬至的暖窗与饺子香,就是护谷传承里,最团圆的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