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三个老旧小区的联合宣讲,选在了共用的中心公园——这里有凉亭、儿童游乐区,还有条穿园而过的小路,刚好模拟“户外遇突发”的场景。三人提前一天来踩点,林熵拿着小区地图,在凉亭、变电箱旁画了圈:“这些地方有磁暴残留,是天然屏蔽点,跟矿脉里的节点原理一样,等下标成‘应急避险站’。”
陈屿的笔记本记满了居民提前发来的“户外小技巧”:有王大爷说“金属盆扣在头上能临时挡熵能”,有李阿姨提“孩子的卡通书包里能塞迷你检测仪”,他还特意找社区借了几个金属盆、旧书包,准备现场试效果。苏清则准备了“户外应急包”,里面装着迷你磁暴贴、瓶装水、创可贴,“都是家里常见的东西,教大家怎么凑活用。”
宣讲当天,公园的空地上围满了人。陈屿第一个演示“临时屏蔽”:他把金属盆扣在便携检测仪上,仪器屏幕立刻从模拟的“黄”变回“绿”,“王大爷说的招真管用!家里没磁暴贴时,找个金属物件挡一下,能争取跑向屏蔽点的时间。”他还教大家把迷你检测仪塞进孩子书包侧兜,“拉链拉一半,方便拿,也不怕丢。”
林熵带着大家走穿园小路,每到一个“应急避险站”就停下:“凉亭的柱子是铁的,能增强屏蔽;变电箱旁3米内,熵能会被削弱——就像我们在矿脉里找岩石躲蛊虫,户外找这些‘天然保护罩’就行。”他还在每个站点贴了星图简化贴,画着箭头指向最近的小区入口,“记不住路线就看贴,跟着箭头走,10分钟内准能到安全区。”
苏清则教大家搭“临时避难角”:找棵粗树,把应急包的磁暴贴贴在树干上,再用围巾围出一圈,“要是来不及跑,躲进这个圈里,磁暴贴能挡一会儿,同时喊‘互助小组’的人来帮忙。”有位妈妈试着搭了一个,笑着说:“以后带孩子来玩,再也不怕突然出事了,这些招都接地气。”
中午休息时,几个小区的互助组长凑在一起,互相交流经验:张奶奶小区的组长说要把“金属盆技巧”教给楼里老人,李叔小区的组长计划周末带孩子搞“逃生小游戏”。陈屿把这些都记下来,笑着说:“以后你们就是‘防御老师’,比我们跑遍每个小区还管用。”
临走前,社区主任递来一张联名邀请卡,上面盖了周边五个小区的章:“下个月想搞个‘防御技能比赛’,请你们来当评委,也让大家比着学,更有劲儿!”三人接过卡片,苏清立刻说:“我回去把应急包的清单再细化下,比赛可以加个‘最快凑齐应急装备’的项目。”
坐在回安全区的车上,陈屿翻着记满居民技巧的笔记本,苏清修改应急包清单,林熵在地图上标新小区的位置。窗外的公园渐渐远去,但那些贴在凉亭的星图贴、居民手里的金属盆、孩子书包里的检测仪,都成了“户外防御”的小印记。他们的传承,不再是“我们教”,而是“大家一起学、一起传”,就像公园里的小路,一步一步,把安全和希望,铺到了更多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