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ve-2攻击结果评估:攻击未奏效!”
“wave-3攻击预计15秒后抵达,本轮攻击具有轻微辐射,等级mopp1,所有单位注意,立即执行mopp1级防护!”
“wave-3火力延伸覆盖区域信息已同步,所有地面部队暂时不要进入A3火力延伸区域!”
“根据低轨激光雷达反馈,对方在遭受攻击的一瞬间,速度略有降低,可能是温压弹造成的‘蜻蜓’减速!我们需要再测试一次覆盖范围更大的温压弹!”
“‘蜻蜓’的推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航空推进动力,一种是超冷氢工质推进系统,并且有一定的反重力力场特性,温压弹可以直接抽走大片区域空气中的特定元素,使‘蜻蜓’的常规航空推进动力失效,不确定是否能影响它的超冷氢工质推进系统!”
本土防御应急作战中心,原本是一个一级战备作战中心,但在外星人第五类接触后,几个小时之间迅速转变而来的本土作战指挥核心。
灯塔“本土防御作战”,这在之前,这是多么大众的几个词拼凑成的小众词组啊!
但现在它就血淋淋地在这些军官们眼前上演着。
本土防御应急作战中心内,此刻此起彼伏的汇报声,与前线的直接通讯声,永不停歇的键盘敲击声,交叠成一首名为“紧张”的刺耳和弦。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灼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并不仅仅源于对外星人的未知。
并不是他们丝毫不了解“蜻蜓”的特性,原理亦或由来,但当明面上的话事人为了所谓的“平衡”,把不同政治倾向的军官强行杂糅于此,让他们协同作战时,这本身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在这之前,他们中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事件会发展到这一步。
按照国防部的意思,如果第三轮次打击依然无法产生实质性的结果的话,恐怕第四轮次就必须要动用战术核武了!
“wave-3打击即将到来,5,4,3....”
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压倒了所有嘈杂,应急作战中心内,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抬头望向位于正中心的电子大屏。
此刻,大屏左侧是“蜻蜓”的实时追踪画面,大屏的中间是密密麻麻,代表导弹打击的模拟航迹,大屏的右侧是各类同步变化的实时数据。
只见屏幕中央,代表目标的红点依旧在高速向前,而来自四周的密集导弹航迹以更快的速度笔直扑向它所在的航线上。
当倒计时归零,整个作战中心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都不由在脑海中浮起一个疑问:这次的攻击真的能奏效吗?
第三轮次爆炸的闪光瞬间便吞噬了屏幕。
约莫25秒后,一股震级约为5级的人为地震横波便传导到了他们脚下,整个作战中心都在嗡嗡作响。
“wave-3攻击结果评估:攻击无效!请求使用搭载w76-2核弹!”
“wave-4有核打击暂缓,我们等待另一支友军力量的介入...”
无线电中传出一道陌生的声音,直接以最高的权限将信息同步给了在场的每个人。
所有人顿时一愣。
相互之间,有面面相觑的,有疑惑的,有沉思的,也有目光深沉,像是早就在等待这一刻的知情者。
....
150公里外,“蜻蜓”飞速扑向洛杉矶的直线路径上,某永久隐蔽工程设施中。
这处基地属于地图上完全无法被找到,甚至太空中的卫星过境,也无法分辨出它的具体轮廓,此时的基地中,15台与“蜻蜓”气动外形一致的扑翼飞行器正缓缓被推到各自的起飞工位上。
它们的通体银白,与那架被攻击的黑色“蜻蜓”泾渭分明。
但飞行器上的一些棱角与不符合人类审美的转角倒钩让它们多了几分别样的狰狞!
15名身穿超大号笨重防护服的人影,以与其体型不相称的灵活姿态,攀上了各自的座驾。
他们登上座舱后,原本打开的座舱便迅速合上了。
远远看去,那些飞行员的瞳孔...竟然是条纹竖瞳,是那种比起蛇与蜥蜴都不遑多让的冰冷瞳孔!
地勤人员屏息靠近,小心翼翼地拔掉了座舱底下的所有外接线路。随后一众地勤避如蛇蝎般迅速拉开与座舱的距离,在距离银白色“蜻蜓”有25米开外,他们便纷纷打出起飞前准备完成的手势。
所有地勤人员此刻眼中再次看到了那匪夷所思的一幕,15台蜻蜓,它们完美同步启动了,甚至连金属扑翼煽动的初始角度与速度都毫厘不差!
众所周知,智慧物种,每个个体间都是存在差异的。再训练有素的人或动物,他们\/它们尽管可以做到节奏一致,保持高度的协调性,但唯独神经反应速度与实际手动操作的反馈速度....
是绝对无法做到统一的!
更遑论将启动指令精准到微秒乃至纳秒的时间尺度。
但神奇的是,这些银白色“蜻蜓”的飞行员却能像精密机器一般,启动时间同步做到了微秒级时间尺度上的一致性。
在这些地勤人员的感官中,他们能直观且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扑翼机的6支扑翼在初始启动时初始加速度的完美协调。
这完美的一幕让众多的地勤再次感受到了一种不同文明间时间尺度上的差异。
这,是一种属于生物学上的同步奇观!
随着15台银白色蜻蜓上扑翼频率的再次提升,一股股犹如欲要排山倒海般强势的气流不断冲击着在场的每一位地勤。
尤其是那银白色蜻蜓长达6米,高4米的体型,本身就给人一种强烈的不安。
扑翼每一次挥动,带起低沉却极具压迫感的嗡鸣,如同远古巨兽苏醒,地面都在它们的高频起伏间隐隐产生了震颤。
随着扑翼挥动频率进一步提升,狂暴的气流如潮涌般汇聚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道道肉眼可见的涡流,几百米外,贴在墙面上的海报正被卷的冽冽作响。
也庆幸这里是个空旷的内部起飞平台,杂物不多,而地勤的着装都是特制的,否则就这风压,就足以酿成一场惨烈事故!
就在这时候,距离地面30米高的天花板无声滑开了,露出了已然降临的深蓝夜幕。
伴随着一阵阵奇异嗡鸣声骤然拔高,15架银白色“蜻蜓”整齐划一地拔地而起,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银色箭矢,伴随着撕裂空气的尖啸,接二连三地冲入夜空。
基地中,只留下回荡的气流咆哮,以及地勤们隔着特制防护服,依旧清晰可闻,久久无法平复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