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道的秋阳洒在刚清理完毕的农田上,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流民们握着新分到的地契,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苏明理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无太多轻松——自“土地重整”推行以来,已有七户百姓前来哭诉称分到的田地早在多年前便被士族私下抵押,如今士族拿着旧地契上门要求收回土地。
“苏大人,这是第八户了。”李默之递来一份皱巴巴的地契,语气凝重,“江宁府陈家说,这亩水田是十年前陈家借给农户耕种的,如今农户迁走,地契仍在陈家手中,我们将田地分给流民,是‘违规处置他人财产’。”
苏明理接过地契,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的字迹虽有些模糊,却能看清“陈家”与“永佃权”的字样。他眉头紧锁:“永佃权只允许农户世代耕种,所有权仍归陈家,可这户流民分到的田地,明明在官府的‘无主田册’上登记在册。陈家这是拿旧地契做文章,想趁机夺回土地!”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一阵喧哗。陈家主人陈德海带着十余名家丁,举着“还我祖产”的木牌,堵在江宁府衙门口,高声嚷嚷:“苏明理滥用职权,强占士族祖产!若今日不归还陈家田地,我们便上京告御状,让陛下评评理!”
苏明理快步走出府衙,看着陈德海嚣张的模样,冷声问道:“陈老爷,官府分配的田地皆为无主之地,何来强占祖产之说?你手中的地契,不过是永佃权文书,并非所有权凭证,若再在此闹事,休怪本官以‘扰乱新政’论处!”
“无主之地?”陈德海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另一张地契,“这张可是十年前官府颁发的所有权地契,上面盖着江宁府的官印,你还敢狡辩?”
苏明理接过地契仔细查看,官印确实是真的,可地契上的日期却与“无主田册”的登记日期冲突——按规定,农户迁走后若五年无人认领,田地便会被纳入无主田册,而这张地契的日期恰好在五年前。他心中一沉,瞬间明白过来:“你这地契是伪造的!五年前江宁府的官印样式已更换,你这张地契上的旧印,分明是仿刻的!”
陈德海脸色微变,却依旧强撑:“胡说!这地契是真的,是你们为了推行新政,故意污蔑陈家!”
围观的百姓渐渐聚集,有人认出陈德海曾多次强占农户田地,纷纷低声议论:“陈家早就把这亩田抛荒了,如今见流民种得好,便想来抢!”“苏大人为我们分田地,陈家却来捣乱,真是太过分了!”
陈德海见百姓们不站在自己这边,心中发慌,连忙带着家丁撤退,临走前放下狠话:“苏明理,你给我等着!江南士族不会放过你的!”
看着陈德海远去的背影,苏明理知道这只是士族反扑的开始。他立刻召集寒门官员,召开新政议事会,商议应对之策。会上苏州府通判赵文彬提出:“江南士族手中藏有大量旧地契,不少无主田地都被他们私下登记,若不彻底清查,土地重整恐难推进。不如我们联合各地寒门官员,挨户核查地契,凡伪造或过期的地契一律作废!”
“此计可行。”苏明理点头,“但士族势力庞大,仅凭我们的力量恐难完成核查。赵通判,你即刻前往周边州府,联络寒门官员;李通判,你负责组织流民中的识字者,协助官府登记田册;我则写信给姐姐,请求朝廷派御史台官员前来监督,确保核查公正。”
与此同时,京城的朝堂上,一场针对江南新政的发难正悄然上演。英国公李宏手持陈德海的诉状,跪在太和殿上,高声道:“陛下,苏明理在江南强行分配士族田地,伪造田册,致使士族怨声载道,恳请陛下罢免苏明理,暂停土地重整,以安士族之心!”
紧随其后,三名勋贵官员也纷纷跪倒,附和道:“陛下,苏明理年轻气盛,行事鲁莽,若任由其推行新政,恐会引发江南士族叛乱,危及大靖安稳!”
墨渊坐在龙椅上,脸色平静,目光扫过阶下的官员:“李大人说苏明理伪造田册,可有证据?江南士族若真安分守己,为何会对无主田地如此上心?”
李宏连忙递上陈德海的诉状与伪造的地契:“陛下,这是陈家的地契与诉状,上面有江宁府的旧印,足以证明苏明理滥用职权。”
苏知意上前一步,接过诉状与地契,仔细查看后,冷声说道:“陛下,这地契是伪造的。五年前江宁府更换官印时,曾在朝堂备案,臣这里有旧印与新印的对比图,可证明陈德海手中的地契印鉴是仿刻的。另外,臣已收到明理的书信,陈德海曾多次强占农户田地,此次闹事,不过是想阻挠土地重整,夺回抛荒的无主之地。”
说着,她将印鉴对比图与苏明理的书信呈上。墨渊看过之后,脸色一沉:“李宏,你不分青红皂白,仅凭一张伪造的地契便弹劾新政官员,居心何在?苏明理在江南化解洪涝、稳定粮价,推行土地重整让流民有田可种,功绩卓着,你却视而不见,反而为士族站台,莫非是想与江南士族勾结,阻挠新政?”
李宏浑身一颤,连忙磕头:“陛下冤枉!臣只是收到陈家的诉状,出于职责才上奏,并无勾结士族之意!”
“有无勾结,朕自会查明。”墨渊冷哼一声,“即日起,派御史台右御史周明前往江南,监督地契核查事宜;李宏暂留府中,不得参与朝政,待查明真相后再作处置!”
朝会结束后,苏知意来到御书房对墨渊道:“陛下,李宏此次发难,定是与江南士族串通好的,若不彻底查清,恐会有更多士族效仿陈家阻挠土地重整。”
墨渊点头:“朕已让周明带上锦衣卫,暗中调查李宏与江南士族的往来。另外,朕已下旨,调拨五万两白银前往江南,用于补贴核查地契的官员与流民,确保土地重整顺利推进。你也给明理写封信,让他放心,朕与你定会为他撑腰。”
苏知意心中一暖,躬身道:“臣谢陛下。有陛下的支持,江南新政定能克服难关。”
江南道的地契核查工作很快展开。周明带领御史台官员抵达江宁府后,与苏明理汇合,制定了“三方核查”制度——官府提供田册、士族出示地契、流民作证,凡地契与田册不符、无流民作证的,一律视为无效。
核查过程中,果然发现不少士族持有伪造或过期的地契。常州府的刘家拿出去年的地契,却无法提供五年内的耕种记录;湖州府的沈家更甚,竟用空白地契随意填写日期,被御史当场识破。对于这些试图阻挠新政的士族,苏明理与周明毫不留情,不仅作废了假地契,还对为首者处以罚款,将罚款用于流民的农田灌溉工程。
陈德海见势不妙,想要偷偷将家中的假地契烧毁,却被锦衣卫抓个正着。人证物证俱在,陈德海无从抵赖,只能如实招供——他与江南十余家士族勾结,伪造地契,意图夺回土地,同时暗中联络英国公李宏,请求其在朝堂上发难,罢免苏明理。
周明将陈德海的供词与查抄的假地契快马送回京城。墨渊看过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将陈德海革去功名,流放三千里;参与勾结的江南士族,罚没半年俸禄,用于江南水利建设;李宏因“勾结士族、阻挠新政”,被削去英国公爵位,贬为庶民。
消息传到江南,百姓们拍手称快,士族们则收敛了气焰,再也无人敢阻挠土地重整。苏明理趁机扩大核查范围,将江南道所有无主田地全部纳入分配,共惠及流民两万余人。为了确保流民能安心耕种,他还推行“新农具推广”计划,从京城调来改良后的曲辕犁与水车,派工匠教导流民使用,大幅提高了农田产量。
三个月后,江南道迎来了土地重整后的第一个丰收季。流民们捧着沉甸甸的稻穗,自发地来到江宁府衙,将一面写着“勤政爱民”的锦旗送给苏明理。苏明理接过锦旗,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面锦旗不仅是对自己的认可,更是对新政的肯定。
当晚,苏明理写信给苏知意,详细汇报了江南道的丰收情况,信中写道:“姐姐,江南百姓已能安居乐业,土地重整初见成效。往后,我定会继续推行新政,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姐姐与陛下的信任。”
苏知意收到信时,正与墨渊在御花园散步。她将信递给墨渊,眼中满是骄傲:“明理没有让我们失望,江南道已成为新政的典范。”
墨渊接过信,仔细阅读后,笑着点头:“有明理在江南坐镇,朕便能放心推行全国的土地重整。待明年开春,朕打算让明理前往北方,将江南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新政的福祉惠及天下百姓。”
月光洒在御花园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苏知意看着墨渊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希望——她知道,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靖的新政定会稳步推进,天下太平、民生安乐的愿景,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