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理查封柳家粮库、稳定江南粮价的消息传到京城时,苏知意正与墨渊在御书房审阅全国新政推行的奏报。看到弟弟的奏折,苏知意眼中难掩欣慰,墨渊也笑着点头:“明理如今既能查贪腐,又能稳民生,已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江南道是新政推行的关键之地,让他继续留在那里,定能再有作为。”
话音刚落,内侍便呈上江南道急报——江宁府周边连日暴雨,秦淮河水位暴涨,多处堤坝出现险情,百姓面临洪涝威胁。苏知意心中一紧,秦淮河是江南灌溉与航运的命脉,若堤坝溃决,不仅会淹没万亩良田,还会让刚稳定的流民安置点毁于一旦。
“陛下,臣请求即刻前往江南道协助明理。”苏知意起身请命,眼中满是急切。
墨渊却按住她的手,沉声道:“你若离开京城,旧勋贵恐会趁机在朝堂生事,影响宝钞与惠民药局的推行。朕已下旨,让工部调派百名治水工匠前往江南,你只需与明理保持书信联络,为他提供朝堂支持即可。”
苏知意明白墨渊的顾虑,点头道:“臣遵旨。臣即刻写信给明理,提醒他注意防范士族借机阻挠水利修缮。”
此时的江宁府,已是一片紧张。苏明理站在秦淮河堤坝上,看着浑浊的河水不断冲击堤坝,多处出现管涌,心中焦急万分。李默之匆匆赶来,递上一份名册:“苏大人,周边士族只派了二十名老弱劳工前来修堤,还说‘堤坝修缮是官府之事,与士族无关’。更过分的是,城南的王家与李家,竟还扣下了我们采购的木料与沙袋,说是‘需先结清往年官府欠他们的粮款’。”
苏明理接过名册,指尖划过“王家”“李家”的名字——这两家皆是江南望族,与前吏部尚书周显交往甚密,此前柳家操控粮价时,他们虽未直接参与,却也暗中推波助澜。如今借水利之事发难,显然是想趁机打压新政。
“他们这是想让堤坝溃决,嫁祸给我们新政不力!”苏明理眼中闪过冷意,“李通判,你立刻带人去王家、李家交涉,告知他们若拒不交出物资,待堤坝溃决,他们的庄园也会被淹没,到时候朝廷不仅不会赔偿,还会追究他们阻挠治水的罪责!”
李默之领命而去,可半个时辰后却空手而归,脸色凝重:“王家与李家态度强硬,说‘宁可庄园被淹,也不与新政为伍’。他们还联合了周边五家士族,散布谣言说‘暴雨是上天对新政的警示,强行修堤会触怒神灵’,不少百姓都信了,不肯前来修堤。”
苏明理闻言,快步走向堤坝附近的村落。刚到村口,便看到几名士族子弟围着百姓宣讲:“这暴雨是老天不满苏大人推行新政,才降下灾祸!你们若去修堤,便是违背天意,定会遭天谴!”
百姓们面露惧色,纷纷后退,连之前主动报名修堤的壮丁也犹豫起来。苏明理上前一步,高声道:“一派胡言!洪涝是自然灾害,与新政何干?若不修堤,洪水淹没家园,你们流离失所,难道这就是天意?”
一名白发老者颤声问道:“苏大人,可他们说……修堤会触怒神灵啊。”
“神灵若真有灵,定会保佑百姓平安,怎会因修堤降罪?”苏明理蹲下身,握住老者的手,“去年江南大旱,是陛下推行新政,开仓放粮,才让大家度过难关;今年粮价暴涨,是我们查封柳家粮库,才让大家能买到平价粮食。如今堤坝将溃,若我们齐心协力修好堤坝,不仅能保住家园,还能让明年的庄稼有好收成。难道你们要相信士族的谣言,看着家园被毁吗?”
百姓们沉默了,去年的旱灾与今年的粮价危机,他们亲身经历,深知新政带来的好处。一名壮丁率先站出来:“苏大人说得对!士族是怕我们过上好日子,才故意散布谣言!我愿意去修堤!”
有了第一个人带头,百姓们纷纷响应,很快便聚集了两百余名壮丁。苏明理立刻将他们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加固堤坝,一队前往王家、李家的庄园附近,清理排水渠——他知道,王家与李家的庄园位于地势低洼处,若排水渠堵塞,洪水最先淹没的便是他们的地盘。
果不其然,当王家主人看到百姓们在庄园附近清理排水渠,而堤坝的管涌越来越大时,顿时慌了神。他连忙派人找到苏明理,语气软了下来:“苏大人,之前是老夫糊涂,愿意交出所有木料与沙袋,还会派五十名壮丁协助修堤。”
苏明理冷笑一声:“王老爷早该如此。若再晚一步,洪水淹没你的庄园,可就悔之晚矣。”
王家与李家妥协后,其他士族也纷纷转变态度,不仅交出了物资,还主动派壮丁前来修堤。苏明理趁机提出“以工代赈”——参与修堤的百姓,每日可获得两斤粮食与五十文宝钞的报酬,粮食与宝钞皆从查封的柳家资产中支出。
这一举措让百姓们修堤的热情更加高涨,短短三日,便有上千名百姓参与到治水工程中。苏明理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亲自在堤坝上指挥,日夜不休地加固堤坝、堵塞管涌。李默之则负责调度物资,确保粮食与工具及时供应。
第七日清晨,暴雨终于停歇,秦淮河水位逐渐下降,加固后的堤坝稳稳挡住了洪水。当最后一处管涌被堵塞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围在苏明理身边,将他抛向空中——在他们心中,苏明理不仅是推行新政的官员,更是守护家园的英雄。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洪水过后,不少农田被泥沙覆盖,无法耕种;流民安置点的部分房屋也被雨水浸泡,需要修缮。苏明理看着满目疮痍的田地,心中有了新的计划。他写信给苏知意,请求朝廷调拨稻种与农具,同时提出“土地重整”的构想——将被泥沙覆盖的农田集中起来,由官府组织百姓清理,清理后的土地按人口分配给流民与失地农民,三年内免征赋税。
苏知意收到书信后,立刻与墨渊商议。墨渊对“土地重整”的构想十分赞同:“此举既能解决流民的土地问题,又能恢复农业生产,可谓一举两得。朕即刻下旨,调拨十万斤稻种与两千套农具前往江南,同时让户部拨款,用于修缮流民安置点的房屋。”
与此同时,苏知巧也从京城送来消息——惠民药局已在江南道设立分店,她亲自带领医师前往江宁府,为受灾百姓诊治疾病,发放预防疫病的药材。苏明理得知后,心中十分感激,他知道,正是有了姐姐与妹妹的支持,他在江南推行新政才无后顾之忧。
一个月后,江南道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被泥沙覆盖的农田经过清理,重新种上了水稻;流民安置点的房屋修缮一新,百姓们搬进了坚固的木屋;惠民药局的医师走遍各个村落,为百姓们免费诊治,有效预防了疫病的传播。
苏明理的政绩传遍了江南,不少百姓自发地为他立生祠,称赞他“勤政爱民,是新政的好官”。而那些曾经阻挠新政的士族,在看到百姓对新政的拥护后,也不敢再轻易发难,甚至有几家士族主动提出,愿意配合官府推行“土地重整”,只求能保住自家的产业。
消息传到京城,墨渊在朝会上公开表扬了苏明理:“江南道在明理的治理下,不仅化解了洪涝危机,还推动了土地重整,让新政惠及更多百姓。朕决定,任命苏明理为江南道巡抚,全面负责江南道的新政推行事宜。”
百官纷纷表示赞同,连之前对新政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对苏明理的能力表示认可。苏知意站在文官之首,看着墨渊眼中的赞许,心中满是骄傲——她知道,弟弟的成长,不仅是苏家的荣耀,更是新政能在全国推行的希望。
当晚,苏知意写信给苏明理,信中写道:“江南道是新政的基石,你任巡抚后,需兼顾民生与士族利益,不可操之过急。姐姐与陛下会是你坚实的后盾,若遇难题,随时来信。”
苏明理收到信时,正站在秦淮河堤坝上,看着百姓们在田间劳作的景象。他握紧手中的信纸,眼中满是坚定——他定不会辜负姐姐与陛下的信任,会让江南道成为新政推行的典范,为大靖的盛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月光洒在秦淮河上,波光粼粼。江南道的夜晚宁静而祥和,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从村落中传来,与远处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