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的进煤期,都是厂里最忙碌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当一批批满载煤炭的运输车辆集中抵达时,整个厂区的卸货与储煤工作就进入了 “战时状态”。
那几天,厂门外的道路上排起了长长的货车队伍,一辆辆重型卡车首尾相接,像一条黑色的长龙。
司机们焦急地探出头张望着厂区内的情况,时不时摁一下喇叭,沉闷的声响在空气中回荡,不仅打乱了厂区周边的交通秩序,更让负责卸货的工作人员倍感压力 —— 原本租赁的一台铲车早已满负荷运转,铲斗升起、落下、倾倒,动作不停歇。
可面对源源不断驶来的运输车,依旧显得力不从心,车辆排队等待卸货的时间越来越长,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这众人焦灼之际,我一眼瞥见了厂区角落那台闲置的铲车。
那台铲车虽然平时用得少,但保养得十分完好,此刻正安静地停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派上用场。
看到这一幕,一个念头瞬间在我脑海中浮现:“我会开铲车啊!要是我能上手,不就能多一台设备干活,缓解眼下的紧张局面了吗?”
想到这里,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找到负责人,主动请愿:“领导,外面运输车排得太长了,租赁的铲车根本忙不过来。
我以前在别的厂里负责过设备操作,铲车、叉车都熟练,那台闲置的铲车让我来开吧,保证能把煤顺利运进煤库,减轻卸货压力!”
负责人听到我的请求,先是有些惊讶,随即露出了欣喜的神色,毕竟眼下正是缺人手、缺技术操作员的时候,我的主动请缨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简单确认了我的操作资质和技术水平后,负责人当即同意了我的请求。
当我坐进铲车驾驶室,双手握住熟悉的操作杆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踏实感 —— 以前在老厂日复一日的练习没有白费,那些刻在肌肉记忆里的操作技巧,此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启动车辆,铲车发出平稳的轰鸣声,我熟练地操控着铲斗,精准地插入运输车的煤堆,升起、转向、对准煤库入口,稳稳地将煤炭倾倒进去,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铲车操作员。
随着我驾驶的铲车加入,卸货效率明显提升,厂外排队的运输车辆开始有序进入厂区,原本拥堵的道路渐渐恢复了畅通。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也真正体会到了 “技不压身” 的道理 —— 平日里学到的技术,或许在当下看似用不上,但总有一天,它会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帮你解决难题。
然而,七月的北方,天气远比想象中炎热。
人们常说 “七月流火”,用来形容盛夏时节的酷暑难耐,此刻我算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阳光像一团炽热的火焰,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飙升到三十多度,空气仿佛都被晒得扭曲,站在户外片刻,汗水就会顺着脸颊往下淌。
而铲车的驾驶室,更是像一个密不透风的 “蒸笼”—— 车上没有空调,也没有任何制冷设备,唯一能通风的只有驾驶室的门。
如果关着门,车内的热气无法排出,闷得人喘不过气来,汗水很快就会把衣服浸透,贴在身上黏腻难受;
可要是打开车门,虽然能稍微透点风,但运输车卸煤时扬起的煤粉尘会毫无阻拦地灌进驾驶室,瞬间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吸一口都觉得喉咙发紧。
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我没有丝毫犹豫 —— 比起闷热到窒息,我宁可多吸点煤粉尘。
于是,我始终开着驾驶室的门,一边忍受着粉尘的侵袭,一边专注地操控铲车。煤粉尘落在我的头发上、脸上、胳膊上,很快就在皮肤上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黑色 “铠甲”,只有牙齿还能保持原本的白色,远远望去,活脱脱像刚从煤矿井下上来的矿工。
一天工作下来,我浑身酸痛,脸上、身上的煤粉怎么洗都要反复搓好几遍才能勉强洗净,鼻孔里更是布满了黑色的粉尘。
可即便如此,我也没有丝毫抱怨,每天依旧准时钻进铲车驾驶室,投入到紧张的运煤工作中。
就这样,我顶着七月的酷暑,忍受着粉尘的困扰,连续开了一周的铲车。
在这一周里,我和租赁铲车的操作员默契配合,两台铲车高效运转,不仅顺利完成了所有运输车辆的卸货任务,还提前将煤炭妥善储存在煤库中,为后续的供暖准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最后一车煤顺利卸完,我从铲车驾驶室里走出来,看着空荡荡的厂区门口和整齐堆放的煤炭,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心中却充满了满足感 —— 能用自己的技术为厂里解决难题,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份经历,远比任何奖励都更有意义。
当最后一车煤通过铲车精准倒入煤库,一座座整齐的煤垛终于在厂区内成型,远远望去,黑黝黝的煤堆像一座座坚实的小山,承载着整个供热季的能源保障希望。
但煤垛堆好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知,后续的防护与清理同样关键。
为了防止煤粉尘在风力作用下四处飞扬,污染厂区环境、影响员工身体健康,也为了避免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刷煤垛,导致煤炭流失或受潮结块,影响燃烧效率,我立刻召集了身边几个年轻小伙,准备给煤堆盖上防尘网。
我们先将一卷卷厚重的防尘网从仓库搬运到煤垛旁,这些防尘网虽然看似轻便,但展开后面积巨大,加上本身具有一定重量,单人操作根本无法完成。
我先给几个年轻小伙分配好任务:有的负责固定防尘网的边角,有的负责拉动网面覆盖煤堆,还有的负责用重物压紧网边防止被风吹起。
“大家注意脚下,煤垛表面有点滑,小心别摔着!” 我一边提醒着大家,一边率先爬上煤垛顶部,将防尘网的一端固定在预先打好的木桩上。
随后,几个小伙在煤垛两侧合力拉动网面,防尘网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画布,缓缓在煤堆上展开。
过程中,偶尔会遇到网面被煤块勾住的情况,我们就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一点点将网面抚平,确保每一寸煤堆都能被防尘网严密覆盖。
当所有煤垛都盖上防尘网后,我们又找来石块、沙袋等重物,沿着防尘网的边缘一一压实。
看着被防尘网严密保护的煤垛,我心里踏实了不少 —— 这层防尘网不仅能有效阻挡煤粉尘扩散,让厂区空气保持清新,更能像一层 “防护衣”,在雨天来临时,避免雨水直接冲刷煤垛,减少煤炭损耗,真正起到了 “防尘 + 防雨” 的双层保护作用。
几个年轻小伙也擦着额头的汗水,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家都明白,这些细致的防护工作,都是为了后续供暖工作能顺利开展。
在休息的间隙,我算了算这次的进煤量 —— 足足有 2 万多吨。
虽然这个数量看起来不少,但结合整个供热季的用煤需求,我心里很清楚,这还远远不够。“咱们这次进的 2 万多吨煤,只能满足前期的部分需求,年前还得再进这么多,才能确保整个供热季不出现能源短缺的情况。”
我跟身边的同事说道,大家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毕竟保障市民冬季供暖,是我们所有供暖人的责任,容不得半点马虎,提前做好煤炭储备规划,才能在严寒来临之时,稳稳地守住市民的 “温暖防线”。
处理完煤垛的防护工作,我便拿起扫帚,开始着手清扫厂区地面上洒落的煤粉。
进煤期间,由于运输、装卸过程中难免会有少量煤炭颗粒掉落,原本干净的厂区路面上,随处可见黑色的煤屑,不仅影响厂区的整体整洁,一旦被雨水浸湿,还容易在地面形成泥泞,给员工出行带来不便。
清扫路面本就是我如今的工作职责,即便经过之前盖防尘网的忙碌,身体已经有些疲惫,我也丝毫没有懈怠。
我从厂区门口开始,沿着运输车辆行驶的路线,一点点向前清扫。扫帚在地面上快速移动,黑色的煤面被逐渐归拢成一堆堆小煤堆,遇到黏在地面上的顽固煤屑,我就用扫帚尖反复擦拭,直到地面恢复原本的颜色。
清扫过程中,时不时会有同事路过,看到我认真清扫的样子,有的会主动递上一瓶水,有的还会过来搭把手,“哥,歇会儿吧,我们来帮你扫!” 面对大家的热情,我笑着摆摆手:“没事,这是我的工作,我来弄就行,你们忙自己的吧!”
等所有散落的煤面都被清扫干净,堆成小堆后,我又找来推车,将这些收集起来的煤屑运到煤库中,做到 “颗粒归仓”,不浪费一丝一毫的煤炭资源。
最后,我扛来水管,打开阀门,清水顺着水管喷涌而出,我拿着水管,从厂区一头开始,缓缓向另一头冲洗路面。
水流过之处,地面上残留的细小煤尘被彻底冲刷干净,原本略显暗沉的路面,渐渐恢复了整洁的模样,甚至能映出周围设施的影子。
看着焕然一新的厂区路面,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 从协助卸煤、盖防尘网,到如今清扫路面,每一项工作虽然平凡,但都是保障厂区正常运转、助力供暖工作的重要环节,而认真完成自己的职责,就是我对这份工作最大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