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发走一波又一波打着劝说的名义过来,实则看热闹的亲朋好友们,饶是苏林昭,都有些累了。
没办法,这年头大家为什么都指望着高考能考个好大学,不就是图毕业后分配个好单位吗?
当初苏林昭考上大学的时候,大家不知有多羡慕,都说老苏家的闺女,以后肯定有大出息。
谁承想,好不容易考上重点大学,毕业之后居然不去工作,窝在家里能有什么出息,以后估摸着是废了。
这不就都想过来看看热闹。
当然也有真心实意替苏林昭可惜的,像苏大伯他们,不过关系比较亲近的,都知道苏林昭他们几个能赚钱,虽然不知道她具体赚了多少,但总归是吃穿不愁。
既然如此,那其他的就没多说,虽然他们都觉得放弃这么好的工作着实可惜,但毕竟对这些事情不太了解,不好以自己粗浅的见识,来提建议。
苏林昭总比他们聪明得多,她做这个决定,自然有她的道理。
这几年,苏大伯一家跟着苏林昭他们,赚的钱一点都不少。
不止是大堂哥苏志东,现在苏大伯家四位堂哥,都在南市买了房子。
不过只有老四夫妻俩暂时还是在老家,帮着苏大伯干着农活。对于老一辈来说,实打实能收到的粮食,最让人心安。
无论何时何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哪怕做生意能赚钱,粮食终归才是根本。
特别是遇上荒年,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最近到处都在讨论着分田到户的事情,苏家村应该不久后就能实行,到时候苏大伯他们也能更自由一些。
大堂嫂和二堂嫂两人还是在卖衣服,但她们也买了门面房,开了店,不再需要顶着风雨去摆摊。
二堂哥苏志南的食材配送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合作的店铺越来越多,带着几个表兄弟,帮着一起收菜送菜,还托关系买下一台拖拉机。
这几个月下来,买拖拉机的钱已经快赚回来了。
而三堂哥苏志西,以前就跟着村里的泥瓦匠学了一手技术,在苏林昭的建议下,现在带着村里的弟兄们,组了个施工队。专门承接一些建房子、装修的工作。
其中苏林昭一家,给他贡献了不少的业务量。自从三堂哥开始组建施工队,苏林昭一家后面买的房子,装修就再也没找过其他人,苏志西团队前期全靠苏林昭他们送来的单子拉起来的。
现在已经一年多过去,不管是在团队、人员管理上,还是技术层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村里建房子,没什么技术含量,基本就是在农闲的时候,本村的青壮年一起动手,用不了俩月,就能建成一座简单的院子。
而且也没有什么费用,都是各家轮流帮忙,饭管饱。
所以苏志西的工作重心,一直是放在城里,当然前期肯定没有那么容易。
好在有苏林昭他们的单子在前头撑着,慢慢也打开了市场,做出了自己的口碑。这年头宣传方式十分简单,有了好的口碑,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客户转介绍过来。
总体来说,苏大伯一家,发展都挺好。
等分田到户之后,应该能再进一步。
服装店的事情,自从一年多前带着苏大哥和大嫂周玉兰一起去进货之后,苏林昭慢慢开始放手。
让他们放手去做,只有偶尔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苏林昭才会开口。
慢慢带着去几趟,两人已经差不多能够接手,苏林昭也就不再参与进货的事情,只偶尔有一些她记得的重要节点,会提出一些建议。
当然,股份占比,她从个人名下,转让10%给到苏大哥夫妻俩,毕竟他们俩在服装店上花费的心力更多。
至此,苏林昭对于服装店,也算是撒手了,只掌握着大方向,其他的日常琐事,都由苏母和苏大哥夫妻俩负责。
近期,苏大哥已经在考虑把工作转让出去的事情。
实在是分身乏术,现在为了考察市场,加上进货的事情,时不时需要出差,老请假,影响不太好。部门里已经有人开始说闲话了。
至于大嫂,她倒是还好,毕竟她妈妈在厂里当了这么多年的财务主管,不说其他,在这小小的财务部,还是能让苏大嫂在里面待得舒心。
而随着服装店这边的事情越来越多,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和精力占比也逐渐增大,夫妻俩商量过后,还是决定苏大哥辞去工作,将他的工作名额转让出去,以后专心管着店里的事情。
对此,苏林昭是赞同的,现在还看不出来,再过几年,国营厂,将面临着重大挑战。其中许多厂子没有撑住,直接倒闭或者拖欠薪资、大规模裁员等。
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没必要死守着这份月工资不到四十块钱的工作。
而且他的工作还是在车间,每天做着重复而机械的工作,对自身的成长,帮助不大。
综合考虑之下,还是决定将工作名额转移掉,省的放这儿惹大家惦记。
苏林昭学校分配的好工作放弃,苏父苏母他们都没说什么,更何况是苏大哥这车间的流水线工作。既然他们已经决定好,自然不会多加阻挠。
总归孩子们大了,有自己的主意,做父母的,干涉太多未必是好事。
他们总要自己去经历风雨,才能担事。
苏父苏母现在很看得开,这其中自然离不开苏林昭时不时的洗脑工作。
但总得来说,他们俩算得上是一对开明的父母,对孩子们的选择,不会过多干涉,只努力赚钱,争取成为孩子们坚强的后盾。
让他们即使做错了选择,也能有退路在这,让他们拥有试错的底气。
只服装店的分红,他们老两口就已经拥有相当可观的存款。太多的投资什么,他们也不太懂,不去掺和。
有了钱之后,他们学着苏林昭,开始买房,买铺子,现在老两口名下的房产,虽比不上苏林昭,但也是颇具规模。
这些都准备等他们百年之后,再平分给三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