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样,边境总算彻底太平了,和平的时代终于到来。赵恒是个能够因势而变的明君,他及时创新性地调整政策,好让他的帝国迎来更大的繁荣。
首先是大规模的裁军。他爹赵光义打破了大宋边境祥和宁静,四处开启战端,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对此,赵光义应付的手段就是不断地增兵。在澶渊之盟前,各地的军队已经膨胀到让中央财政难以为继的地步。
现在既然不打仗了,那就不再需要养这么多吃干饭的军队,景德二年(1005年),赵恒下令合并各大防区,在全国范围内大量裁军,把这些裁下来的大兵一部分遣返回乡,一部分就地安置在河北、西北这些原先的战争前线,开发原已荒芜的土地,尽快恢复生产。
赵恒尤其重视农业的发展,他给各级官员都设定了相应的耕地新开垦亩数、辖区提升产量数等任务,作为每年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当时,有很多刚被军队裁撤的士兵不太懂种田,他就大量印发农业技术的书籍,让各地官员亲自宣传指导农业技术。
在他的大力劝农下,大宋的耕地面积激增到了五亿两千多万亩,比赵光义时期几乎翻了一倍。
困扰赵恒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粮食产量问题。当时整个南方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很不理想,只要一有洪涝灾害就会大幅减产、甚至绝收,于是赈灾成为了大宋朝廷的常规操作。
赵恒决心从稻种入手,寻找突破,他在皇宫里开辟了试验田,搜集各类稻种进行试种,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他发现一种从越南带回的占城稻不仅有良好的抗灾害能力,且周期短、产量高,不久后赵恒就颁旨“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各地种植。
几年后,江南水稻产量大幅上升。当时各个地方都纷纷上报喜讯,各地的亩产从一百斤左右直接上涨到两百斤以上。从此以后南方农业不断发展,进而有了“苏湖熟,天下足”,造就了宋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
赵恒重农但不抑商,他大力促进商业贸易。他先后在霸州、雄州、安肃军、广信军开设榷场,与辽国大力开展贸易,同时也鼓励民间的商业发展。
商业的繁荣大大刺激了民间生产力的提升,大量的财富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到了开封,开封富户逐渐增多,渐渐出现了“京城资产百万者甚多,十万以上比比皆是”的繁华气象。
物产的极大丰富让货币的购买力不断攀升,当时在开封买一斗米需要六文钱,而同样号称盛世的“贞观之治”,在丰年时一斗米价格也需要三十文,这说明由于赵恒时期的生产力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赵恒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他写了一首很着名的诗《助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一个文化盛世的开启是需要经济、社会底蕴的不断滋养的,经过太祖、太宗和赵恒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不断引领,一个光耀千古的文化盛世即将开启。
在赵恒一朝,大文人晏殊已经中了进士,而后世很多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这时候还都是孩子,比如柳永、苏洵、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他们就是在这么一个繁花似锦的时代出生,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熏陶中长大,慢慢孕育出一个个颖悟绝伦的智慧种子,在不远的未来他们也将绽放出璀璨的思想光芒。
在这个时候,大宋王朝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却也是每个王朝都会遇到大难题——宗室的安置。
这个问题在王朝开始的时候当然不会多么棘手,毕竟皇帝他一个人刚刚上台,整个家族还没有来得及开枝散叶。等过了几十年、上百年,一生十,十生百,家族的人口数就会呈指数倍增长。而对于怎么处理这么多的宗室子弟,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来说,都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
一方面呢,这帮人都是你的叔伯兄弟、骨肉至亲,万一遇到事儿了,一大家人多少是个帮手。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皇家血脉,往根子上倒腾,他们也拥有你这个皇位的继承权,一旦他们手上权力大了,遇到机会,他们把你杀了夺位也说不定。
在周朝,周天子搞了一个“分封方案”,让宗室去外面大大小小地占住一块地方,管财管民管军,一旦天子有事点燃了烽火台,就都要赶回来拱卫中央。这个方案一开始还好,一帮子姬姓诸王守着周天子安稳了很多年。
但到了后来,这血脉越来越远,感情也越来越淡,等到了东周以后,各个诸侯国基本上就不太听朝廷的号令了,有的还动不动欺负欺负周天子。
到了秦朝,这秦始皇一看周朝宗室的德行,就总结了经验:看来这宗室不仅不顶用,而且还是个威胁。于是他选择了“杀光方案”,一下子就杀了他的三个亲兄弟;秦二世也见势跟上,杀掉了包括扶苏在内的二十几个兄弟姐妹。
到了汉朝,刘邦也开始吸取秦朝的经验,刘邦觉得,就是因为秦朝没有分封宗室,所以天下大乱的时候,没有人帮皇帝,于是他把宗室四处分封。结果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后来宗室夺权,就爆发了七王之乱。
以后的各个王朝,有选择使劲压制宗室的,比如曹魏,也有选择分封方案的,比如晋朝很快就出了个八王之乱,结果都很不理想。
现在到了赵恒这里,他有着八个亲兄弟和好多个堂兄弟,其中几个,像赵元佐、赵元份都是生育小能手,生下了子嗣十几个。短短几十年,皇室的男丁人口已经破百,那怎么处理和这些人的关系呢?现在摆在赵恒面前的是个世纪难题。
一个聪明的帝王是懂得变通的,此时的赵恒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的方案,叫作“不杀也不封,就只给你体面”,这个方案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圈养”。他把这些人集中养在了开封,其他地方哪也不许去。平时呢,赵恒也时常召见这些人,大家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下下棋,跟外界时刻表露着:“看见没,俺们赵家人还是讲究亲情,相当团结的”;但你如果张口想要权力,那赵恒脸色就难看了,他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后来的皇帝们也都延续了赵恒的政策,到了仁宗时期,朝廷建了一个“睦亲宅”,宅子很大,条件很好,还给配了太监服侍,但是皇帝明确规定了,这些皇族们外地哪都不许去,都给我老老实实地住里面。所以说,这项政策既是福利,也是敲打,两层意思都在里面。
第二个是“身止”,意思就是不搞封荫传承。在其他的朝代,包括明清,按规矩皇子一般都要封亲王,亲王死了后再选一个儿子继续当亲王,其余的儿子要降一等当郡王,然后郡王的继承也是以此类推。这样的模式好在大家都有饭吃,矛盾就少,但是到了后来,宗室越来越多,对于财政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比如明末的时候,吃财政饭的宗室人口达到了30万人,国家需拿出30%以上的财政收入去供养他们。
而整个宋朝就没有这个方面的问题,因为赵恒规定了,以后皇子封王及身而止,不允许再往下传。那皇子的后代们想当官咋办呢,去参加科举考试,去从低级官做起,跟其他平民一样,荣华富贵靠奋斗。
但这算是有了上升的通道,就有了希望,这些宗族也就没有了太大的意见,所以宋朝的宗室经常有考上科举当官的,南宋的时候还出了个宗室宰相赵汝愚。
第三个是“约束”。在其他的朝代,亲王、郡王这些人是无比尊贵的,我们会在影视剧里看到,他们出行的时候都是前呼后拥的,动辄都是几百、上千人跟随,而且平时还和大臣交往甚密,经常会打个招呼办个事啥的。
而在宋朝,我们基本看不到这样的情况。因为赵恒给这些宗族规定死了,府里面养人都有定数,所以即便是亲王,身边陪着的也就是随随便便的几个人。
而且规定里还说了,亲王不允许私自结交大臣,只要是有点证据,就要立马处罚。但这都在皇城底下,这帮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难免的就有些瓜田李下的事情,所以后来这个规定也坑过不少人。
后来仁宗朝的景佑二年,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宰相吕夷简刚刚任命一个和尚当了僧官。这事很快就被人举报了,说是吕夷简有刻意结交宗族的嫌疑,因为这个和尚是亲王的门下,这个事情折腾了很久,后来查无实据才不了了之。
这套宗族管理制度的优秀之处就是“稳定”,宗族势力不强,就一定不会有七老八少的指手画脚,皇帝就有话语权,国家政策就能顺利施行;更也不会有宗族起什么非分之想,惦记上皇位搞点什么阴谋诡计。
多年之后,大理学家程颐对宗族治理方面就有过一段赞扬,他说:我们这个宋朝,有几件事是超越古今的,这第一桩就是百年无内乱,没有宗族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