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死后,朝局又进入了混乱时代。992(淳化三年)开始,吕蒙正独任宰相。果不出赵普所言,赵光义有点受不了吕蒙正的臭脾气。
吕蒙正的人生履历好比是一个人生逆袭小说的男主,他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吕龟图任职六品起居郎,也就是皇帝身边起草诏书的秘书。仗着与皇帝走得近,吕龟图的日子过得很滋润,竟然娶了36房小妾。
吕龟图的正妻刘氏是一位大家闺秀,看丈夫这么沉湎淫乱,便经常劝他节制身体。吕龟图本来就嫌原配老婆太老了,现在更加厌恶,最终将刘氏和她年幼的儿子吕蒙正一纸休书赶出了家门。刘氏虽然是个女子,却一身傲骨,她发誓此生不再嫁人,吃糠咽菜也要把儿子拉扯大。
流离失所的母子住到了一口破窑洞中,靠着刘氏给邻居纺布,吕蒙正给别人打些零工,母子俩艰难地生存了下来。他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也从不放弃让吕蒙正读书。在刘氏言传身教的教育引导下,吕蒙正渐渐成长为一个宽仁大气、才能卓绝的人。
在当时,吕蒙正被人们公认为“有侠气”,这不是那种动不动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市井任侠,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吕蒙正那是真正心系国运、为民请愿的磅礴豪迈和正直。初入朝堂的时候,有人就在旁边讥讽他说“吕蒙正这破落户也能参政”,吕蒙正目不斜视地直接走过。同僚心中不平追查那人姓名,吕蒙正淡然摆手阻止,他说一旦知道那人姓名,就不会忘记,还是不知道的好,这让当时的人们都很敬佩他的气量。
按照定例,朝廷会册封宰相的儿子一定的寄禄官职,吕蒙正却上奏说自己的儿子还幼小、寸功未立,受封这样的官职是不妥的,坚决拒绝了恩赏,这就更让人们敬服。
吕蒙正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也没的说,他非常善于识人用人,他看重的吕夷简、富弼等人后来都做到了宰相。在任用人员上吕蒙正也毫无私心,他还向朝廷推荐了经常说他坏话的老同学温仲舒等。
但是很快他就和赵光义有了矛盾,根本原因是行事做事的出发点不同。“大侠”吕蒙正的出发点是国家发展、百姓富足,而且他性格执拗、不知妥协;而赵光义是个政客,他的第一需求是控制,是对权力的掌控。这就导致两人经常意见相左,比如任用某人是能把事情办好、有利于国家的,但是赵光义觉得这人不太听话、不好管控,那就会坚决反对。
有一次,赵光义让中书省挑选出使辽国的使者人选,吕蒙正推荐了一陈姓官员,赵光义不喜欢这个人,就没有同意。第二天,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再次被否决。第三天,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赵光义把文书扔到地上:“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呢?”
吕蒙正这时候就说了:“我不是固执,是这个人可以胜任差事,其他的人赶不上他。我不愿用阿谀献媚盲目听从皇上的意见,以致耽误国事。”此时,旁边的同僚们都吓得屏气不敢说话,赵光义也只好不情不愿地答应让这个人出使,果然后来这个人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有一年在上元灯节的宴会上,赵光义向大臣们洋洋自得地夸赞自己功绩:“五代后周太祖郭威执政的时候,天上出现彗星,当时百姓都非常恐惧以为以后都没有太平日子了。直到我登基后亲自处理政务,天下才得到大治,看来治乱在于君主啊。”
就在群臣一阵附和的马屁声中,吕蒙正离开了座位开始谏言:“皇帝所到之处,必然士人百姓云集,看起来就显得国家昌盛。臣曾见过城外数里,冻饿之死的有很多,希望陛下能够知晓真正的民情,这是百姓的福气。”赵光义此时已经气得变了脸色,吕蒙正却是从容淡定地返回了座位。
淳化二年(991年)9月,仅仅过了一年多,赵光义就受不了这头倔驴了,随便找了个理由下旨罢免了吕蒙正的相位,让他只做吏部尚书。接替的还是那个听话懂事的李昉,朝局又不可避免地进入没人管事的懒政躺平时代。
就这么过了两年,淳化四年(993年)10月,实在是累疯了的赵光义只好又把吕蒙正弄了上来当宰相,让他赶紧干活,让没本事的李昉赶紧滚蛋。
从976年登基,到淳化四年这17年间,烦躁的赵光义来来回回换了八位宰相,其间赵普和吕蒙正这两人都是来了又走、走了再来。这可比他哥哥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换得频繁多了,那为什么他会不停地换人呢?
这17年,从刚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屡遭失败,赵光义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失威”。
地位不正必然根基不稳,高梁河之战的失败又让他失去了威望,在群臣的眼里,他能做皇帝只是因为他是太祖的弟弟,而他本人并不配这个位置。他所渴望的那种像他哥哥太祖皇帝一样万众归心、令行禁止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他明显能看得到大家对他能力怀疑的眼神。
“不,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他在内心默默地大喊。渐渐地,他讨厌任何质疑的声音、任何不同的意见,讨厌任何有性格有脾气的下属,哪怕对方做得再好、说得再对。
他想要的是下属们都真真正正匍匐在他的脚下、从身体到内心都臣服于他的统治感。
但遗憾的是,你只要想好好执政,那就一定需要有能力的人,而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是有性格的,因为能力的提升是一件痛苦的过程,没有点执拗性格的人很难坚持下来,除非有什么特殊的人生际遇。
——赵光义也是郁闷,难道真找不到一个既能力卓越肯干事、又听话懂事的宰相人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