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急切需要一个盟友,一个在势力根深蒂固、门生故吏遍布的强力盟友,这个人要能掌握深层次信息,能调动大量朝廷人力资源打击私党,也能在大量裁撤人员后让行政机器正常运转。赵光义瞅来瞅去,发现人选只有一个,那就是赵普,前两年刚把人家撵走,现在还得厚着脸皮请人家回来。
雍熙四年(987年)四月,赵光义以怠政为由罢免了李昉的相位,亲召六十七岁的赵普回京任职宰相。关于两人见面的会谈场景,史书上的记载很官方,但是我们能肯定,那一定是关于利益的一场谈判,赵普问:“请问陛下为啥又喊我回来。”赵光义相当干脆利索地说:“你帮我压制朝局,我保你家族平安兴旺。”赵普爽快地回答:“好的,就这么说定了。”
不放心的赵光义又同时任吕蒙正为宰相,位在赵普之后。吕蒙正是科举入仕的,属于根正苗红的天子门生自己人。
赵普先是着手当务之急——清除私党。赵普是相当给力的,立即施展了一名老猎手的雷霆手段,他秘密会见了老部下皇城司都知杨守一,重启当年布建的情报网络,五日之内就绘制出朝中结党\"五人帮\"关系图谱。这五个人是知制诰胡旦、工部侍郎赵昌言、度支副使董俨、盐铁副使陈象舆、右正言梁颢,分别负责行政、基建、财政、税收、监察五大领域,个个都是位高权重的大佬。
赵普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派人调查核实,各种手段频出,他派心腹伪装成商人接触董俨家仆,买通胡旦的贴身书童,甚至拿到了赵昌言与陈象舆密会的谈话记录。其操作之犀利让现代的FbI都自叹弗如,很快就集齐了这些人结党营私的铁证。
一个月以后,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政治突袭在早朝上演:
辰时:御史突然发难,弹劾五人结党
巳时:皇城司呈上铁证
午时:圣旨已下,五人同时处置。胡旦、赵昌言、董俨、梁颢、陈象舆五人同时被贬,而且都是去到海州、降州这样远得不能再远的地方去当了几个不入流的小官,其他的亲近党羽如翟颖等人也全部被贬、被撤职,甚至被流放。
然后,赵普重新梳理全国政务。对于要急办快办的,严格限期督办执行;对于出现贪污腐败的,严格调查处理;对于玩忽职守摆烂躺平的,坚决撤职换人。
关键是下面的人是想混都混不过去,赵普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下面那些人搞得糊弄上级的小九九,他比你还懂。顿时间,吏治清平、政令畅通,朝局焕然一新。
当然,赵普的辛苦付出也是快速获得了回馈,弟弟赵安易被任命为宗正卿,长子赵承宗加封左羽林大将军;次子赵承煦被任命为成州团练使,赐婚原后蜀国主孟昶的女儿,封仙源郡夫人。
赵普就这么忙忙碌碌了快两年,终于把乱成一锅粥的朝政理出来个头绪,可他毕竟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早已不堪繁重的朝政压力,身体每况愈下。皇帝非常关心赵普的健康,准许他平时在家休养,只是定期接他到中书省办公;免除他的觐见礼节,只是遇到大事要事的时候,才请他一起来商议处理。
淳化三年(992年)的八月,自感时日无多的赵普请求和皇帝见了最后一面,赵普强撑精力聊了很久,多谈论国家大事,怎么御辽治边、怎么整顿吏治、怎么完善制度等等,皇帝接受并大大肯定了这些建议。
最后皇帝问了一个问题:“你百年之后,谁能当宰相?”赵普沉吟片刻,随后坚定地说:“臣就推荐吕蒙正吧,这是个经天纬地的宰相大才,肯定能帮皇上治理好大宋,但他性格太过执拗,不像我这样能婉转变通,所以希望陛下多包容他。”赵光义很是感动,紧紧握着赵普的手道:“我知道你这是出于一片公心为国举贤,请你放心,我一定会接受这个建议。”
不久后,赵普病逝于家中,终年七十岁。
有人说,这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他不惜编造谎言、伪造证据,去投靠杀害赵匡胤的凶手。
但我想说,当平常人处于同样的境地,大部分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为了保全家人的生命,他苟且偷生,献祭出了自己的政治尊严,在这一点上其实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因此指责他的道德亏欠。
我们当然崇敬方孝孺舍弃“十族”性命,去成就万古长青的忠肝义胆。但这些人心硬如铁,太过于伟大,我们心想往之,但很多时候,真的很难做到。
对于平常人的一些平常选择,我们不认同,但理解。
赵普是个有贡献的人,他定国策、锄奸佞,对大宋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尽了力,他的能力终让老对手折服,赵光义听闻赵普死讯,悲痛异常、泪流满面,和众臣深深地感慨道:“你们都知道,赵普曾经和我一样都在先帝手下为臣,我们之间曾经有过很多矛盾。但是他尽忠于国家,有管仲、诸葛亮之智略,有房玄龄、杜如晦之经纶,是真正的社稷之臣。他的死,是我的极大损失。”
赵光义宣布罢朝五天致哀,追封赵普为真定王,赠尚书令,赐谥号为忠献,并亲自撰写碑文;葬礼以国丧规格办理,派遣右谏议大夫范杲代行鸿胪卿之职,下葬那天官府设卤簿鼓吹仪式。
正如现代史学家钱穆的评价:\"赵普之才,在于能将权谋服务于大义。\"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中,他就像走在钢索上的舞者,始终保持着危险的平衡——一边是道德的非议,一边是治国的实绩。这种充满争议的人生,或许正是权力场中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