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搭建完了政体,赵匡胤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教育改革。正是自此开始,中国才有了真正的科举。

其实,宋朝之前就有所谓的“科举”,但那只是个形式,可不是什么人想参加就能参加、参加了就能考上的,你就是才高八斗、文曲星下凡都是白搭。

这就要说到一个利益阶层——士族,宋朝以前,历朝历代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这似乎已经成了传统。士族占有着大量的土地,还都有私人武装,如果士族不支持皇帝的想法,中央政令是根本施行不了的。

处处掣肘的皇权,不得不时时寻找国家利益和士族利益的平衡点,艰难施政,否则就有可能直接翻车。士族会更换皇帝,甚至更换整个王朝,典型的就有施行井田制的王莽、重用寒门庶族的南齐萧宝卷、实施科举制的隋炀帝杨广。

士族这个东西得从汉朝开始说起。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给开国功臣们封了世袭爵位和大量土地,好让他们死心塌地辅佐自己的刘氏江山。

对于这些人来说,当然是希望自己的权力、财富、土地都能够永远传承下去,于是开始了内部通婚,用门第、族望等方式来互相绑定,以此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就这样,一个利益交织、彼此保护的权贵集团诞生了,这便是士族门阀。

而皇帝们要想加强皇权,就必须削弱士族势力。于是一代代皇帝们尝试了各种办法,试图绕过士族,从基层选拔官员。

汉武帝时期开始施行察举制,大致的流程就是地方官员经过考察判定,定期向朝廷举荐一些孝顺廉洁人品好、有工作能力的人出来做官。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判断一个人孝廉与否、能力强弱的主观性太强,很容易被人钻空子。士族开始玩起了套路,今年你推荐我儿子,明年我推荐你儿子,到头来当官的还是那帮人。就这样,皇权削弱士族的第一招,推荐选拔制失败了。

士族就代表着势力,就代表着身份,所以我们看汉末的《三国演义》的时候,人们一见面就牛皮哄哄,说我家“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等等,然后对方就无比尊敬,开始给你安排上座。

既然动不了士族,皇权就顺水推舟地开始妥协。为了获取士族支持,曹丕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就是只根据士人的家族门第、官位大小来确定品级,确定能占据多少规模的田地,这就把士族特权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到了两晋,司马家本来就是“河内司马氏”的士族门阀,它更加大力推行这项制度,使得士族在两晋走向了巅峰,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垄断寡头政治的局面。

到了唐朝,唐玄宗想通过培植新兴军事贵族来对抗士族,他设置了河东、河西、北庭、剑南等十大节度使,给军人更大的权力来争夺朝堂话语权,希望二者互相牵制、互相制衡。

不过李隆基玩砸了,李隆基扶植安禄山、哥舒翰等人是为了分权;士族这个敌人很强大,相应地,被分权与之对抗的军人势力也跟着坐大。权力越来越大的安禄山,被李林甫、杨国忠为首的士族搞烦了,就掀了整个朝廷的桌子,由此爆发了“安史之乱”。

随后大唐由盛转衰,宣告了皇权试图削弱士族的第二招,新兴军事贵族的平衡方案失败。

唐朝也希望通过用科举来打破士族体系,但是士族也很有对策。

在唐代,你要是想参加科举,要么得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六大高等学府读过书,而这六大学府对出身要求严苛,想上国子学你爹至少得是朝廷三品官员,上太学、四门学你爹得是五品官员。

进不了这六大学府的也可以由地方推荐,但那也是遥遥无期,每年的身份审核过关率仅仅只有十分之一。而且就算你有了考试资格也没用,唐代科举考卷上的名字是公开的,考官看一眼你的名字,就能知道你是不是士族门阀的子弟。

那老百姓还有没有机会通过科考呢,有,但非常之难。你得先和士族签订“卖身契”,走上那么一轮的“行卷”与“公荐”,而唐朝科举最大的漏洞就隐藏在这里面。

所谓行卷,是指士子们在考试之前,先去设法拜访达官显贵,投上名帖和习作希望能得到赏识,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写道:“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这描述的其实就是行卷的屈辱经历。

所谓公荐,是说士族公卿如果看中哪个士子,就征召他做门生,然后向主考官推荐这名士子,这样科举及第的可能性就会极大,而这个士子以后就是士族门阀的人了。

行卷与公荐在唐代都是合法的,士族们就可以借此影响科举结果,比如博陵崔氏的崔雍、荥阳郑氏的郑颢名盛一时,人称“崔郑世界”。

在《长安三万里》电影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白、高适求公荐而不得的痛苦煎熬。“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现在知道李白为什么非要给那个近两百斤的玉真公主当男宠了吗?不认个好靠山,平民科举基本无望。

历史的强大惯性让整个唐朝科举形同虚设,不但没有起到抑制士族的作用,反而成了士族进一步垄断权力的工具。于是,皇权削弱士族的第三招,科举替代士族的方案也宣告失败。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翻了这一切——黄巢。

大唐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科举考试,礼部侍郎崔沆担任主考官。公布及第名单后,有个人叫崔瀣的人被安排工作特别快,所任官职也特别好。大家就难免怀疑,这崔瀣和崔沆是有特殊关系的吧,再一查还真是,俩人都是大士族清河崔氏的家族成员。

于是大家都讥笑说,这舞弊得也太明显了点吧,还真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啊。然而崔沆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对子侄的一次徇私,无意间播种了一颗仇恨的种子,直接造成了自己和整个崔氏家族的团灭。

就在这一年,观看放榜文书的人群里面有一个年轻人,他查遍榜单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他立即明白自己又一次名落孙山了。

这个年轻人叫黄巢,他出生在曹州(今山东菏泽市)的一个盐商家里,家境很殷实。黄巢从小受到的教育还是很不错的,少年时的黄巢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神童,不仅精于剑术、射术和马术,还饱读诗书,文采斐然。

在家人的殷切目光中,学有所成后的黄巢满怀斗志地走上了科举之路,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以他的才华,竟然屡试不第。事实证明,小镇做题家的十年寒窗,比不了五望七姓、关陇贵族的百年人脉。这不禁让他大受打击,深感世道不公,不是说科举就是为了给天下读书人提供入仕通道的吗?为何我黄巢满腹经纶却怎么也考不中?

他怀着满腔怒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复仇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完之后就此掷笔,回家重操盐商旧业,从此再也不参加科举。

从此大唐少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江湖上多了一个发誓要干翻这个世界的乱世枭雄。

咸通十四年(873年),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从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到山东沿海地区颗粒无收,饿殍满地,但唐懿宗急着镇压藩镇势力,不去赈济灾民,反而派官员催交,对交不上赋税的百姓关押和鞭笞。当时,曹州(今山东菏泽曹县)一带流传着“金色虾蟆争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的歌谣,黄巢与子侄黄存、黄揆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揭竿而起。

在黄巢领导下,农民军攻掠了十余个州,横行山东,早就不堪重赋的穷苦百姓们纷纷归附黄巢,数月间,起义军就达到数万人,淮南(今淮河以南地区)和河南一带的农民也纷纷响应反抗唐的统治,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

刚刚起义的黄巢,还是怀揣着重塑世界梦想的,他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冲天”就是要打倒封建反动统治头子唐僖宗,“均平”就是要杀富济贫、均田均产,黄巢军也是军纪严明,对民众秋毫无犯,

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军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的规模,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二十万。二十万个人,就是二十万张嘴,黄巢那叫一个愁啊,军粮动不动就不够了,而来投奔的人还是越来越多,钱粮从哪来的呢?此时已是晚唐,国力急剧下滑,朝廷府库远不如以前充盈,黄巢攻下一个个州府,打开府库一看,很多都是空空荡荡。如果单靠抢劫各地府库来养军,肯定是不够的。

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他打下青州后,发现虽然这里群众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如同行尸走肉,但城内有一处大宅子,里面人都衣着光鲜、油光满面。他再一打听,原来这是士族青齐崔氏,属于清河崔氏的支脉,出过北魏宰相崔光、后燕大将崔亮,还有唐肃宗时期宰相崔圆等很多高官。

他下令打开崔家仓库,看着满屋的金银财宝、满仓满囤的各种粮食,再看着狼狈不堪四处躲藏的士族老爷们,他心中只有三个字“凭什么”,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全部屠光抢光。从此之后,他的目光就盯上了士族。

经历了汉晋唐多代漫长的积累,士族手里掌控了巨量资源。本来就仇视士族的黄巢每到一地,就对当地士族来一个“洗劫一空、杀戮殆尽”。这样,黄巢立即就有钱有粮了,参加起义军的人也越来越多。

黄巢可谓是游击战的鼻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正因为此,黄巢大军去过很多地方,他打击的范围也才足够广阔,从而才能对士族造成如此广泛的覆灭式打击。

黄巢起兵之初,主要在山东逐步发育;在遭遇大规模围剿后,进入河南,打到了郏城(今河南郏县);大规模唐军紧跟而至,黄巢就顺势进入江淮;没多久又跑到蕲州等地(今湖北黄冈市)。形势不利时,又重新回到山东,然后转入河南,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和唐军打了一仗;随后南下进攻荆南(今湖北荆州市),遇阻后再入河南;后入江淮,狠狠地一通烧杀抢掠后,向南攻占宣州(今安徽宣城市),此时黄巢大军的数量达到巅峰,共计60万人。

黄巢在暴力所带来的快感中迷失了心智,开始走上了违背初心的道路,渐渐地,他和属下军队的行为和土匪再也没有什么区别。黄巢大军每到一个地方,无一不是烧杀抢掠,随意抢夺百姓财物、随意凌辱女子,如有反抗者直接斩杀。

黄巢在现安徽、江西地界招募兵士后,为了避开唐军围追堵截,迅速进入浙江,从浙江南下福建;又从福建奔袭入广东,攻下广州,杀了12万在广州经商的海外商人和传教士,又经广西一路向北,接连攻克桂州、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和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等重镇;在襄阳遇到了唐军追过来的主力部队,后再入现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等地,向西攻入河南,占领洛阳。

慢慢地,黄巢迷失了自我,眼里只剩下了权力和杀戮,对于人命,他变得愈发的麻木和冷漠。黄巢军在陈州被围困百日之后,由于粮食极度匮乏,竟然实施了令人发指的举动——把人肉作为军粮。

据史书记载,黄巢下令制造了数百个巨舂,这些巨舂如同魔鬼的利齿,昼夜不停地砸击。大批活生生的人,无论尊卑贵贱,排着队挨个投入到巨舂中,片刻间就被捣成肉泥。这些肉泥被黄巢军切成块状,再分而食之,陈州周围百里变成了一个恐怖的人肉加工基地,史称“捣磨寨”。

曾经繁华的中原大地,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息,惨叫声、哭泣声此起彼伏,仿佛人间地狱。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使得陈州附近的数十州百姓几乎被吃光,保守统计,被黄巢军吃掉的人数超过三十万。

黄巢在九年多的时间里转战南北,足迹反复游荡于十多个省。也就是说,南到广东广西、北到太行山脉,东到东部沿海、西到秦岭山脉,包括中间大片的中原腹地,盘踞这里多年的地方士族几乎全被屠戮一空。

黄巢打下洛阳后,迅速率军再扑关中,攻克长安。因黄巢军攻势太急,让人着实意想不到,僖宗李儇只来得及带着极少数宗室连夜紧急逃离京城,前往四川,黄巢旋即攻占长安。

攻陷长安后,一开始黄巢还作模作样,告谕市民说:“我黄巢起兵,本来就是为了百姓生计。我不像李氏皇帝一样不疼惜百姓,大家尽管安居乐业好了,都不要害怕。”

可是欲望的闸门一经打开,就再也难以关闭。隔夜之间,长安城里的抢劫和杀戮就开始了。史书记载,数日间黄巢军四处劫掠、焚烧房屋,街上到处堆满了尸体,腐臭不堪。

黄巢的确做到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未及时逃离长安的李唐宗室均被黄巢所灭,公卿士族大部分都没来得及逃走,也全被灭族,比如时任宰相的崔沆等诸多大臣藏匿于民间,在被搜出来后一律处死,族人也一并处死;还有不少士族子弟不愿投降,举家自尽,比如将作监郑綦等。

此时的黄巢心中充满了复仇的快感和唯我独尊的自信,他随即登基称帝,国号“大齐”。

黄巢正在长安城里作威作福,小股唐军趁乱攻城,黄巢慌乱之间带了少数随从逃出城,唐军进城之后,受到长安百姓的欢迎。黄巢到了城外定下神来,发现攻城的唐军人数很少,随即再反攻入长安。黄巢重入长安后,对百姓欢迎唐军一事非常生气,居然下令屠城。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唐军大举反击。黄巢逃出长安之时,下令纵火焚城。

之前的长安是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长安城及周边人口总量约为160万,而黄巢之乱后,人烟断绝成为一座死城。与此同时,盘踞中央的朝廷士族也就此烟消云散。

出了长安的黄巢,是一路打一路逃。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当他的大军抵达山东虎狼谷时,眼看脱困无望,黄巢召来自己的外甥林言,让亲眷们拿自己的首级来换取唐军饶得性命,说罢,他挥刀自刎。于是,轰轰烈烈转战大半个中国,让唐朝统治者心惊胆寒的黄巢起义就此宣告失败。

曾经有一个心中装满了正义和理想的少年,来到恶龙的巢穴,找到恶龙,并用宝剑杀死了恶龙。少年坐在恶龙的尸体上,看着龙穴里一地的金银财宝,最终他的头上长出了犄角,背后长出了翅膀,少年向欲望屈服了,他也变成了恶龙。

这是一个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幼时的黄巢曾经说,假使有一天他成为了掌管天地四季的神灵,他一定要让他菊花和桃花同时在春天盛开,让百姓和士族一样能吃饱穿暖,“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年的黄巢学富五车,立志要投身科举、为百姓请命,为大唐社稷履职尽力;刚揭竿而起时的黄巢也想要劫富济贫,为黎民百姓谋生存。但是面对欲望,黄巢屈服了,忘记了初衷,他屠杀全国人口八百万,其中大部分是百姓,他最终也成了恶龙。

黄巢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清除一个阶层最有效、最朴素的手段就是“肉身消灭”的物理超度。黄巢基本把所有士族杀了个遍,连带着他们的家业、地位也一并摧毁,祸害中国几百年之久的门阀士族终于崩溃。

从此世间再无士族,封建皇权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赵匡胤深知,没有士族羁绊的皇权政治多么来之不易,那是尸山血海换来的,而宋朝再也不能去培养出新的士族集团。人性是自私的,全靠官僚系统的自我选拔,必然会形成彻底固化的利益集团。只有公平公正的科举,让平民子弟能有跨越阶层的机会,不断地去冲击原有的官僚集团和利益群体,才能彻底让士族失去生长发育的土壤。

在报考条件上,宋朝科举的参考门槛大大降低。赵匡胤不光废除科举“公荐”,而且鼓励贫苦人家子弟读书考试,给来京赶考的贫困学子提供食宿。

宋史记载,到了宋神宗时期,太学贫困学生可每月领取三百文补助,多的时候达到一千文。按照买大米的购买力来算,这相当于现在的600到2000块钱,这在那时候已经不算少了,足够一个太学生吃饱吃好。

在考试内容上,相较于唐朝的主要考察死记硬背和辞藻华丽,赵匡胤和他的继任者们做了相当大的革新,主要追求实用。在后来的范仲淹、富弼的“庆历新政”中,将原来的注重诗赋改为策论,重点考查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王安石变法中,直接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科,主考经义和策问,重点考察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同时设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

史学家们常说的“宋朝出名臣”,可不是一句空话,范仲淹、富弼、包拯、王安石、章惇等治世之能臣不可胜数,而这与宋朝求真务实的科举培养是分不开的。

在考试形式上,赵匡胤把宋朝科举分成三个阶段。最初的是“州试”,每三年的秋天举办一次,所以州试又被叫作秋闱。秋闱的通过率相当低,例如1106年有8万人参加秋闱,只有2334人通过,通过率仅为3%;1090年福州3000人应考,最终只有40人通过,意味着每75个应考者中只有一人获得功名。

通过秋闱的人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这就算跨越阶层步入乡绅了,大家会喊你叫作“举人老爷”。这时候,周围的人会非常尊重你,以前看不起你这个穷酸书生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会开始巴结你,从前欺负你的地痞无赖会吓得跪在你面前瑟瑟发抖。因为此时你不光被免除了徭役和丁役,而且最重要的是拥有了一个重要身份“官身”,你要是实在通不过下一轮的考试,在到了一定年龄后,就可以选择参加宋朝一种特殊的科举——“特奏名”考试,拿一个“同进士出身”,达成获取功名的愿望。

第二个阶段叫作“省试”,一般在开春进行,所以又被称作春闱。春闱每三年举行一次,录取率更低,例如1002年,名举人参加省试,只有219人被赐予进士功名,录取率仅为1.5%。考虑到州试的录取率,所有考生最终进士及第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一,这比咱们现在高考考进顶尖学府还要困难。

通过春闱的人就到了最后一步“殿试”。殿试是由天子亲自主考的,各类考生将在大殿之上面见皇帝。所以最后被选中的人,也被叫作天子门生。

试想一下,这些书生平时也见不到什么官,顶多能见得上家乡的保正、里正啥的;突然受到皇帝接见,那叫一个“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感谢“皇恩浩荡”。史书记载,殿试中“感激涕零者常有之”,殿试这种形式极大增强了君臣关系,是有利于君主集权的。

在批卷流程上,力求严格公平。赵匡胤亲自审定了整个流程:弥封试卷后,将试卷交给专人进行誊写,再把试卷交给初考官进行审核;初考官审核完后,再由覆考官再进行审核。其流程非常繁复,以确保考生信息不会泄露。

又历经后面几任皇帝的多次修改,宋朝科举的各项制度越来越完善,试卷糊名、封闭出题人、亲属考官回避等这些制度首次出现在科举中,即便现代的公务员招考和遴选考试中,也能窥见宋代科举的影子。

严格的科举制度,对防止作弊的成效还是非常显着的。有宋一朝,官宦子弟的登科率只有两成多,远低于唐朝时期的九成;这个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说明有关系有人脉的人,已经找不到空子可钻了。

自赵匡胤改革起,民间兴学之风渐盛,各地书馆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育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时间来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应天府书院的朗朗晨读声惊飞了栖息的鹳鸟,这座由民间集资兴建的书院,讲堂横梁上悬挂着一幅“天下同文”的匾额。这四个字正是赵匡胤教育革命的精髓:让知识的火种突破士族庄园的高墙,在布衣芒履的市井巷陌间淬炼文明之光。

最富戏剧性的场景出现在宋仁宗庆历四年的眉州。当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赴京赶考时,他们的行囊里除了笔墨,还有三把川西特制的油纸伞。伞面用《论语》残页裱糊,苏老泉说:\"此去若落第,便以圣贤文章遮风挡雨。\"这种将经典融入日常的巧思,正是科举重塑的文化生态——知识不再是士族垄断的装饰品,而是寒门学子的生存利器。

当南宋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格物致知\"时,他身后的屏风画着《科举流变图》:从汉代的察举孝廉,到魏晋的九品中正,最终定格在宋代的糊名殿试。这幅图卷的留白处,有陆九渊的题跋:\"千年铁幕裂,文明始涅盘。\"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改变了官员的出身结构,更重塑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只是传说,而是渗透到市井巷陌的生命体验。

光绪三十一年的贡院拆毁现场,工人们从地基中挖出宋代\"糊名法\"的铜匣。就是这个装满蜡封竹签的装置,曾决定过苏轼、王安石等无数寒士的命运。

今天的考场上,当电子监控仪扫过密封试卷时,历史的回响愈发铿锵——赵匡胤们与士族的博弈,本质上是对知识分配权的争夺。这场持续千年的改革从未真正结束,只不过战场上的伎俩已从九品中正变成了\"科研代际传承\"(如教授父亲帮助子女在竞赛上拿奖、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从“通榜荐举”的笔墨游戏转向了\"特殊通道\"(特长加分、单招录取)。

当我们为教育公平振臂高呼时,或许该记得那个在开封城头砸碎九品碑的帝王:真正的改革不在程序上的所谓表面正义,而在于通过制度的不断更迭,来构建让“董小姐们与小镇做题家公平比武”的规则舞台——无论是文化较量,还是手术刀下的专业竞争,进而才能保持阶层的流动性。

当某外卖平台骑手通过\"在线大学\"考取律师资格,当某山区女孩通过卫星课堂走进麻省理工,我们便在这些微光中看见,那场始于开封科举改革的文明突围,仍在历史的甬道中投下闪亮的光斑。

墨坛书屋推荐阅读:重生之战神吕布医妃惊世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龙血战神萌妻十八岁临高启明龙魂特种兵帝临鸿蒙天唐锦绣房俊大魏宫廷穿越战国之打造地球村跃马大明爆强宠妃:野火娘子不准逃凤帝九倾龙腾美洲学霸养成小甜妻重生之宋武大帝邪龙狂兵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三国:赵云是我弟万域灵神穿越之极限奇兵护国公灭世武修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重生1840:从废柴到霸主你是明珠,莫蒙尘特工之回到清朝这驸马当不得,影响造反!唐贼凶悍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美漫丧钟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大宋将门三国曹髦灭晋兴魏兵锋王座寒门状元特种兵之血色獠牙异世开荒称帝北雄带着仓库到大明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华夏万界为尊天下第一小乞丐大明安国公黑铁之堡英雄恨之帝王雄心中华第四帝国重生我无敌大清隐龙
墨坛书屋搜藏榜:大明1805趣味三国传奇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大秦:苟成陆地神仙,被金榜曝光了!家养腹黑龙夫:愿求一纸休书我是正统我怕谁镇西王:天下霸业英雄恨之西楚霸王暗战绝世风华:妖娆驭兽师我被王莽拉着穿越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三国第一霸主重生大明1635以和为贵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唐枭终极妖孽狂兵夫人,请慢走(GL)帝国由中世纪开始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大明之纵横天下抗日之无敌战兵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红楼之石头新记曹操,梦回赤壁,龙吟千年穿越大唐重整山河重装军火商大明伪君子重生三国:吕布称霸!长缨赋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不当堂主好不好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爆笑穿越:草包傻王妃亮剑之我成了赵刚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最吕布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九龙夺嫡:疯批皇子冷宫皇后崛起计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最强军魂秦皇扶苏:赳赳大秦,称霸全球皇家儿媳妇悍卒之异域孤狼双面王爷二货妃大宋小农民原始人攻略三国:摊牌了,吾乃上将邢道荣
墨坛书屋最新小说:逸云:一场探寻世界真相的小故事大魏第一武卒饥荒年:上山打猎带娇妻吃鸡靠给古代大佬剧透,我逆袭了!三国:朕不死!尔等终究是臣唐末从军行称霸汉末,从羌人叛乱开始水浒:我,绿林盟主,白衣秀士穿越成废皇子: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穿越1644不做替身后,被长公主截胡赐婚大树将军冯异重生吕布之我要苟活下去唐末,开局就被软禁东汉之乱世黄巾我和赵匡胤称兄道弟那些年生存技能点满,边境打猎养全家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重生为质子,竟然称帝了?大明帝国一六一六秒懂三国全史记李二要疯,儿啊,这是朕的大唐?开局瘫痪农夫,我带儿女青云直上我在大秦当兵王,开局被始皇认亲大明第一相我在北宋吃软饭清妖入关?莫怕,有我上帝之子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强召唤:屠尽皇城后,女帝跪求我原谅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乱世军户:从鲤鱼换老婆开始!让你冒充世子替婚,你调教出绝世女帝?单手举起千斤鼎,你说他是状元郎?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我来现代当明星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我!崇祯,带着港口穿越大明三国:云大怒,你惹我干啥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三国大反派三国开局忽悠吕布跟我结义造反嫁给女帝后,我成了千古奸臣穿越女频反派:手握十万大军的我笑疯了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百万铁骑踏皇城,你说这是痴傻世子?穿越三国之大汉逍遥侯王直历史请就位后三国之曹魏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