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赵匡胤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帝国,这个帝国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创伤中走出来,百废待兴,他将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着手打造他心中的那个政通人和、永世传承的大同世界了。

那就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政体。赵匡胤是看不上前朝政府管理体制的,他觉得全是漏洞,所以才有那么多权臣、那么多割据势力。

第一步,打造全新的相权。

贯穿中国整个历史,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纠缠而又反复,从建立王朝开始,宰相就是皇位的巨大威胁。很多时候皇帝懒啊,总离不开职业经理人——宰相,好帮忙打理杂七杂八一大摊子事情,而这个职业经理人一旦权柄过重,就很有可能开始觊觎皇权。

这归根结底是皇位的合法性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的皇帝始终试着去论证自己皇位的唯一合法性,劝着黎民百姓忠君爱国,但另一面,自己的皇位也是造反得来的。

这不像西方国家,尤其是中东地区,人一生下来就立马接受宗教洗脑,认为哈里发是大神指定的使者,哈里发死了他儿子就是新的使者。宰相要是想上位,那就是反神、反宗教,就是反人民。所以就只能任由哈里发在位子上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宰相就只能是个高级打工仔。

中国的皇帝们不是没想过也搞上君权神授这么一套,但是这东西在中国水土不服。早在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君主就自我宣扬“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问题就是没有成体系的宗教,群众基础不好。“天”是管皇位传承,但管不了小民百姓,管不了人生老病死,管不了家里想生儿子,管不了家里丢了两块破棉布;而这些小事宗教都管,你只要跪那磕几个头就啥都有了。

等中国引入成体系的宗教,已经到了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67年左右),那时候佛教画像雕像都是印度人,明显就跟皇帝长得不一样,于是皇权和宗教就一直没有办法关联上。

等再过了几百年,佛教深入人心,负责管理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皇权就只能继续孤零零地受命于“天”了。而天这个东西解释力太弱,导致中国人不怎么信,所以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皇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道德负担,把前朝皇族清空是常有的事情。

于是,宰相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地给皇帝干活的时候,难免一肚子怨气,“这皇帝脑子不好、脾气不好,屁事还一大堆,啥都不管就知道花钱”,开始咋看这个皇帝咋不顺眼,再等宰相权力大到了一定时候,软禁皇帝或者废立皇帝就是一句话的事,比如伊尹、霍光、董卓。

要是宰相野心再大点:“国家的法人能不能换成自己呢?现在皇帝的江山不也是夺了别人家的吗,他夺得怎么我就夺不得。”这时候下面人再一撺掇,这个职业经理人摇身一变就成了董事长,比如曹丕、刘裕、高欢。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都设有宰相,宰相都坐掌中书省军、政、财权一把抓,地位也很高,有资格和皇帝“坐而论道”,但是赵匡胤觉得这样不好,宰相权柄决不能太重。

赵匡胤改革的思想就是“分权制衡”,他只把政务管理权留在中书省,领头的还叫宰相这个名字。但是同时又把军权分给了枢密院,领头的叫枢密使,尊称为枢相;财权分给了三司,领头的叫三司使,尊称为计相,这宰相和枢相、计相在宋朝都是宰执。

这样一来,皇帝本来是跟一个大胖子宰相掰腕子,现在变成跟宰相带着枢相、计相这三个小瘦子分别掰腕子,这样看起来胜算就稳当了很多。

然而赵匡胤料不到的是,在他死后,贯穿整个宋朝,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仍在延续。中国人是有智慧的,宰相们用了一个办法,破解了分权这个难题——“兼职”。

在北宋初期,有些事情需要几个部门合办,比如赈济、建城等,为了办事方便,在政务方面,宰相多兼职门下侍郎;财务方面,多兼职转运使、提举三司会计司、提举尚书讲义司等。等办完了事,兼职也就一直兼着了。

到了北宋中期,宰相又开始兼任军权职务。仁宗时期宋夏战争,宋军在好水川战役中战败,朝廷便开始了对政治体制的反思,认为战败很大程度上和“中书与枢密院互不统属”的官制有关,导致延误了军情。庆历二年(1042年),仁宗下诏允许了宰相统属中枢、枢密院所有事务,为以后的宰相兼职军权提供了先例,比如宋高宗赵构的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陈康伯兼枢密使。

相权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而皇帝们的反击手段也层出不穷,很是体现了宋朝皇帝们的高超执政水平。

第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皇帝也用“兼职”的办法去分化相权。一朝宰相所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上则启沃人主、论道经邦,中则选用百官、赏功罚罪,下则阜安百姓、兴利除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皇帝开始给宰相再压担子,兼职很多礼仪方面的任务,比如祭祀先祖、营造陵墓、皇家丧葬、宣化德教,后来还有封禅泰山、主持册封典礼等等。

这些担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很重要、很有排场,但很费心思、很耗精力,没有权力上的好处,干不好还不行。皇帝的心里想的是累死了算,这样宰相就没有精力去管实权了。

第二招,提升参知政事的权力。赵匡胤一开始设这个职位,完全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的工作,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助理,地位较低,不具有与宰相分庭抗礼的任何迹象。后来皇帝们为了分权,就不断加重参知政事权柄,到了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第三招,再设机构分散相权。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设置差遣院以分中书用人权;设置审刑院,以分中书的司法权。后面的皇帝们,也经常设置很多临时性机构来分散宰相的权力。

第四招,扩大台谏官权限。为防大臣擅权,宋朝非常鼓励台谏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

总的来说,赵匡胤和继承者们对于相权的理解是正确的,明清两朝也在这种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搞出来了内阁制度。自此以后,中央出现权相独大的概率大大减小了。

第二步,打造全新的地方管理机制。

历史上,中央管理地方的理念一直在变,权力太集中了呢,皇帝根本管不完那么多事,但权力下放了呢,就容易出乱子。在宋之前,皇帝对地方的管理经常处于失控状态,我来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假如,你是学校里的五道杠大队长,管理1000个学生,平时收收每个人的保护费(收税),处理处理同学纠纷(司法),组织搞搞学校卫生(兴修水利、城防),偶尔和临校的学生会打个群架(打仗)。

很快,你发现根本管不过来,于是你就把这些人分成了100个小队,你不直接管学生了,你只和小队长打交道。你觉得轻松了很多,但慢慢地你又觉着管不过来了,因为你和校花谈恋爱了,你还有点业余爱好,喜欢画个画、蹴个鞠啥的。你就又选了10个人当中队长,让他们每个人管10个小队,去处理日常烦琐事务。而你只需要每个月向这10个人收保护费,要打仗的时候让他们派人跟着你。

一开始挺好,你钱没少拿,福没少享。但是日子久了,事情开始出现了变化。其中有个中队长能力很强,有很多学生都转队去了那里,一些小队整队都投奔了他,他管的人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

有一天,他不再给你交费,也不再听你的招呼。你很生气,下令所有人一起打他。到了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听他话的人居然比听你的还多,他已经可以打败你、撵走你、替代你了。

在现实中,你这个大队长就是皇帝,中队长在宋朝管理的区划叫路,宋之后都叫省;小队长管理的叫州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宋朝以前,地方上动不动就闹割据,像汉末的董卓、袁绍、公孙度、刘虞,唐末的安禄山、史思明、李怀光、李希烈,实质上都是地方势力的叛离中央。

现在赵匡胤有了新的思路,他给一个中队不再只派一个中队长,而是四个。他在每个路设置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个平行的机构,其中,转运司负责管理财税,还负责监督考核路内各级官员的绩效,长官叫转运使;提点刑狱司负责管理路内的司法审判事务,长官叫作提点刑狱公事,《大宋提刑官》的主人公,我国着名法医学鼻祖宋慈就曾任职过这个职务,人称宋提刑;安抚司负责救灾、调兵等事宜;提举常平司负责粮仓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等事宜。四个中队长等级一样,各管一摊。

在小队这个层级,除了知州小队长以外,赵匡胤又设置了一个副队长叫通判,这个职位是宋朝地方官制的特色。

通判在职级上通判低于知州,但不是知州的副手,也不受知州指使;它有权和知州共同管理州内事务,甚至还有监督知州的权力,有事情可以直接上报中央,可谓是官小权大。知州想干啥事,通判要是不同意,这事肯定就难办了,宋史上就有很多知州和通判发生矛盾的记载。

这么繁复的地方官制,使得地方上再也形成不了盘根错节的人身从属关系,去只听命于某一个人,从而彻底避免了一路、一州之内一人独大、对抗中央的可能。这就是这套体系设计的初衷,它体现了赵匡胤对汉末军阀割据、唐代藩镇之乱再起的深深担忧。

这套官制的进步性是有目共睹的,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遇到牵涉到几个部门的事情,很容易就相互扯皮推诿、拖拉延误,行政效率自然就低下,但是在赵匡胤一朝,这种地方官制的缺点并没有过分的暴露出来。

之所以如此,第一个是时代原因,王朝初建,各个地方官吏基本由朝廷新任命,还没有形成一个个利益集团的拉帮结派,政治比较清明。另一个是个人原因,赵匡胤英明神武、明辨是非,一级级官吏搞的小九九,他能够轻易识破;况且皇帝出身于行伍之间,对军队有着高度的控制力,皇权的至高无上不是口头上说说的,威慑力是实打实的。

问题在于赵匡胤后来死得太突然了,没来得及对继任者们做任何交代。受限于官僚的极力反对,继承者们的机构改革总是失败,宋朝也就一直把这套管理机制沿用了下来。

所以宋朝也就没有形成像清朝那样更为成熟的地方官制:一省地方最高长官叫巡抚,统管本省一切事务,下设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这些副手,分别负责监督、行政、司法、财政,这些人都直接向中央负责,可直接向皇帝具折上奏,这样不光有效防范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更有效保证了政务处理的高效有力;军事另有总督管理,粮草给养由中央统一调拨,这样也防止了军队据地称王的可能。

第三步,打造全新的官衔体系。

宋朝的官衔制度是出了名的复杂,很多人说看不懂。实际上抽丝剥茧地来看,主要的就两个,寄禄官和职事官。

我们先来看寄禄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过程相对平稳,没有通过暴力革命或者血腥镇压,来对前朝统治势力进行清洗和替换,为了新政权的平稳交接,赵匡胤采取的是渗透的办法。

在上台之初,赵匡胤全盘接受了后周的政治体系和官员;然后他又通过安插亲信的方式,把旧官员全部架空,再建立起一套听命于自己的官僚系统。原先的那些官员,职级保留被闲置养了起来,等他们自然老死为算,这就是寄禄官的由来。

没想到,后来的皇帝们发现,寄禄官是一个降低权力矛盾的快捷办法,一旦有了一些不想再用的刺头或者庸人,直接给寄禄官职,给待遇、给职级、给面子,你就不要闹事了。

不光如此,皇帝为了争取大臣的支持、办事减少阻力,又搞了一个恩荫制度。啥是“恩荫”呢?咱们不妨举个例子,假如说你在宋朝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终于当上了类似于枢密使这样的一个大官,那么作为福利,你可以在国家庆典的时候写份申请,指定四个亲戚当寄禄官;在临退休的时候呢,又可以写份申请,再申请四个亲戚当官;在临死的时候,还可以指定五个人当官;平时呢,你要是把皇帝哄开心了,皇帝一激动又赏你几个名额。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粗略算下,你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带上一二十个亲戚当寄禄官。

一个人是这样,整个王朝有点势力的官员都要申请恩荫,那只要过个几十年,整个官员的队伍就会呈指数化增长。

年复一年,寄禄官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宋朝冗官冗员越来越严重。

慢慢地,寄禄官就成了仅仅与官员工资挂钩的待遇官衔了;而寄禄官体系里的官名大部分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听起来很是唬人。比如说,有一天朝廷提拔你做了刑部尚书,你不要以为你就是国家公安部部长了,它只是意味着你可以享受同级的工资而已。

而宋朝真正的行政官衔是咱们要介绍的第二个,叫做职事官,比如三司使、知州、知县都是职事官;有了职事官,才有事情做,才拥有实实在在的政府权力。

而相对于庞大的宋朝官僚系统,职事官职位少得可怜,有的人终极一生没有拿到职事官,吃寄禄官工资一直到死。这里是真正的权力擂台,每空缺一个职事实职,就有几百个寄禄官像闻到血腥的鲨鱼般涌来,某地方志记载,某县令暴毙当日,驿站快马累死三匹——全是京城官员派来打探消息的家仆;京城里更是经常会有人在学士院和舍人院的门口探头探脑,别担心,这可能不是小偷,而是来人事部门打听消息的,看哪里出缺了,可能排得上队。

如果你有幸拿到了职事官位,也不要过于兴奋,因为赵匡胤为了防止你一直在一个地方干下去扎稳根基,极具创造性地在官位前加了“权、判、直、试”等前缀,意思是你只是暂时代理这个职位。有可能等你干了俩月刚刚适应环境,或者是领导看上其他什么人了,你随时就被调走了。

在此之外,第三个官衔叫“散官”,这是专门用来区分人身份的,在宋朝,什么等级的人一目了然。官员三品以上的穿紫色,四、五品的穿朱红色,六、七、八品的穿绿色,九品及以下的穿青色。

这样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身边这帮人都是什么等级的:眼前这个一脸谄媚的人穿个绿衣服,你就不想搭理他;前面那个一脸傲气的人穿个紫衣服,你要赶紧上前打个招呼。

第四个官衔叫“贴职”,这是个荣誉性官衔,包括侍制、大学士、直学士、学士等,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一般是皇帝赏给亲近大臣的,也是官员的骄傲。

其他的还有勋官、检校官、爵、食邑、祠禄官等名头,代表着阶层、待遇、名誉等。

一般来说,官员的寄禄官、职事官、品衔、贴职等名头都是相互对应的,什么样的官位就配什么样的待遇、加什么样的荣誉称呼;官员的职位越高,顶着的头衔就越多。比如说着名的史学大家司马光,其完整的官衔如下:端明殿学士(贴职)兼翰林侍读学士(经筵官)、朝散大夫(散官)、右谏议大夫(寄禄官)、充集贤殿修撰(馆职)、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职事官)、上柱国(勋官)、河内郡开国侯(爵)、食邑一千三百户(爵位封赏待遇)、食实封四百户(爵位实际待遇)、赐紫金鱼袋(荣誉赏赐)。

宋代官员们见面,那可就复杂了,要从贴职、职事官、寄禄官、散官一点点往下称呼。比如说你认识一个张姓官员,知道他的寄禄官是户部郎中。见了面,你拱手称呼他张郎中,人家立即就不高兴了;你一问才知道,人家刚刚拿到了职事官位,做了开封府少尹;你赶紧改口称呼张少尹,可人家还是不接你话茬,你再一问才知道,他刚刚被皇帝封了学士的贴职;你马上再改口喊人家张学士,这时候对方才开始搭理你。

在开封的晨曦中,穿着各色官袍的士大夫们穿行于朱雀大街,他们衣袂翻飞间织就一幅流动的官场浮世绘。紫衣者昂首阔步,朱袍者低眉垂首,青绿官服者踽踽独行——这不仅是品阶的视觉符号,更是一套精密运作的权力密码。当我们掀开大宋官制神秘的面纱,看到的不仅是繁复的品秩制度,更是一部浓缩着帝王心术与官僚博弈的政治哲学典籍。

第四步,设立皇城司。

这是宋代的特务机构,官兵均由皇帝亲自挑选,人数约六千余人,为了让皇城司不受外界干扰,赵匡胤规定皇城司不隶属于政府、军队,完全按照皇帝个人意志行事。

皇城司品级不高,最高长官皇城使为正四品,但是权力大得吓人。在赵匡胤的刻意扶持下,皇城司成了集侦查、缉捕、收监、刑讯、审判等于一身的专职特务机构,不仅负责保卫皇宫、警卫仪仗,而且负责探察各级官僚的贪腐问题,官员、将领的非公开活动和私下言论,以及对外谍报、民间舆情等等,无所不包。

赵匡胤经常派出皇城司人员到各地刺探情报,这些密探最有名的是史珪、石汉卿、周广。皇城司刚刚成立没多久,史珪、石汉卿等密探经过查访,发现殿前都虞候张琼在郊区买了个房子,偷偷收留了叛将李筠手下的几个人,张琼散朝后经常去找他们密谈到深夜。赵匡胤闻言震怒,张琼只得自杀谢罪。

有一次地方官员述职结束之后,赵匡胤在大殿上接见了部分考评为优的州官。其中一个南方来的官员,倏然扑在地上地向赵匡胤表达感恩,激动得泪如雨下,并且敬献万民书,说:“不是我们干得好,而是皇上施政纲领好,我们州里的老百姓都在称颂皇上。”

赵匡胤很高兴,告诉大家以后政策会越来越好。哪知道当天晚上,皇城司的人就来报告,说这个官员刚刚回到住处,就跟家里人兴奋地说:“皇帝佬儿被我唬住了,以后会重用我了。”赵匡胤当即下令,罢免此人官职,立即遣返回乡。

大臣们慢慢发现,他们下班后去了哪,和谁说了什么,赵匡胤都知道。据说礼部有个侍郎,晚上在自家院里伸个懒腰,刚一抬头就和房顶上的暗探对上眼了,那暗探冲他的诡秘一笑差点没让他把魂吓丢了。

到了后来,皇城司行事越来越离谱,民间百姓议论时政,也会面临牢狱之灾。宋神宗时期的一次君臣宴会上,皇帝手里的酒杯没有拿稳,酒洒在了衣服上,消息传到了民间,民间谣传“侧金盏”,说预示皇家要出孽子,于是,这帮皇城司密探立即开始了恐怖活动,发现有说“侧金盏”的就立即逮捕。

宋神宗变法以后,又派遣了很多密探去探查民间舆论,有村民私下闲谈说“杀了宰相王安石,农民才能不穷”。这些村民很快就被抓进了监狱。

封建皇权的威严和等级森严的管束,是会让人害怕,却不会让人产生最深层次的“恐惧”,因为那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危险,如同一只能看得见的老虎。但是皇城司能做到让人恐惧,这种未知的、神秘的、随时爆发的危险最可怕,能让你时刻胆战心惊、寝食难安。不管白天黑夜,不管你和谁在说什么话、干了什么事,你总是感觉后背发凉,有一双眼睛在死死盯着你。

所以史学家会说,特务机构的设立,增加了皇帝对各方各面渗透性的了解,也增强了臣民对皇权的敬畏。

综合来看,在王朝建立之初的大背景下,赵匡胤设计的这套官制是相对合理的。针对相权过重,他设计了中央分权管理模式;针对历朝的藩镇大乱,赵匡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矫枉过正改革;针对前朝老旧势力,他选用了相对温和的官衔制度改革,逐步进行替代;建立了特务机构,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赵匡胤本人就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他发明了兵器盘龙棍,后来演化为双节棍,又发明了拳术《三十二式太祖长拳》;发明了官员手捧朝笏站着上朝,而之前的官员在朝廷上是有座位的,而且有茶水喝;发明了长翅膀的帽子,防止官员交头接耳。

他创立的每个制度,都有其实施之时的可行性,那就一定也会有时过境迁的必然淘汰。宋朝后来冗官冗员、机构运转不畅的困境,其原因更多要归结于皇位继承们没有及时变更适宜时代的新制度。

墨坛书屋推荐阅读:重生之战神吕布医妃惊世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龙血战神萌妻十八岁临高启明龙魂特种兵帝临鸿蒙天唐锦绣房俊大魏宫廷穿越战国之打造地球村跃马大明爆强宠妃:野火娘子不准逃凤帝九倾龙腾美洲学霸养成小甜妻重生之宋武大帝邪龙狂兵重生刘宏,打造神圣大汉帝国三国:赵云是我弟万域灵神穿越之极限奇兵护国公灭世武修朱由校:朕再也不做木匠皇帝重生1840:从废柴到霸主你是明珠,莫蒙尘特工之回到清朝这驸马当不得,影响造反!唐贼凶悍生在皇庭,家和万事兴美漫丧钟三国:典韦护我,开局截胡邹夫人大宋将门三国曹髦灭晋兴魏兵锋王座寒门状元特种兵之血色獠牙异世开荒称帝北雄带着仓库到大明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华夏万界为尊天下第一小乞丐大明安国公黑铁之堡英雄恨之帝王雄心中华第四帝国重生我无敌大清隐龙
墨坛书屋搜藏榜:大明1805趣味三国传奇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大秦:苟成陆地神仙,被金榜曝光了!家养腹黑龙夫:愿求一纸休书我是正统我怕谁镇西王:天下霸业英雄恨之西楚霸王暗战绝世风华:妖娆驭兽师我被王莽拉着穿越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三国第一霸主重生大明1635以和为贵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唐枭终极妖孽狂兵夫人,请慢走(GL)帝国由中世纪开始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大明之纵横天下抗日之无敌战兵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红楼之石头新记曹操,梦回赤壁,龙吟千年穿越大唐重整山河重装军火商大明伪君子重生三国:吕布称霸!长缨赋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不当堂主好不好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爆笑穿越:草包傻王妃亮剑之我成了赵刚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最吕布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九龙夺嫡:疯批皇子冷宫皇后崛起计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最强军魂秦皇扶苏:赳赳大秦,称霸全球皇家儿媳妇悍卒之异域孤狼双面王爷二货妃大宋小农民原始人攻略三国:摊牌了,吾乃上将邢道荣
墨坛书屋最新小说:逸云:一场探寻世界真相的小故事大魏第一武卒饥荒年:上山打猎带娇妻吃鸡靠给古代大佬剧透,我逆袭了!三国:朕不死!尔等终究是臣唐末从军行称霸汉末,从羌人叛乱开始水浒:我,绿林盟主,白衣秀士穿越成废皇子: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穿越1644不做替身后,被长公主截胡赐婚大树将军冯异重生吕布之我要苟活下去唐末,开局就被软禁东汉之乱世黄巾我和赵匡胤称兄道弟那些年生存技能点满,边境打猎养全家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重生为质子,竟然称帝了?大明帝国一六一六秒懂三国全史记李二要疯,儿啊,这是朕的大唐?开局瘫痪农夫,我带儿女青云直上我在大秦当兵王,开局被始皇认亲大明第一相我在北宋吃软饭清妖入关?莫怕,有我上帝之子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强召唤:屠尽皇城后,女帝跪求我原谅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乱世军户:从鲤鱼换老婆开始!让你冒充世子替婚,你调教出绝世女帝?单手举起千斤鼎,你说他是状元郎?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我来现代当明星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我!崇祯,带着港口穿越大明三国:云大怒,你惹我干啥现代文三国演义【白话文】三国大反派三国开局忽悠吕布跟我结义造反嫁给女帝后,我成了千古奸臣穿越女频反派:手握十万大军的我笑疯了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百万铁骑踏皇城,你说这是痴傻世子?穿越三国之大汉逍遥侯王直历史请就位后三国之曹魏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