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地上的风沙:钢筋与饭票
2130年的火球区建筑省,常年刮着裹挟沙砾的热风。罗建站在“星火工地”的脚手架上,手里攥着锈迹斑斑的钢筋,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在满是灰尘的脖子上冲出两道白痕。他今年三十岁,在工地干了十二年,每天从凌晨五点干到傍晚五点,12小时的高强度劳作,换来的工资只有1500星元——刚够支付一家三口在城中村的房租,再买点最便宜的合成米和营养液,连给孩子买个玩具的钱都挤不出来。
“罗建!把那捆铁丝递过来!”工头老王的吼声从楼下传来,带着不耐烦。罗建应了一声,单手抓着脚手架,另一只手去够旁边的铁丝捆——风突然变大,他脚下的踏板晃了晃,整个人差点摔下去,手里的铁丝撒了一地。
“你找死啊!”老王跑上来,对着他的后背踹了一脚,“这工地要是再停工,你连饭都吃不上了,还敢偷懒!”
罗建没敢反驳,蹲下来捡铁丝,手指被尖锐的铁丝划破,血珠滴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瞬间就干了。他知道老王没说错——最近半年,火球区的传统工地接二连三停工,原因是“未来建筑技术”的冲击:那些从2140年偷运过来的“智能建材”,能自己拼接成型,一天就能盖起一层楼;还有“抗震合金”,比传统钢筋结实十倍,却比钢筋还轻,用这种材料盖房,成本低、速度快,没人再愿意用传统工地的“笨办法”。
星火工地也快撑不住了。上周,开发商来了一趟,说要引进“2140年智能建筑系统”,下个月就停工,所有工人都要被遣散。罗建拿着那张皱巴巴的“遣散通知”,晚上躺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妻子抱着发烧的孩子,轻声说:“要是没了工作,咱们就回乡下吧,至少还有块地能种点粮。”
“回乡下?乡下的地早就被罗田生的粮业收了,回去只能当佃农,”罗建揉了揉通红的眼睛,“再说,孩子的病需要钱,乡下连个好医院都没有。”
那天傍晚,罗建去工地附近的维修铺修工具,路过“建筑区环保监测站”时,看到一台银灰色的环保飞车停在那里。车身上印着“时间管理局·建筑溯源”的字样,一个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蹲在引擎旁,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指甲缝里嵌着机油,胸前的工牌上写着“罗默”。
“你这飞车是时空引擎出问题了吧?我在工地见过这种引擎,”罗建走过去,他常年跟机械打交道,对这些东西有点了解。罗默抬起头,擦了擦额角的汗:“嗯,小故障,很快就好。你是工地的工人?看你手上的茧子,干了不少年吧。”
罗建叹了口气,把自己的难处说了——工地要停工,要被遣散,孩子生病需要钱,回乡下也没活路。罗默听着,手里的活没停,等他说完,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型全息投影仪,按下开关:屏幕上跳出一张巨大的“2145年火球区未来城市规划图”——高楼大厦之间穿插着绿色的空中花园,建筑外墙是能自动调节温度的“智能玻璃”,地基用的是“抗震合金”,甚至还有能起降飞车的私人停机坪。
“传统工地被淘汰,是因为技术落后,”罗默的声音压得很低,手指在规划图上划过,“你看这些未来建筑,用的是‘抗震建材’‘智能拼接技术’,盖房又快又好。我能带你去2145年的城市规划馆,把这些技术和规划图带回来——到时候,你不是给别人打工,而是自己盖房当老板。”
罗建盯着屏幕上的规划图,心脏跳得飞快:“穿越到未来偷技术?这……这要是被抓了怎么办?”
“被抓总比饿死强,”罗默关掉投影仪,把一个存着坐标的芯片塞给他,“我在月球区废弃矿洞藏了台飞车,能避开时间管理局的监控。你要是敢,明天凌晨就去那找我——记住,在这个时代,要么被技术淘汰,要么用技术改变命运。”
那天晚上,罗建看着孩子熟睡的脸,手里攥着那个芯片。他想起工地上的风沙,想起妻子的眼泪,想起孩子发烧时通红的脸颊——最后,他把芯片塞进了口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家人,就算是赌,也要试一次。
二、2145年的建筑密码:规划馆里的“窃图者”
凌晨三点,罗建按照地址找到了月球区的废弃矿洞。矿洞里弥漫着铁锈和灰尘的味道,一盏应急灯悬在岩壁上,昏黄的光落在罗默和那台黑色飞车身上——飞车的外壳贴着隐形膜,在光线下几乎看不见,引擎旁的屏幕上,跳动着“2145.09.20·火球区未来城市规划馆·核心技术库”的坐标。
“这台飞车的雷达屏蔽系统已经升级,能避开规划馆的智能防御网,”罗默帮他系好安全带,递过来一个加密硬盘和一副“仿生手套”,“进去后,直接去b2层的技术库,找到‘未来建筑规划总图’和‘抗震建材配方’,用手套接触屏幕就能复制数据。注意,规划馆的AI守卫会扫描‘非未来生物特征’,你得戴着这个‘身份伪装环’。”
罗建接过伪装环,戴在手腕上——冰凉的金属环瞬间亮起绿光,屏幕上显示“身份模拟:2145年建筑研究员”。他深吸一口气,手指按下“启动”键。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时空晶核亮起淡橙色的光,他感觉身体像是被卷入了建筑数据的漩涡——眼前的矿洞开始扭曲,变成无数闪烁的建筑图纸和三维模型,等他再睁开眼时,已经身处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白色空间。
这是2145年火球区未来城市规划馆的核心技术库。整个空间被巨大的全息投影覆盖,展示着未来城市的全貌:“抗震合金地基”能抵御9级地震,“智能玻璃外墙”能自动调节透光率和温度,“空中花园系统”能净化空气,甚至连建筑内部的管道,都是能自动检测故障的“智能管线”。四周的玻璃柜里,存放着各种“未来建材样本”——银色的抗震合金、透明的智能玻璃、能自我修复的水泥,旁边的屏幕上标注着详细的配方和生产工艺。
罗建按照罗默的嘱咐,戴上仿生手套,走到“未来建筑规划总图”的投影前。手套接触屏幕的瞬间,数据开始自动复制——总图上标注着火球区、水球区、月球区未来30年的建筑布局:哪里要建住宅区,哪里要建商业区,哪里要修星际港口,甚至连每栋楼的高度、户型、建材用量都标得一清二楚。他又走到“抗震建材配方”的屏幕前,复制了“抗震合金”“智能玻璃”“自修复水泥”的全部生产数据——这些配方,是未来建筑的核心。
“警告!检测到未授权数据复制!”突然,技术库的警报声响起,红色的灯光开始闪烁,“AI守卫将于2分钟内到达!”
罗建心里一紧,赶紧收回手套,转身就往飞车的方向跑。他能听到身后传来“嗡嗡”的机械声——那是AI守卫的飞行声,透过玻璃门,他看到两台银色的守卫机器人,正朝着他的方向移动,手臂上的激光发射器已经亮起红光。
他跳进飞车,手忙脚乱地输入“2130.10.12·火球区建筑省·废弃仓库”的坐标,引擎瞬间轰鸣起来。时空扭曲的感觉再次袭来,他回头看了一眼,AI守卫的激光擦着飞车的尾翼飞过,规划馆的白色墙壁在视线里变成了模糊的光斑。
等飞车落地时,天已经亮了。罗建瘫在驾驶座上,浑身是汗,手里的加密硬盘还在发烫——里面装着的,是能颠覆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和规划图。
三、建城集团的崛起:钢筋与垄断的游戏
回到2130年,罗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掉工地的工作。他用手里仅剩的8000星元,在火球区的郊区租了一块地,又按照“抗震建材配方”,联系了罗修的重工工厂——罗修听说他要做“未来建筑”,很爽快地答应帮他生产抗震合金和智能玻璃,还给他打了成本价;罗阳的阳能集团也给了他优惠,承诺为他的建筑工地提供“低价新能源”。
三个月后,罗建的第一栋“未来建筑”——“建城·星火家园”开工了。这栋楼用的是抗震合金地基,能抵御8级地震;外墙是智能玻璃,白天能透光,晚上能发光,还能自动调节温度;内部装了智能管线,不用凿墙就能检测故障。最关键的是,盖这栋楼只用了15天——传统工地盖一栋楼需要半年,而他用“智能拼接技术”,每天能盖一层,成本还比传统建筑低30%。
“建城·星火家园”刚开盘,就被一抢而空。买房子的人大多是火球区的中产和商人——他们早就受够了传统房子的“毛病”:地震时怕塌,夏天热得睡不着,管道坏了要凿墙维修。而罗建的房子,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价格还比预期低,自然成了香饽饽。
第一栋楼的成功,让罗建看到了希望。他成立了“建城集团”,开始在火球区的其他城市拿地盖房。他按照“未来城市规划总图”,提前在“未来商业区”“未来学区”附近拿地——比如他知道2135年火球区会在城东建“星际贸易港”,就提前在城东盖了“建城·贸易新城”,等贸易港开工后,房价直接翻了三倍,买了房的人都赚了钱,“建城集团”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2132年,罗建把“建城集团”的业务扩展到了水球区和月球区。水球区多雨,他就给房子装了“防雨智能玻璃”,能自动过滤雨水,还能收集雨水当生活用水;月球区重力低,他就用“轻量化抗震建材”,让房子更稳固,还能在屋顶建私人停机坪。他的房子在这两个区也大受欢迎,很快就占领了当地30%的地产市场。
为了彻底垄断,罗建开始“清理”竞争对手。他用低价策略挤垮了传统建筑公司——传统公司盖一栋楼的成本是100万星元,他只要70万,还比传统公司盖得快、盖得好;对于那些也想做“未来建筑”的公司,他就买断“未来建材”的供应——罗修的重工只给他供应抗震合金,罗阳的能源只给他优惠,其他公司要么买不到建材,要么成本太高,只能倒闭。
2135年,“建城集团”已经控制了火球区90%的地产市场,水球区和月球区的市场份额也超过了60%。罗建也彻底变了——他不再穿沾满灰尘的工装,而是换上了昂贵的西装;不再住城中村的出租屋,而是在火球区的山顶买了一栋占地100亩的庄园,庄园里有游泳池、网球场、私人停机坪,还有专门的AI管家;他的手上戴着价值百万的星石戒指,每次去工地,都有保镖随行,再也不用自己搬钢筋、扛水泥。
他也开始变得冷漠。有个老工友因为买不起他的房子,想求他“留一套便宜点的”,罗建却笑着说:“我的房子是给‘有能力’的人住的,你要是买不起,就去租‘鸽子笼’,别来烦我。”他忘了,自己当初也是个在工地上搬钢筋的工人,现在却把“有没有钱”当成了衡量人的唯一标准。
四、住房危机:鸽子笼与庄园的鸿沟
2140年的m27星球,“建城集团”的标志已经覆盖了全球——每个城市的中心都有“建城集团”的高楼,每个“未来社区”都挂着“建城·xx家园”的牌子。这一年,罗建的“建城集团”控制了全球95%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剩下的5%,也都是他的“合作项目”,必须使用“建城集团”的建材和技术。
房价,早就不是当初的“亲民价”了。2130年,“建城·星火家园”的单价是5000星元\/平米;2140年,“建城·星际家园”的单价涨到了50万星元\/平米,翻了100倍。普通民众的月薪只有5000星元,就算不吃不喝,一辈子也攒不够一套100平米房子的首付——100平米的房子,总价需要5000万星元,相当于普通民众1000年的工资。
买不起房,只能租房。可罗建早就把“租房市场”也垄断了——他把那些“卖不出去”的小户型,改成了“鸽子笼”:10平米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折叠床、一个迷你衣柜和一个小书桌,连转身都困难,月租却要星元,相当于普通民众3个月的工资。
水球区健康省的小李,就是租“鸽子笼”的人之一。他是个超市收银员,每月工资5000星元,租了一个10平米的“鸽子笼”,每月要花星元,只能靠下班后去工地打零工补贴房租。有一次,他的母亲从乡下来看他,只能挤在折叠床上,母亲看着狭小的房间,眼泪掉了下来:“儿子,你怎么住这么小的地方?”
小李没敢告诉母亲房租有多贵,只是说:“现在大城市都这样,等我赚了钱,就买大房子。”可他心里知道,自己一辈子都买不起罗建的房子——房价涨得比工资快,他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而罗氏家族的人,却住着占地千亩的庄园。罗田生的庄园在水球区的稻花省,里面有大片的稻田、私人湖泊和高尔夫球场,房子是用“顶级智能建材”盖的,能抵御10级地震,还能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罗修的庄园在火球区的重工省,里面有私人工厂和机械博物馆,屋顶的停机坪能同时停10台飞车;罗建自己的庄园,更是豪华——里面有一栋10层的“智能别墅”,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卧室,三楼是书房,四楼是健身房,甚至还有专门的“藏品室”,里面放着他从2145年偷回来的“未来建筑模型”。
2140年的中秋夜,罗建在自己的庄园里举办了“建筑巅峰晚宴”。宴会上,罗田生、罗修、罗海生等人都来了,他们坐在露天餐厅里,看着庄园里的灯光,品尝着从水球区空运来的新鲜水果,谈论着“建城集团”的未来规划。
“罗建,你这庄园盖得不错啊,比我的粮库还气派,”罗田生举起酒杯,对着罗建说,“以后咱们罗氏家族的人,都要住你盖的房子。”
罗建笑着举杯:“那是自然,我会给咱们家族盖最好的房子,让所有人都羡慕。”
酒桌上的人都笑了,没人想起那些住在“鸽子笼”里的普通人,没人想起那些因为付不起房租而睡在街头的人。窗外的月亮很圆,照在罗建的庄园里,像一层银色的纱;月亮也照在小李的“鸽子笼”里,透过狭小的窗户,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小李坐在折叠床上,啃着干硬的合成面包,看着通讯器里播放的“建城集团晚宴”新闻,心里满是无力——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住上“不用挤”的房子。
罗建站在庄园的露台上,看着远处自己盖的高楼,心里满是得意——他从一个搬钢筋的工人,变成了控制全球地产的“霸主”,这一切,都要感谢罗默给的那串坐标,感谢自己当初的“赌一把”。
他没看到小李眼里的绝望,没听到普通人因为房租而发出的叹息,更没想起自己当初在工地上的辛苦——现在的他,眼里只有“地产霸主”的权力,只有源源不断的财富,至于普通人的住房需求,不过是他赚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