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启明号的探照灯刺破柯伊伯带的尘埃云时,林烨正盯着全息沙盘上跳动的星轨参数。沙盘中央,那颗被命名为的矮行星正以诡异的频率闪烁,其表面暗纹组成的图案,与他贴身收藏的那半块青铜古镜背面的纹路完美重合。
能量场强度突破阈值,苏瑶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探测器传回的光谱分析显示,玄枢星的核心可能是某种常温超导物质,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它能持续发出引力波信号。
林烨指尖划过沙盘边缘,调出家族手札的电子存档。泛黄的纸页上,先祖用朱砂绘制的星图与眼前的全息影像重叠,那些标注着的古星名,竟与现代天文数据库中的恒星编号一一对应。爷爷当年说,我们林家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把钥匙。他轻声自语,现在看来,这把钥匙要打开的,可能是人类文明认知的边界。
舱门滑开的液压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考古学家陈老拄着合金手杖,缓步走进指挥舱,杖顶镶嵌的夜明珠在冷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晕。《开元占经》里记载的玄枢吐光,万国来朝,原来不是神话。老人指着沙盘,你看这暗纹的排列规律,完全符合东汉张衡在《灵宪》中描述的宇之表无极的宇宙模型。
突然,沙盘发出刺耳的蜂鸣,玄枢星的全息影像剧烈扭曲。林烨迅速切换到外部摄像头画面——那颗沉寂了亿万年的矮行星,此刻正从两极喷射出淡蓝色的粒子流,在星际尘埃中勾勒出巨大的螺旋结构。更令人震惊的是,粒子流组成的图案,与苏瑶团队破译的火星遗迹壁画如出一辙。
龙伯钻探机器人,林烨果断下令,我们需要玄枢星的地壳样本。苏瑶在操作台前快速敲击指令:机器人已出库,预计三小时后抵达地表。不过...能量场正在干扰通讯,可能需要有人出舱手动校准信号塔。
陈老突然咳嗽起来,从怀中掏出一个青铜小鼎:这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出东方鼎的仿品,当年考古队在鼎底发现了同样的螺旋纹。他将鼎放在沙盘旁,奇妙的一幕发生了——鼎身铭文竟开始发光,与玄枢星的粒子流产生共振,沙盘上的星图自动补全了缺失的部分。
林烨瞳孔骤缩:这是...通往m78星云的跃迁坐标?苏瑶调出星图比对,脸色变得凝重:不仅如此,这些坐标对应的星域,正是上古神话中记载的扶桑之国方位。
三小时后,传来地表画面:玄枢星的土壤中镶嵌着无数透明晶体,每个晶体里都封存着类似地球古生物的胚胎。钻探器采集样本时,晶体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波让整个启明号剧烈摇晃。林烨抓起陈老递来的青铜鼎,冲向气闸舱:苏瑶,稳住船体!我去校准信号塔。
出舱的瞬间,林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玄枢星的粒子流在真空环境中凝结成实体,化作一座横跨百公里的玉石拱桥,桥栏上雕刻的龙凤纹样,与故宫太和殿的浮雕毫无二致。他沿着桥面向信号塔移动,靴底的磁力装置在能量场中不时爆出火花。
当他终于将信号校准器插入接口时,拱桥突然开始坍塌。林烨回头望去,只见无数发光的字符从桥体剥落,在空中组成一行巨大的文字——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这正是他从小背诵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内容。
返回船舱时,陈老正对着显微镜惊叹:这些晶体里的胚胎,拥有地球生物的全部基因序列,但染色体端粒长度是人类的十倍...它们可能是史前文明留下的种子库。苏瑶则在分析钻探样本:地壳中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铝,这是制造超光速引擎的关键材料,而且纯度远超地球科技的提炼水平。
林烨将青铜鼎放在样本容器旁,鼎身铭文与晶体胚胎产生共鸣,投射出一段影像:一群身着汉服的古人,正将胚胎放入玄枢星的地壳,他们使用的工具,与林家祖传的炼丹炉形制完全相同。影像最后,一位老者对着镜头说:待五星连珠之时,便是文明火种回归之日。
五星连珠!苏瑶快速计算,根据星轨预测,三天后太阳系将出现金木水火土五星连珠的天象,与玄枢星的粒子流形成共振。陈老抚摸着青铜鼎:《史记·天官书》有云:五星合,是谓易行,有德,受庆,改立大人,掩有四方。看来先祖们早就知道,人类并非宇宙中唯一的文明。
深夜,林烨在舱室研究样本时,青铜鼎突然悬浮起来,投射出家族手札的最后一页——那是他从未见过的内容。上面记载着公元前210年,徐福东渡时携带的:青铜鼎、星图、以及一枚能操控玄枢星的玉佩。而那枚玉佩的图案,赫然就是他挂在脖子上的护身符。
启明号突然收到来自地球的紧急通讯,画面中出现联合国秘书长的身影:林烨博士,全球观测站都监测到了玄枢星的异常,各国要求共享你们的研究成果。另外...中国科学院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发现了与玄枢星完全一致的星图。
林烨握紧胸前的玉佩,玉佩在能量场中逐渐变得透明,露出里面封存的一缕金色丝线。当丝线接触到玄枢星样本时,整个船舱突然被强光笼罩。再次睁眼时,林烨发现自己站在一座巨大的宫殿里,殿柱上刻满了他从小研习的甲骨文。一位身着玄色龙袍的老者转过身来,笑容竟与他祖父一模一样:守护文明火种,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责任。
三天后的五星连珠时刻,启明号见证了宇宙级的奇迹——玄枢星的粒子流与太阳系的行星引力形成共振,在星际间搭建起稳定的跃迁通道。当第一艘地球联合舰队通过通道时,林烨望着舷窗外那些熟悉的龙凤纹样,突然明白先祖们留下的不仅是科技,更是一种信念:文明的延续,从来都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陈老在舱内铺开宣纸,提笔写下四个大字:道通为一。苏瑶将这四个字输入星际通讯系统,作为人类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问候。林烨抚摸着胸前的玉佩,感受着来自玄枢星的能量脉动,他知道,属于炎夏文明的星际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