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将至,张辽率领的百骑玄甲悄然南下,如同一柄锋利的匕首,刺向黄巾军那片迷雾笼罩的腹地。
陆恒则亲率主力大军,并未因那些溃兵的异常动向而改变既定的战略,依旧稳步向西,朝着洛阳的方向层层推进。
大军行进了数日,前方出现了一座县城的轮廓。
只是,与往日所见不同,这座县城城门紧闭,吊桥高悬。
城墙之上,稀稀拉拉地站着一些人影,他们衣衫褴褛,许多人手中握着的并非制式兵器,而是削尖的木棍、生锈的柴刀,甚至还有农用的锄头。
他们的脸上,交织着疲惫、警惕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绝望,紧张地注视着城下这支突然出现的庞大军队。
“派人上前喊话,表明我军身份。”陆恒勒住马缰,平静地吩咐道。
一名嗓门洪亮的亲卫策马向前,高声喊道:“城上的人听着!我等乃大汉征北将军陆恒麾下兵马,奉诏前来清剿黄巾贼寇!并非贼军,速开城门!”
城墙上沉默了片刻,才有一个苍老而沙哑的声音颤巍巍地传来:“陆…陆将军?可是那位在北面连败黄巾的陆将军?”
“正是!如假包换!”
城墙上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那个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几分悲怆:“将军容禀……此城……此城月前已被黄巾贼寇攻破,县尊大人……殉国了……”
“贼人入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城中洗劫一空后方才离去。”
“如今城中,只余下我等这些侥幸存活的残民,自发组织起来,勉力守卫这残破家园,实不敢轻易开城……”
声音中充满了无助与后怕。
陆恒听着,面色沉静。他能想象到黄巾过境后,这座县城所经历的惨状。
他略作思忖,温声道:“本将军知晓尔等忧虑。大军远来,需要休整补给。若信得过陆某,便开城门,我部入城,秋毫无犯。若不信,本将军亦不强求,只在城外扎营。”
他的声音清晰地传入城中,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城墙上又是一阵沉默。
片刻之后,那扇紧闭的城门,在吱呀呀的沉重声响中,缓缓打开了一条缝隙。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几名持着简陋武器的青壮簇拥下,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他打量着城外军容严整、气势沉稳的云中军,又看向马上的陆恒,眼神复杂。
“草民……草民见过陆将军。”老者躬身行礼,“将军仁义之名,我等亦有耳闻。只是……城中已是一片废墟,实在没什么能招待将军的。”
陆恒翻身下马,亲自上前扶起老者:“老丈不必多礼。国难当头,尔等能坚守家园,已是难能可贵。”
他环视了一眼城内隐约可见的残垣断壁,下令道:“传令下去,大军入城,寻空地扎营,不得扰民,不得擅取百姓一针一线!违令者,斩!”
“另,分派人手,协助城中百姓清理废墟,修缮房屋。”
“是!”诸将齐声应诺。
云中军纪律严明,入城之后,果然秩序井然,并未对百姓造成丝毫滋扰。士卒们主动帮助百姓清理街道上的瓦砾,搬运倒塌的木料,甚至帮助一些孤寡老人修补漏雨的屋顶。
陆恒亲自在城中巡视,看到许多百姓面带菜色,伤者众多,却缺医少药,只能在痛苦中呻吟。
他心中微动,回到临时搭建的帅帐,心念一动,用随军带的一批常用的伤药、以及一些治疗风寒、腹泻的基础草药分发给城内的百姓。
“将这些药材分发给城中受伤的军民,优先救治老弱妇孺。”陆恒对军医吩咐道。
军医领命而去,很快,城中各处便设立了临时的救助点。那些原本绝望的伤者,在得到及时的救治和药物后,痛苦大为缓解,不少人甚至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陆恒的仁慈之举,以及云中军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如同一股暖流,迅速融化了这座残破县城中百姓们冰封的心。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仁义的官军。
黄巾贼来时,他们是待宰的羔羊;而过去一些所谓的“官军”,路过时也常有骚扰掳掠之举。
陆恒的军队,却像是一支真正保护他们的力量。
几日下来,城中百姓对陆恒和云中军充满了感激与敬佩。他们自发地从家中拿出仅存的粮食、布匹、甚至是一些腌肉干菜,要送给军队。
“将军,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若不是您,我们恐怕……”那名老者带着几位百姓代表,捧着东西来到陆恒帐前,言辞恳切。
陆恒温和地婉拒:“老丈,诸位乡亲,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军有军规,我等不能白拿百姓的东西。”
他顿了顿,继续道:“不过,我军确实需要补给。这样吧,你们拿出的这些物资,我军按市价购买,若有不足,我还会酌情加价,绝不让乡亲们吃亏。”
百姓们听闻,更是感动不已。在这样的乱世,肯出钱买东西的官军,简直闻所未闻。
“将军高义!”众人纷纷称赞。
于是,一场公平的交易在城中展开。陆恒不仅支付了足够的钱粮,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更是给予了额外的抚恤。
这个小小的善举,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陆恒在残破县城中展现出的仁德与军纪,迅速传扬开去。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司隶各地。
附近一些尚未被黄巾贼寇攻陷、但也同样惶惶不可终日的县城,听闻此事,纷纷派人前来联系陆恒。他们表达了对陆恒的敬仰,并表示愿意听从陆将军调遣,共同清剿黄巾,保境安民。
陆恒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知道,这些地方武装虽然战斗力可能不强,但在熟悉地形、提供向导、搜集情报、以及后续维持地方治安方面,却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他当即派出手下得力的文吏,与这些主动前来投效的地方势力接洽,将他们初步整合起来,编组成协防队伍,统一接受云中军的调度指挥。
一时间,陆恒在司隶的声望,不仅仅是建立在赫赫战功之上,更增添了一层深得民心的光环。
他的“陆”字帅旗,在百姓眼中,已然成为了希望与秩序的象征。